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迂回生产经济学
迂回生产经济学,是以“迂回生产”为核心概念、以系统历史唯物论为方法的新经济学。
迂回生产经济学基本理论
它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基本理论。
(一)系统历史唯物论
是迂回生产经济学的基础层级。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论其核心思想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由此马克思划分了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五种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但是,这五种形态只是人类发展五个特殊阶段的生活方式,并不是系统统一的“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并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其实,动物也有物质生活方式,比较可知,动物物质生活方式的特点是直接消费(直接消费从自然界获得的生活资料);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特点是迂回生产(通过发展生产工具迂回地获得生活资料)。显然,迂回生产是区别于动物的因而也是人类系统统一的物质生活方式,马克思所说的五种形态不过是迂回生产方式的逻辑展开和历史过程。
(二)组织生态理论和成本化解理论
组织生态指以人和工具为元素的各种组织及其环境所构成的体系,组织生态是迂回生产方式的现象形态。迂回生产起源于工具的发明,但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不限于工具发明及其发展,人类建立组织及形成组织生态的活动也是迂回生产,而且是更高层级的迂回生产。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在其间有着巨额经济成本,成本化解理论探讨的则是这一巨额成本被化解的过程和规律。建立科学的组织生态理论和成本化解理论,才可能真正科学地展开迂回生产方式发展的时间过程;而建立了这样一个框架,则全部现存的和一切可能的经济学成果都将逻辑地整合为一个系统。
(三)资本新论
是迂回生产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理论。迂回生产方式发展到近代已进入完善阶段(其完善的标志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工具(机器)体系对整个人类的替代,此时人类的“劳动”则主要是科研、文化和娱乐,到那时共产主义社会就来到了)。在这一阶段,逻辑上要求迂回生产方式人格化,从而迂回生产方式能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资本是自我增殖的价值,因而是迂回生产方式人格化天然的社会形式。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有资本,而在于什么样的资本占主体地位。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资本为主体,其它资本为私有资本服务;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资本为主体,其它资本并存竞争。
迂回生产经济学内容概述
起因和初步探索
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相继发生巨变,这表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失败。到了90年代,我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而在全国进行国企产权改革。在当时,我所从事的是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直接参与了国企产权改革,在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发生了很多困惑。例如,苏联和东欧原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些国家发生巨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失败其经济上的根源就在于实行计划经济,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也是要摈弃计划经济,这说明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但是,社会主义社会要实行计划经济,这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逻辑结论,那么,马克思的错误在哪里?此外,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计划经济是从资本主义达到共产主义的桥梁,是共产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年青时,我曾看过一个“神笔马良”的电影短片,影片中的“神笔”马良用神笔先画了一座金山,金光灿烂,接着在金山前面又画上大海,波浪滔天。金山的确美妙,但必须有船渡过大海达到金山,从而美妙才能变成现实。如果将共产主义社会比如马良笔下美妙的“金山”,那么马克思设想的计划经济则是渡过大海达到“金山”的那只“船”。现在,我们摈弃计划经济,这实质上就是否定马克思设想的这只“船”可以达到共产主义那座“金山”。那么,共产主义还是不是科学、还能不能成为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初入党的党员来说,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我们灵魂的根本问题。为弄清这些问题,我到处找书看。当时,图书馆的书几乎都是讲计划经济的书,此外没有什么新书;柳州市是一个小市,很少书店,其中的书也都是一些如何炒股、赚钱等急功近利方面的。后来我利用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出差的机会先后购到了一些新书,如美国萨缪尔森《经济学》,樊纲和张曙光主笔《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盛洪《分工与交易》,等等。这些书对我启发很大,“迂回生产”这一概念,就是通过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了解到的,樊纲这本书专门有一小节其标题是:迂回生产。通过读书和思考,我写了七篇论文,后收入论文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议》(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年);这些论文的基础和核心概念就是“迂回生产”,其内容包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的认识、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错误及其根源的认识、对共产主义社会及其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国有企业改革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因为篇幅限制,下面仅简要介绍我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错误及其根源的认识,其他从略。
