陈云的简介
陈云(1905年6月13日-1995年4月10日),曾用名廖陈云,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青浦区)人。政治家、经济管理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陈云早年领导上海工人运动,随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随部参加长征,相继担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随后赴东北,任东北局副书记。随后担任东北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领导银元之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负责全国经济恢复工作与制定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随后连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之后恢复原职,出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1987年,接替邓小平当选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陈云的生平
一、早年革命生涯
陈云生于江苏省青浦县章练塘镇农民家庭,两岁丧父,四岁丧母,与胞姐陈星由外祖母抚养,过继给舅父廖文光,改姓廖,名陈云。1916年,入颜安高等小学读书。1919年,因家贫无力继续求学,经老师张行恭介绍,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1925年五卅运动时期,被推选为商务印书馆罢工临时委员会委员长,与沈雁冰等一起领导全馆职工大罢工。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商务印书馆总支部干事、发行所支部书记,随后连续三次参加上海工人起义。1927年10月,受中共派遣,离开商务印书馆,到青浦发动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后历任中共青浦县委书记、淞浦特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江苏省委沪宁巡视员、江苏省委常委兼农委书记,中共上海闸北、法南区委书记和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书记等职。
1932年3月14日,任中共临时中央常委、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年底,在上海会见鲁迅,并将秘密在鲁迅家中居住的瞿秋白夫妇接出转移。1933年,前往位于江西瑞金。次年出席中共六届五中全会,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兼任国统区工作部部长,并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随后以红五军团中央代表身份参加长征。1935年1月,红军占领贵州遵义后,陈云任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期间出席在遵义会议,撰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5月上旬,红军渡金沙江时,任渡河司令部政治委员。6月,奉命从四川省天全县灵关殿秘密离开,由当地中共组织派人护送,经荥经、雅安、成都到达重庆,后只身去上海,从事地下工作。9月,抵达苏联、向共产国际报告情况,并入列宁学校学习,并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任教。
1936年12月8日,陈云奉命离开莫斯科,赴新疆援接西路军。1937年,到达新疆迪化,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并援接李先念等率领的西路军余部。
二、抗日战争期间
同年11月29日,抵达陕西延安,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被增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次年3月,同于若木结婚。5月,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
1942年5月,任中共中央总学习委员会委员,参加整风运动。1944年3月6日,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主持陕甘宁边区的财经工作。1945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刘少奇代理党的主席,并增选陈云、彭真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三、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
1945年9月,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陈云任东北局委员,同月18日,他从延安经山海关到达沈阳。11月,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书记,后兼任东北民主联军(后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北满军区政治委员,创建北满根据地。1946年4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北满军区哈尔滨前线野战司令部政治委员,进驻哈尔滨。6月16日,任东北局副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10月31日,任中共中央南满分局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政治委员。12月至翌年4月,同萧劲光指挥辽东军区部队,与国军在吉林临江地区交战,即东北临江战役。1947年7月,领导辽东地区的土地改革。1948年,陈云从辽东回到哈尔滨,任东北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8月,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8月17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主管经济;11月,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克沈阳,陈云任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949年,参加西柏坡会议。
1949年3月,周恩来起草的《中央关于财政经济工作及后方勤务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中央应即成立财政经济委员会,首先与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合并,并加入东北、华东、西北、华中各区财政经济工作负责人为委员,依靠华北政府各部及其直辖的各省市,进行业务。并决定由陈云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主持全国财经工作。5月9日,陈云抵达北平参加筹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工作。9月,他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在解放军攻占上海后,为贯彻中央政府推行人民币为法定货币的指令,陈云发动了著名的“银元之战”。毛泽东对陈云曾有一番评价:“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好人,他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他看问题有眼光。……不要看他平和得很,但他看问题尖锐,能抓到要点。所以,我看陈云同志行。”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文革岁月
1949年10月1日,陈云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0月19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主任。11月,主持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会议,研究稳定市场物价,使得半年多时间内全国财政收支接近平衡。1950年2月,主持全国财政会议,研究克服财政经济困难的政策和措施,次月政务院通过其起草的《关于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5月,主持北京、上海等七大城市为主的工商局长会议。6月4日,代替任弼时参加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并由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组成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主席团。10月任弼时去世后,陈云正式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1月,主持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负责着手朝鲜战争时期的经济建设。1951年5月,参加主持西藏谈判。1952年8月至9月,随同周恩来等出访苏联。1953年,着手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1954年4月,任中共中央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工作小组组长,主持制定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同年九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1955年11月起,陈云开始着手对公私合营等经济模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1957年任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组长。9月19日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1958年在南宁会议上,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批评周恩来、陈云的反冒进,毛泽东说:“就只有陈云懂经济,我就不能领导经济?”。毛泽东开始领导经济,展开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危机,这段期间陈云被冷落。1959年因心脏病而修养。
