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赵海均

[简介]/赵海均

  知名经济学家,管理专家。

  西安交通大学MBA,美国沃顿商学院EMBA。

  北大、清华等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亦曾获全国优秀教师。

  国家120家试点企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沿海、内地多家知名企业管理顾问。曾任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在企业管理方面,理论扎实,实践丰富,长袖善舞,业绩骄人。

  在经济研究方面,视角独特,见解精辟,发表有专业论文数百篇,并先后出版了《什么在左右中国经济》、《破解中国经济之谜》、《ST中国》、《再解中国经济之谜》、《中国经济沉思录》、《经济中国》、《30年1978-2007中国大陆改革的个人观察》、《中国经济高增长探究》等专著。

  用企业家的眼光解读中国经济,用经济学家的智慧阐释企业管理真谛。

  耕耘不辍,收获不断。

  用心感受事物,用言激励创造,用行铸就辉煌。


[学术背景与主要研究成果]/赵海均

  赵海均的经济理论成果主要来源于对于经济理论的教学和实践,以及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特别是对于一个明星企业兴衰全过程的经历。

  赵海均的研究成果在经济学界有广泛的影响。


“点启动”理论。

  他最早提出了“点起动理论”,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先从一个点开始,然后拓展到沿海几个城市形成一条线,再全面铺开。


“收入与需求”理论。

  他最早提出了中国合理的收入结构应该是一个橄榄型的,还提出了消费需求的量级观点,认为从建国以来中国居民的消费经历了元级、十元级、百元级、千元级和万元级的水平,现在正在向万元级和十万元级的层级转化,认为居民的消费结构大概在十五年到二十年左右会有一个大的升级和变化,每次变化都会带来经济飞跃性的发展。当前中国经济有时候处于低迷或者过热的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处于消费结构的升级演化过程中。


“扁平化政府”理论。

  他曾对美国的社会管理体制进行过考察,并且提出了在政府中要实行扁平化管理的观点,亦即要缩小、减少从中央到省、市、县这样多层级的纵向体制,实行省直管县。这一理论在2000年以后曾在国内进行过广泛的讨论。


“太极模式与黄金结构”。

  他提出了社会经济变化中的太极模式和黄金结构理论,认为中国社会经济中的许多变化都在阴阳互变、此消彼涨的过程中,并且有些结构符合78:22的黄金法则。《什么在左右中国经济》、《破解中国经济之谜》、《经济中国》、以及《30年:1978-2007中国大陆改革的个人观察》都是畅销经济学著作。


[《破解中国经济之谜》系列丛书]/赵海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增长,经济总量已经赶超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跃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水平更是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东方雄狮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辉煌成就,国人称颂,世界惊叹。中国道路和发展模式已经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众多的专家学者都在从不同的视角解读着中国经济的基因密码,探究着中国成功的深层元素。

  耕耘不辍,收获不断。2000年来,赵海均先生结合自己多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先后出版了《什么在左右中国经济》、《破解中国经济之谜》、《再解中国经济之谜》、《中国经济沉思录》、《经济中国》、《中国经济高增长探究》等专著,从企业家的角度、以独特的视野探讨了目前国内宏观、微观经济领域发展中所面临的难点、热点问题,剖析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为中国经济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中国经济高增长探究》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经历了不少的风风雨雨,但中国经济整体上仍然保持了年均超过9%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成就斐然,举世瞩目!那么,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持久高速的增长?在连续多年的高增长之后,未来的发展又如何?特别是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面前,作为对全球越来越有影响的经济体,中国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振兴,因此,国内国外都在关注中国未来的发展。本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层次而全面的剖析。


  《经济中国》

朝华出版社  2005

  在中国,不缺少经济学家,你可以随时从各种媒体看到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真知灼见;在中国,不缺少实干家,你可以随处感受到他们在各个领域创造着惊天动地的奇迹;在中国,“缺少”经济学大家、经济学大师,或者说我们处在战略家缺失的年代。这话听起来刺耳,但这是事实,否则这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会少走很多弯路;否则,中国的“十五”计划不会偏离实际太远;否则中国的经济过热、人民币汇率不会把人搞得晕头转向……


