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经历/陆启铿
左起丁夏畦,张恭庆,姜伯驹,陆启铿,吴文俊,王梓坤6位院士陆启铿1927年5月17日生于广东佛山市。祖籍是广东省顺德县龙江乡。父亲陆子骥,母亲梁志雅。祖父是商人,到父亲一辈时因子女多和社会经济不景气家道中落,1938年日本侵占广东,陆启铿随父母兄姐妹全家6人逃难到澳门,成为住贫民窟的穷人。学未毕业即告失学。
陆启铿借了在澳门中学上学的堂姐的从小学到初中的全部课本,自学了全部课程,1942年以同等学力考取澳门中山县联合中学高中一年级。陆启铿从小患小儿麻痹症,不利于行,疾病带来许多不便。由于入学考试成绩和学习优秀,获得了清贫奖学金。1943年转学到澳门中德中学。陆启铿在班上总是一个人兼得这两项奖,从而获得免交学杂费等的荣誉。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陆启铿高中毕业。中山大学复员搬回广州,陆启铿以第一名被先修班录取。但因家贫供不起生活费,没等考试揭晓便到新会县桐井乡中心小学去教书了。
1946年夏,陆启铿考取了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为了维持大学费用,他开始了半工半读的大学生活,每周四晚上坐火车去佛山,为私人补习英文、数、理、化,星期一早上赶回学校。暑期全部用来为各种补习班上课。这种情况继续到1950年毕业。毕业后被留校当助教。著名数学家、学部委员华罗庚看到陆启铿的毕业论文《模函数》后,接受他到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筹备处当第一批研究实习员。由于学校舍不得放陆启铿走,1951年才让他到数学所报到任职。
成就年表/陆启铿
195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1951年由华罗庚教授商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工作,任实习研究员。
1954年任助理研究员,1963年任副研究员。
1958年发表的《Schwarz理及解析不变量》是国际上最早研究多复变函数散Schwarz引理的人之一。
1959年与华罗庚合作发表的《典型域上调和函数的系统理论》。
1966年发表《关于常曲率的Kahler流型》一文,证明了常曲率的界域解析等价于单位超球,并提出一个猜想即有界域的核函数作为两点的函数是否有零点,被国际上称为“陆启铿猜想”,而称核函数没有零点的域为“陆启铿域》。
1974年发表《规范场与数学上的主纤维上丛上的联络》关系,证明杨振宁的规范场和积分定义等价于沿一曲线的平行移动。
1976年借调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十三室工作。
1978年发表《有界域解析映照的固有微分的估值》引进一种固有微分,讨论了这些固有微分的估值与Schwarz引理的关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1年改称院士)。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常委,直到1991年。
1980年-1983年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受华罗庚所长委托,主持数学所工作。
1997年任汕头大学特聘教授。
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8月31日凌晨1时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88岁。
数学物理/陆启铿
数学物理数学物理(mathematicalphysics)是研究物理的数学。1972年7月1日,杨振宁在北京大学演讲《规范场——一个新定义》时提到,有人认为规范场可能与纤维丛理论有关。陆启铿捕捉住这个重要信息。
拓扑与几何中纤维丛是一种极复杂的数学结构。数学家陈省身和吴文俊在纤维丛研究中成就杰出,陆启铿的纤维丛基础正是得自吴文俊的传授。1950年初,从吴先生对微分流形精辟的阐述中陆启铿有所顿悟。
经过研究陆启铿确认:物理学中规范场的势是一种主纤维丛上的联络。联络刻划丛上邻近两点的差别,表示场的势,那么曲率表示场的强度等一系列结论便顺理成章。他严格论证后写出讲义,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和高能物理所做了报告。1973年3月他的论文《规范场与主纤维丛上的联络》投到新复刊的《物理学报》,1974年7月公开发表。陆启铿率先明确给出规范场与纤维丛联络之间对应关系,并以联络论观点讨论了作为规范场的引力场。1975年12月吴大峻与杨振宁合作论文《不可积相因子和规范场整体表示》在美国著名刊物《物理学评论》上发表,国际数学界迅速作出反应。阿蒂亚爵士、唐纳森和弗里德曼等人,均取得突破,获菲尔兹奖。