1962年,七千人大会婉言谢绝毛泽东的邀请,没有发言。1962年,在西楼会议上作《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报告;3月7日,在中共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讲话,着重谈国民经济计划中的综合平衡,并向毛泽东建议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云遭到迫害、被红卫兵抄家,1969年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他只保留了中央委员的名义。10月20日,下放到江西南昌青云谱江西化工石油机械厂。1972年林彪的死讯传到江西,陈云听到后说:“林彪比我小两岁”、“主席很快就会让我回北京了”。1972年,陈云由南昌青云谱江西化工石油机械厂返回北京。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
五、改革开放时期与逝世
文化大革命后,陈云在1977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上,表示拥护邓小平立场。1978年12月,出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上重新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并被选为中央纪委第一书记。次年2月,会同中共中央组织部开始对刘少奇案件进行复查。同年3月27日,任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1980年底,在讨论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10名主犯的量刑时,他坚决反对把江青、张春桥处以死刑。
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期间,在中共八大元老中,陈云被认为是地位仅次于邓小平的实际领导人。1981年,他主持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复查潘汉年案。同年三月,参与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9月12日,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12月,提出“鸟笼经济”理论。1987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退出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接替邓小平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这一期间,他提出了“对比例失调的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社会主义经济不仅要有计划,而且要有市场调节”,“执政党的党风事有关党的生死存亡”,“大量提拔培养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是党中央的当务之急”等观点。
1989年5月26日,主持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会议,主张反对学生运动。
1995年4月10日,陈云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他被官方称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陈云同志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
陈云的经济思想
形成和发展历程
陈云的经济思想是随着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而逐步探索、形成和发展的。它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在革命战争中发育成长。
陈云在中央苏区,作为全国和苏区工会的领导人,提出了工人经济斗争的正确方针,在劳动政策和私营工商业政策上反对当时流行的“左”倾错误,同时坚决维护工人阶级应有的权益。在延安时期,他作为西北财经办事处的领导人(抗日战争后期),针对当时陕甘宁边区对外贸易入超、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巨大的问题,提出统筹运用贸易、金融、财政政策的思想,在被敌顽包围封锁的农村根据地实现了外贸出超、金融稳定、财政结余,为抗日大反攻积蓄了力量。
在东北时期,他作为中共中央东北局的领导人之一,提出了结合当地农村在日本殖民地时期形成的特点,逐步推进土地改革的主张;在沈阳解放后创造了完整地接管新解放大城市的经验,并提出把日伪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的一系列政策观点,从而推动了东北解放区经济的发展,支援了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战争。这些经济思想充实和丰富了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消灭封建土地制度、没收官僚资本、保护民族工商业)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总方针,并成为陈云后来在社会主义时期关于综合平衡、公私经济关系、内外经济关系、政经关系等方面的思想的源头。
第二个时期,在国民经济恢复中奠定基础。
新中国建立之初,他作为政务院副总理和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面对长期战争造成的严重通货膨胀,提出统一全国财政、现金、外汇、物资管理,集中力量战胜私人投机资本,树立国营经济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的思想,迅速地平衡了财政收支,稳定了市场物价,为他的综合平衡思想奠定了基础。他还主持了两次调整工商业的工作,提出了对私人资本实行利用、限制和某些改造的政策和观点,为他后来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新构想提供了初步基础。
第三个时期,在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中基本形成。
陈云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和财经委员会主任,在编制“一五”计划中,没有照搬外国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在执行“一五”计划中,对两次小冒进及时地进行了调整。他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957年系统地提出了关于综合平衡、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
第四个时期,在“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中经受考验和充实发展。
在“大跃进”中,“以钢为纲”、高指标和“共产风”等做法,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否定了综合平衡和“三主三辅”的思想,使国民经济遇到了严重的困难。随后的国民经济调整,恢复了合理的比例,调整了生产关系,使国民经济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这一曲折过程,从反面和正面证明了陈云的综合平衡和主辅关系思想的正确性。陈云作为中央财经小组组长和国务院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始终坚持了上述正确思想,在前期力求减少“大跃进”的损失,在后期积极推动国民经济的调整,并使他的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第五个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进一步发展。
陈云在“文革”后期,从下放地点回到北京,顶着“四人帮”的压力,针对尼克松访华后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提出了研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曾担任国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以后在担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察委员会第一书记期间,仍然密切关注经济工作。他针对“文革”刚结束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提出实行清醒的健康的调整的主张,以后又针对两次经济过热,及时提出坚持按比例原则进行调整的主张,并反复强调把农业当作头等大事,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综合平衡思想。他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初,率先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有计划按比例”和“市场调节”两条都要有,要改革过份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思想;以后,当他发现另一种偏向时,又提出“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不能丢”,并且强调:“我们是共产党,共产党是搞社会主义的”,从而使他关于主辅关系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在对外全面开放后,他针对已经和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对外国资本家要在欢迎中保持警惕、帝国主义本性没有变的思想。他还大声疾呼:要把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提到国策和战略的高度。