  《中国经济沉思录》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十年前,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过热,紧缩的政策让中国经济在困境中左冲右突。十年后的今天,钢铁紧缺、水泥供应短缺、煤炭供应紧张,中国经济到底怎么了!中国经济又过热了吗!按照自然之道,如果说建国后的前30年,中国经济仅仅是在极度贫穷的基础上做了最原始的积累,那么,改革开放这些年则是为中国的真正起飞做了铺垫。十年前我们没有认识到中国超常规的潜力,结果不是点了油门,而是踩了刹车。十年后经济刚刚启动,还没有真正起飞就又为经济是否过热争论不休。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这是一个战略家缺失的年代,正因为如此,又有了这本书,进一步阐述笔者的观点和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再解中国经济之谜》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3

  书中所涉及的问题,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重大经济问题。如什么在引领中国经济高增长;如何打造“世界工厂”;中国金融改革之路如何走;经济强国与本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关系;人民币离世界货币还有多远;中国的城市化谁来买单;国企改革究竟还需要做什么等等。透过带有一些“乡土气息”的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重大问题的真知灼见。从总体和过程中来看,中国社会经济中的问题主要是在体制和结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相互交替和相互推进。正如人的两条腿走路,左脚落地,右脚要跟上,身子跟着两条腿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20多年,结构的矛盾已经显现。我们曾经指出,中国的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均导源于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要解决这些问题,改善这一状况,措施就是要提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


  《破解中国经济之谜》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当我们跨入21世纪时﹐世界已隐然形成三大经济中心。一是以美国为首的美洲经济共同体﹐二是以欧盟(西欧)为首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及以中国为首的亚洲经济共同体。这三个经济共同体的共同特征是,美国、西欧和中国强大的经济吸力吸走了周边国家的资金和人才。除了美国以外的美洲﹐西欧以外的欧洲以及中国以外的亚洲均面临着经济衰退的困境。而且无可避免的﹐美元﹐欧元以及人民币将来势必成为世界三大主流货币。

  本书的内容包括中国经济为何“剩”而不富、国企为何“亏”而不破?农村市场为何拉而不动、民营经济为何活而不长?区域差距为何缩而不减?金融为何增而不长?宏观调控为什么风光不现?中国会不会爆发经济危机、热点问题如何看?经济全球化我们如何面对?政治经济与知识经济、中国经济的谜底等内容。


  《什么在左右中国经济》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本书以作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经济理论素养为基础,融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西方经济分析于一体,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刻、系统地揭示了中国经济艰难跋涉、曲折徘徊、凯歌奋进和举步维艰的根源,并对今后经济发展提出中肯的、独特的见解。该书对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所有人士定会大有裨益。


[精彩学术观点]/赵海均

  

  中国经济已经创造了神话,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研究、解读。

  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问题,政府、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都在探寻应对之策。

  面对谜一样的中国经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赵海均先生《破解中国经济之谜》系列丛书中的一些观点论断,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任何一个经济的成熟都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制度、体制、机制和结构性变迁、转换和优化升级的过程

  任何一个经济的成熟都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制度、体制、机制和结构性变迁、转换和优化升级的过程。在既定的制度下,要不断对体制、机制进行创新;对结构进行调整、升级。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最终是体制和结构问题。有时体制问题突出,有时结构问题突出,要通过不断的调整最终达到和谐顺畅。在中国,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体制的羁绊越来越明显,这是因为在体制的“前脚”落地的情况下,结构的“后脚”需要及时跟上。

  很多经济现象和变化符合中国的太极模式,暗合黄金比例

  社会经济中间有很多东西的变化都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模式,此消彼长。中国的道家有一种学说就是太极文化,这个文化用阴阳太极图来表示,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变,此消彼长。该图含义深刻,人类社会包括自然界中很多事物的运行发展都与之相符,是一种大道。在社会经济中,有很多东西也符合这种大道,比如说,在人类社会中间,对于所有制也就是产权制度来说,应该是公中有私,私中有公,这种公于私、国有与私有之间的份额处于不断的太极转换中。再如,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由贫穷、落后到发达,实际上是城乡结构转换的过程,城市增加,乡村减少,工业增加,农业减少,也符合太极的转换,等等,诸如此类。

