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造城病
造城病是指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不以人为核心,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的城镇化现象。当城、镇、村的“一体化”成为发展主题时,并不是越大越好、越快越好,发展的精准和效益才更重要。
造城病的背景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未来经济成长的引擎,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和重大战略选择。各地看好城镇化的前景,正在“新型城镇化”的口号下,发动比之前更为红火的城镇化热潮。问题是:新一轮风起云涌的城镇化的推进,如何才能把握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摆脱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为健康发展转型走新路。
造城病的现象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是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判断。城镇化的确蕴含着巨大机遇,有经济学家甚至认为,美国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城镇化,是拉动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综合试点范围扩大、各种新城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确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不过现实中,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的“造城病”也一直没有根绝。几年前还是荒地,如今路网交织、高楼林立,使用率却不高;刚修的高速路太远,再投资建一条直达的;用商铺改造民居,用耕地置换建设空间;商业开发规模大,消费吸引半径小……最近,有学者不无担忧地表示,省会城市平均规划4.6个新城(区),地级市约1.5个,可容纳人口达34亿,显然超出现实需求。
新城精准化建设,“以人为核心”应该是根本前提。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本质就是“以人为核心”。人,尤其是农民的持久致富、全面发展,才是根本要义。有些地方路修宽了、楼建好了、地置换了,农民拿着补贴、领着低保、住着小楼,营生问题却没有解决,甚至还滋生闲下来后赌博等恶习。
造城病的解决办法
从方法论上看,“科学调研、周密设计”的规划是个重点。规划科不科学、细不细致,一是关乎长远建设和城市统筹,二是牵涉建设成本和财政压力。特别应该说的是,精准化的新城建设,需要法治来保驾护航。改旧城、扩新城,不是一两天的事,论证、规划、建设的周期长,要一任接着一任干。要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能让“一个领导一张图”的情况继续。
两点之间最短的是直线,“精准”就是要找到新城建设中的最优路径。城市是个生命体,当人群聚集、建设火热时,量大体胖不意味质量过硬,其建设发展的成本是否最低、效益是否最大、人居是否最佳则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