经济思想的主要贡献
纵观陈云在各个时期的经济思想,除了丰富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外,对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
在陈云的经济思想中,首先是建立和发展什么性质的经济,以及用什么方法建立和发展这样的经济问题,即目的与方法问题。早在1956年,正当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关键时刻,在有些人照搬外国经验,急于过早地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忽视市场作用的情况下,他提出应当建立一种“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即产品质量提高、品种增加、产量扩大、服务周到,从而有利地广大人民的社会经济。在1985年以后,正当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关键时刻,在“有些人,包括一些共产党员,忘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情况下,他又着重指出:“在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国家现在进行的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任何一个共产党员,每时每刻都必须牢记,我们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能搞别的现代化;我们进行的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关于搞好综合平衡,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
陈云指出,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要做到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外汇收支、物资供求的各自平衡和综合平衡;在积累与消费之间,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之间,以及每个部类中的各个生产部门和各个环节之间,都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他指出,按比例发展,才能实现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益。这种思想是以马克思阐明的社会再生产原理为依据的。有些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的有些人,在运用马克思这一原理中,只注重了马克思阐明的扩大再生产要优先发展第一部类的观点,孤立地突出重工业,忽视了马克思阐明的扩大第一部类必须以第二部类的相应扩大作保证的观点,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使人民生活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和提高,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陈云的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阐明的再生产原理的回归和丰富发展。
第三,关于经济建设要与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思想。
这个思想是综合平衡思想的延伸和扩大。早在1957年,陈云研究建设规模与国力的关系时,就思考人口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在当时许多人对节制生育还不大理解甚至有所抵触的情况下,他指出:“中国人多,必须提倡节制生育。这是关系经济建设的大问题。现在粮食、布匹、学校等紧张,都与人口多而且增长快有关系。”他还提出了实施节制生育的若干具体办法。由于他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曾被国务院任命为节育委员会主任(因不久发生“大跃进”未能开展工作)。
陈云的党建思想
主要理论贡献
(一)提出“十五字诀”。拓展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内涵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过程中,陈云深刻阐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运用其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早在延安时期,陈云在研读毛泽东的著作时,认为贯穿在里面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在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实事求是进行了精辟阐述。他指出:“实事,就是要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要求根据研究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 1978年为纪念毛泽东逝世一周年,陈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中提出:“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不是一个普通作风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坚持毛泽东思想,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是否坚持实事求是,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真假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标志之一。”对党在新时期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挥了重要作用。陈云对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人称“十五字诀”,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陈云唯物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陈云指出:“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不要读。只唯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处理问题,这是最靠的住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求我们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既不要从上级的指示和文件出发,也不要从书本出发,而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目的。
“交换、比较、反复”是达到实事求是思想的基本途径,是陈云唯物辩证法的集中体现。陈云指出:“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从具体的分析实际情况中找出对策。人之所以犯错误,都是不了解实际情况就匆忙地决定对策,主观与客观相脱离。”为了少犯错误,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要使用“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所谓交换,“就是收集与自己相反的意见,其中正确的可以补充自己意见的不足,不正确的可以在反驳中使正确的意见更加系统 ”。”交换的目的在于使自己对事物认识得更加完整,才能使我们的认识符合实际情况,决定出正确的政策。比较,“就是用一种意见同另一种意见相比,这样能对事物看得更清楚,更容易作决定””。比较是我们在全面认识事物的基础上,研究问题、制定政策的一个重要方法。反复,“首先要在决定了对策之后,再找反对的意见,使认识更正确。凡是正确的,就坚持和发展。如果发现缺点和错误就加以弥补,发现错误就立即改正”。陈云认为:“如果上面的三条要求都达到了,就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避免某些片面性,做出比较正确的决策,比较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陈云阐述的“交换、比较、反复”作决策的方法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细化,使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变得具有可操作性,是陈云对党的思想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
“十五字诀”是陈云对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经验的总结,是从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中升华出来的科学方法,并在反复运用中得到了发展和丰富。“他从长期实践和切身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一个充满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贡献。”
(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理论
