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阿尔弗雷德·舒茨

人物简介

阿尔弗雷德·舒茨,是奥地利裔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现象学家。舒茨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

人物经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奥匈帝国军队中服役,后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和社会科学。1932年他的《社会世界的现象学》问世,受到胡塞尔的好评。1938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逃亡巴黎,次年来到美国纽约,从事银行工作,并在社会研究新学院任教,1952年被该校提升为教授。他的主要著述收入《舒茨文选》(3卷),另著有《生活世界的结构》等。

他主张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舒茨的思想反映了人们对当代西方社会学中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肤浅判断的不满,要求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对传统社会学进行彻底理论反思基础上建立起与研究人的行为相适应方法.他的观点对民俗学方法论有重要影响。

生于奥地利,并在维也纳学习法律与社会科学。毕业后在银行工作,终其一生到去世前三年,他的正式职务都是在银行中工作。1932年,出版了《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1939年移居美国,慢慢进入学术圈,并1943年成为纽约的新社会研究学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的讲师。到1956年才辞去银行工作,成为专任教授。但三年后,即1959年病逝纽约。

人物思想

他的研究主要是现象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初期主要受到胡塞尔(Edmund Husserl)、马克斯·韦伯(M. Weber)等人的哲学与社会学的影响。到美国以后更进一步接触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Pragmatism)与芝加哥社会学派(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的影响,如约翰·杜威、威廉‧詹姆士(W. James)、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等人,他的思想与理论也发展成为社会意义建构理论,与知识社会学等方向。

人物的成就

舒兹最主要的学术成果,是发展了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哲学,最早即1932年,出版的《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后来1967年出版的英译本改名为《社会世界的现象学》(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ocial world)。虽然舒兹从未成为胡塞尔的学生,但是这本著作出版后受到了胡塞尔的注意,一直到胡塞尔去世之前,舒兹一直与他保持联系。
舒兹到美国后,其理论发展成为社会意义建构理论,与知识社会学。但是因为还未开始专注在学术论著便过世了,其后的理论为他的学生 吕克曼(Thomas Luckmann)所继承,进一步建立其建构主义取向的社会学与知识社会学。

舒茨对胡塞尔的激进现象学和韦伯的行动理论以及美国的互动理论进行了综合,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现象学所说的“生活世界”,社会学家的任务就是理解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这种综合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现象学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常人方法学的形成。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