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特色和成功在于他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他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经济生活的。但是,通过看书和思考,我发现,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失误同样在于他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不完善或者说不彻底(“成也萧何败亦萧何”)。不难看出,历史唯物主义就其本来的意义或者说其最基本的原理,可以由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段著名论述中的一句话来表达,这句话就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但是,恰恰是这句话,马克思没有将其具体化。人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具体是什么?这一方式逻辑和历史的过程怎样?马克思并没有做出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回答。我以为,这正是马克思后来得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行计划经济这一错误结论的根源。
经验证明,事物的区别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而堪与人类相比较的只有动物。这就是说,要找到人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必须与动物生活方式相比较才有可能。稍做比较,我们立即发现:动物的生活方式是直接消费方式。一只猴子爬在一棵结满果子的树上,抓往一只果子送到嘴里吃了——这里是如此“直接”,直接到“生产”和“消费”是同一个过程。然而,人类的生活方式则与动物不同,人类的生活方式是迂回生产方式。人类是先生产生产资料,尔后再用生产资料去获取生活资料——这里是那么“迂回”,不仅“生产”和“消费”不是同一个过程亦即是迂回,而且“生产”本身也有很多中间过程亦即“生产”本身也是迂回。
进而,我们发现,人类的迂回生产方式有一个产生、发展到完善的逻辑过程和历史过程,正是这一方式及其过程,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引起、规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实现社会更替。这一方式发展到近代(亦即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进入自我完善阶段。逻辑上说,迂回生产方式要自我完善,必然要求迂回生产方式人格化。然而,资本是价值增殖的价值,因而是迂回生产方式人格化天然的社会形式。这就是说,从封建社会未一直到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前这一整个历史阶段,资本(私有资本和公有资本)是不可能消亡的。很显然,资本是市场经济(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体,因此,所谓市场经济必然是也只能是资本经济。马克思未能找到人类具体的生活方式,也就不可能透彻地认识资本在这一方式中的历史地位,因而未能避免得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行计划经济的错误结论。
进一步探索
1999年,拙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议》在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为此我托朋友找到张曙光老师,请他作序。感谢张老师不嫌我是一个经济学的业余爱好者,欣然为拙著作序。张老师在序中一方面肯定了我的探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书中的缺陷,并指出造成这些缺陷的根源在于“没有接受过现代经济学的系统训练”,“书读得不多,特别是现代的很多学术名著没有读过”等等。这给了我很大启示。我出身在农村,刚进初中就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接着参军入伍,因此在本该读书时没有读到书。后来提干任宣传理论干事读了一些马列的著作,至于自然科学和企业管理的一些知识,还是80年代初在部队补的课。我从来没有刻意想要进行理论研究,进入理论探索完全是因为在实践中遇到了困惑,是“知不足而后学”。不过,进入21世纪情况要好得多,现代经济学方面的书,书店有买,图书馆也有不少;后来我上网发现互联网上还有期刊网和超星图书馆。这样,我能够看到的书和文章就多了,例如,由茅于轼为主任的编委会编辑的《新制度经济学名著译丛》那几本书,我都购到并阅读了;又如,天则经济所举办的论坛,我也可以看到。通过看书,我对前面产生的一些想法有了进一步思考,这些思考体现在如下五篇论文中:《谁持彩“链”当空舞?——产业链化初探》、《成本化解初探》、《有血有肉的马在哪儿?——关于经济学对象问题的探讨》、《组织生态初探》、《有关价值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此外,还有一些想法没有成文。这些论文和还没有成文的想法,作为提出“迂回生产经济学”这一课题的重要依据,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初步理论(恕我狂妄,将之称为“理论”)。
对课题科学性的逻辑论证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对“迂回生产经济学”这一课题的科学性给出简洁的逻辑论证。所谓逻辑论证,由论据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其论据有如下三个。
第一个论据。从思想渊源上说,迂回生产经济学始于一个原始概念,那就是庞巴维克提出的“迂回生产”。在场的都是经济学家,庞巴维克提出并论述这一概念的具体过程,用不着多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他提出这一概念的逻辑立足点。显然,其逻辑立足点是:从根本上说,人类所有活动的目的都是获取消费资料。据此,庞巴维克给出定义:直接生产消费资料的活动是“直接生产”,通过生产生产资料间接获得生活资料的活动则是“迂回生产”。