陆启铿和他的学生在分析、几何和数学物理的其它研究中,也取得一批值得称道的成果。陆启铿先生和夫人张木兰大姐都是脊髓灰质炎受害者。他自幼双脚残疾,家境贫寒,靠自学、半工半读和微薄奖学金断断续续完成学业。华罗庚发现他的才华将他调到数学所。从此献身于数学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卓越成就。
职业生涯/陆启铿
陆启铿启铿自1951年到科学院工作后,即师从华罗庚教授在多复变函数方面进行研究工作。1956年发表于《数学进展》的近百页综合性文章《多复变函数与酉几何》是中国国内最早系统地介绍酉几何(现称复几何),特别是Kaehler几何的文章。1957年与厦门大学钟同德合作发表于《数学学报》的文章《P14valov定理的拓广》受到李国平院士和苏联Gahov学派的好评。1957年-1958年间发表的关于多复变函数论Bergman度量的Schwarz引理及解析不变量的系列文章中的主要结果,被收集在苏联Fuchs所写的多复变函数论专著中。以华罗庚为首,在1958年-1959年间合作发表的系列文章,给典型域的调和函数论建立了完整的理论。1959年发表于《科学记录》的文章《对于GL(n,R)的连续示之无穷小联络的表示》,是用L~ichnerwich的现代联络论来讨论联络的表示。1959年所写的《十年来的中国科学一数学一多复变函数部分》,由美国数学会出版的《Notice》转载。1961年与许以超合作的《关于可递域的一个注记》解决了华罗庚1946年提出的一个负曲率的猜想,证明有界可选域的黎曼曲率可以是非负。1961年出版《多复变数函数引论》一书与1963年出版的《典型流形与典形域》一书,实质上是根据陆启铿1960年-1962年在北京大学数学系多复变专门化课程的讲义写成,对于培养中国第二代的多复变人才起了一定的作用。1966年发表于《数学学报》的两篇文章《常曲率的:Kaehler流形》与《关于Cauchy—Fantappie公式》被翻译为英文刊登在美国数学会《(~hinese Mathematics》,前者证明完备的Bergman度量若其酉曲率为常数,则必解析等价于一超球。这篇文章引起各国同行的注意,波兰数学家把文中提出的一个问题“Bergman核有无零点”命名为陆启铿猜想,把没有零点的域称为陆启铿域。此后,不断有美国、日本等国同行研究此猜想,直到20世纪末仍然如此。后一文章是用法国院士leray的(~auchy—F’antappie公式证明在典型域的情形与华罗庚的Cauchy公式是等价的。这结果在法国巴黎第六大学Norquet.的讨论班讲义中被多次提及。Leray得知后亦有好评。
“文革”开始后,中国多复变数函数的研究完全停顿十多年,刊物的订阅亦终止。1978年后,特别是陆启铿主持所里工作期间,邀请了一批国际著名华裔学者如伍鸿熙、郑绍远、邱成桐、肖荫堂,及欧美的著名数学家如Borel、Griffiths、Hirzebruch、Grauert、CaI’leson、Vesentini、vladimirov等教授到数学所讲学,组织各地高等学校数学师生来所听课,介绍推荐一批有志中青年数学工作者出国留学、交流,消除了我国长期在学术上与外界隔绝而产生的脱节现象,使很多年轻数学家知识眼界拓扩了,继而做出优秀成绩。陆启铿1979年重新对Schwarz引理做进一步研究,发表在《中国科学》两篇论文,第一篇在多复变数有界域上引进了多种Finsler度量,证明Schwarz引理对此等Finsler度量亦成立;第二篇与郑绍远、陈志华合作,把1976年邱成桐的Schwarz引理做了改进。1979年,陆启铿在研究生院对数学与理论物理研究生开设了“微分几何学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课程,其讲义于1983年出版,销售量总计达1.6万册,对培养研究生成才有一定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启铿主要研究Green函数,Poison微分式及热核。其结果总结在1997年出版的专著《典型流形与典型域新篇》中。
陆启铿所受的教育完全是在中国。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他应邀出国访问交流。多次访问美国PIincetin高等研究所、德国马普数学研究所、瑞典皇家学会:Mitteg-Leffler研究所、法国高等研究所(IHES)及前苏联科学院Steklov数学研究所、日本数理解析研究所等。对于这些研究所的感受及可资借鉴处写出一文《世界各国著名研究所见闻》刊登在1990年《百科知识》杂志中。
主要著作/陆启铿
《多复变函数引理》;《典型流形与典型域》;《微分几何学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