陈云在延安时期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揭示了组织建设中具有规律性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正确处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强党的建设需要进行认真探索。毛泽东在总结党的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党的建设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着的”重要思想 “ ’,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陈云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建设实践经验的过程中,认真探讨了党的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的关系,“组织工作服从于政治路线,政治路线能否实现又决定于组织工作”。他明确提出“组织工作要适合政治路线的要求,保证政治路线的实行”的论断。这个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组织路线是为政治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实现取决于组织路线。党的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正确关系是陈云主持组织工作期间贯穿始终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把中国共产党的党风问题提高到战略高度
把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提高到生死存亡的高度,是陈云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3O多年和其他国家执政党执政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经典的政治论断。这一论断的提出,深刻揭示了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本质意义。
关于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陈云根据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情况萌发了不少思想。1939年,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根据地,有了自己领导的政权。陈云指出:“当权的党容易只是向群众要东西,而忘记也要给群众很多的东西。”I3]( 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敲响了警钟。在《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几个问题》中,陈云强调指出:领导着政权的党、领导着军队的党,自我批评更加重要。因为党掌握政权以后,犯了错误会更加直接损害群众的利益。党员违反了纪律,特别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在《学会领导方法》一文中,陈云再一次强调:当权的党,领导干部很可能成为官僚。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特别是在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时,陈云提出干部子弟千万不可以革命的功臣自居,为建国后防止领导干部脱离群众、加强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对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制度。陈云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党内民主集中制没有了,集体领导没有了。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一个根本原因。”这从执政的条件下说明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重要意义。
(五)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斗争的经验教训
陈云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党内斗争学说,明确指出:健全党内的政治生活,正确开展党内的思想斗争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党不断前进的武器。
理论特征
(一)高度的战略性
陈云自从30年代进入中共中央的核心领导层,就是一位实干家和战略家。其党建思想是在深刻理解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理,精通整个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体系基础上而形成的具有高度全局性战略的指导思想。在探索执政的条件下如何把党的建设推向前进的问题上,陈云作出了精辟深刻的论述:主张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十五字诀”,把党的思想路线实践化;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风和党纪不存在松绑的问题;要成千上万地提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强调党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强调和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严肃党纪,加强监督;提出领导干部要用9o%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用不到10% 的时问进行决策等。他提出这些问题都是从党的执政全局、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巩固和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思考的结果。
(二)理论的创新性
陈云党建思想是在解决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的创新性。江泽民指出:“在陈云同志的身上,我们看到党的老一代领导人的精湛的马克思理论修养和生机勃勃的创造精神,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看到无产阶级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严格求实的科学态度的有机统一。”陈云在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独具创新的理论观点,为党的建设理论增添了新内容。比如,他提出党支部要成为领导群众的核心,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史上第一次提出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关于党员的质量重于数量的论断,在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建设上率先提出要把培养和提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作为党的制度建设。这些见解新颖独特,显示出其理论的创新性。
(三)鲜明的实践性
陈云党建思想是在分析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面临的任务和现状等具体情况,在大量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性,对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解决了党所遇到的一系列新问题。陈云党建思想充满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注重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给予正确的解决,就是紧密结合党员的思想和党的实际工作,对党的理论作深入具体的论述,其中的每一个原理、原则和方针都是从实际出发,又转过来为现实服务,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践。
(四)体系的严密性
陈云党建思想是陈云在70多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进行的理论思考和经验总结,形成了严密的科学思想体系。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践为基础,对党的建设进行理论概括。陈云党建思想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认识:一是形成了党建的方法论;二是形成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主要表现在他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论述上;三是针对中国共产党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所提出的方法和建议,这些方法和建议具有实效性,在当时的党建实践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语言的质朴性
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分析语言的特征可以看出其理论的特性。陈云的党建论著含义深刻而语言质朴,如“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坚持真理,改正错误,我们共产党就无敌于天下”;“在党内不怕有人说错话,就怕人家不说话”;“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要维护和加强党中央的权威”;“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等等。这些语言明白易懂,但却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陈云党建思想的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