第二个论据。由庞巴维克提出的“迂回生产”概念,可以获得如下推论概念:技术迂回生产、组织迂回生产、意识迂回生产、迂回生产系统。显然,上面说的“人类所有活动”,既包括从技术角度所看到的生产生产资料的活动,也包括从社会角度所看到的建立组织(如家庭、企业、市场、政党、政府等等——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充满活力的组织生态)的活动,还包括从意识角度所看到的进行科学研究和意识形态的活动亦即生产与宣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活动;且,人类所有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消费资料,也就是说,上述活动都是间接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此外,很显然,庞巴维克的“迂回生产”概念是从技术角度提出的。由上述三点,我们有如下推论:既然庞巴维克将从技术角度所看到的生产生产资料活动,称之为“迂回生产”,那么,我们从社会角度所看到的建立组织的活动、从意识角度所看到的进行科学研究和意识形态的活动,也可以称之为“迂回生产”;此外,由上述活动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它们分别称之为:技术迂回生产、组织迂回生产、意识迂回生产。由系统科学理论,技术迂回生产、组织迂回生产和意识迂回生产,构成一个迂回生产系统。
第三个论据。由庞巴维克提出的“迂回生产”概念,还可以获得如下推论概念:迂回成本、成本化解链及其循环跃迁机制。运用上述“迂回生产系统”概念,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可以区分如下成本:生产成本(对应技术迂回生产),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对应组织迂回生产),意识形态成本(对应意识迂回生产)。既然,人类所有活动都是迂回生产活动,那么,这些活动所对应的成本就都可以称之为“迂回成本”。此外,如前所述,这些成本构成一个循环跃迁的成本化解链:生产成本→(分工协作化解部分生产成本但生成)交易成本→(交易组织化解部分交易成本但生成)管理成本→(意识形态化解部分管理成本但生成)意识形态成本→(机器化解上游过程中所有成本但生成)新的生产成本。人类正是依靠这条成本化解链的循环跃迁,不断化解成本,从而人类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迂回生产经济学展望
第一点理由:迂回生产经济学,具有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且中国本土的问题与业已存在的经济学重大疑难问题联系在一起。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国全体人民的共识和选择。当然,市场经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已有了。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我们中国提出来的一个新的课题。据资料,在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凡市场经济其经济主体必为私有制,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必是资本主义的,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外,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仍然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理想。于是,带来一些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亦即西方正在实行的市场经济)是何关系?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共产主义理想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特殊过程和规律?我认为,这就是中国本土的问题,而且是重大的原则性的问题。应指出,对这些问题,我们并没有建立一个逻辑一致的理论。如前所述,迂回生产经济学这一课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意识而提出来的,而且在逻辑上有可能回答这些问题。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显然,上述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业已存在的经济学的重大疑难问题,例如成本化解问题、资本问题等经济学之谜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由上述问题意识所构建的迂回生产经济学,一定具有世界意义。
第二点理由:迂回生产经济学,是以完善了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具有综合业已存在的经济学所有合理成果的逻辑可能性。
许多学者(例如樊纲先生)曾正确的指出,中国的经济学,必须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全面综合业已存在的其他经济学的合理成果。从前面的讨论可知,提出迂回生产方式是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是在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已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深化和完善的产物。此外,可以证明,已有各种经济学都不过是对迂回生产方式发展过程的某一片断或者某些局部所进行的研究及其成果,因此都一定可以由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予以逻辑的综合。关于此,拙文《有血有肉的马在哪儿?——关于经济学对象问题的探讨》作了初步讨论,因为篇幅问题,我们在此不展开介绍,有兴趣的学者可以参阅。由此可以论定:迂回生产经济学就可能既是中国的经济学,又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经济学。
第三点理由:迂回生产经济学,具有建立数理逻辑体系的可能性。形成严密的数理逻辑体系,是任何科学理论必须具备的特征。
认为,迂回生产经济学完全可能建立数理逻辑体系;在这方面,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和张玉纲著《专业化与经济组织》,可以视为这方面的初步尝试。只要我们以完善了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坚实基础,运用杨小凯和张玉纲《专业化与经济组织》所开创的数学手段,追溯迂回生产方式(亦即组织生态)发展的逻辑过程(亦即成本化解过程)和历史过程,我们就可能构造出一门科学的、全新的、包含已有经济学所有合理成果的、数理逻辑体系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