  笔者还发现,这些转化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暗合黄金比例,或者说黄金结构,所谓黄金结构就是78:22,也就是说社会中间有很多事物它的上限应该是78,这是最佳比例。比如说城市化率,一个国家不可能都变成城市,除个别少数的小国外。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它不可能完全变为城市,它的城镇化率应该有一个上限,以78为例,西方一些国家超过了80%,但是合理的结构应该是78:22。由此农业与其他二、三产业的结构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私有经济占GDP的比例也应该暗合这些规律。

  人民币国际化是世纪强国第一战略

  美国之所以经济强大,原因表现在各个方面,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美元是国际货币,这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任何国家都不能相比的优势。全球化过程是一个全面的过程,中国大量的外汇储备,不应该为了一时的收益去买美国的国债,购买国债表面上会有好的收益,但是长远来看,实际上是让美国来发展。我们要的不是一个小的眼前的收益,而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因此,我们要凭借大量的外汇储备,一方面把美元重新返回到国际货币市场中,挤占美国的货币增发空间,另一个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是要购买资源,建立贸易市场,为中国的国际化提供更多更大的贸易平台,从长远来看这样做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经济在走强,人民币也同时在走强,大力发展在国外的贸易市场将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最佳路径!欧元的诞生结束了美元世界单极国际货币的历史,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国经济应该“三位一体”与“集群化”发展

  中国经济应该“三位一体”与“集群化”发展。所谓“三位一体”优先发展,就是要城市化、公路交通和汽车工业共同作为未来中国经济投资着力的重点优先发展!笔者认为,城市化是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本出路,它可以给巨额的资金找到出路,也可以扩大就业,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可以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而房地产业有高额的回报,可以解决部分投资的回收和收益;中国经济正在向住行升级,汽车行业是未来的高增长行业,汽车多了需要解决交通特别是公路交通问题,城市化、汽车工业、交通特别是公路交通显然都是连在一起的,它们关系着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向和社会走向,需要共同发展!

  所谓集群就是要实现城市集群、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化。中国的城市规模都比较小,每一个城市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种发展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浪费,城市的集群发展很有必要,大力发展交通事业,为城市集群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城市集群的发展也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这一点在很多地方都得到了证明,更有利于企业的集团化发展。

  中国应该实行实行缩省和减少行政层级的“州治”

  建立在行政区划基础上的行政区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经济区的发展有很大支持,但也有很大制约。现有行政区划配置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资源优化的要求。企业改革是微观基础的再造,中央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只是对“中国大厦”房间的改造。实行缩省和减少行政层级的“州治”,是对“中国大厦”结构的改造,只有这样,政府的改革才算实现了新的突破。

  无论从何种层面衡量,中国区域差距和区域发展的失衡都是不容乐观的现实。区域发展问题不纯粹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样是一个政治问题和价值判断问题。一方面北京作为首都将会无限制的发展下去,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因为条件所限发展缓慢,差距会不断拉大,所以,如果迁移政治中心到中部,将会使中部给中部提供发展的巨大契机,而中部将会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

  提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中国的问题不是农业问题,而是“三农”问题。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可以说,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国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生活,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和富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解决三农问题,从长远来讲,要从战略的高度,从根本上来解决,最有效的办法是城镇化,把农村变成城市,而不是把农民都转移到城市。农民都转移到城市,将会造成社会灾难,根本行不通。提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提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改善城乡二元结构,要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城市集群化发展;二是不断扩大城区面积;三是发展小城镇建设。

  国有企业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的功能严重混淆引起的

  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分成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仍局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是以产品生产者而不是以商品生产者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改革的目的是维护或改善计划经济体制而不是改变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必然会产生很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问题,当然也就不能真正地激发国有企业的创造力。

  中国国有企业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的功能严重混淆引起的,结果使国有企业的游戏规则和市场经济法则不相容。不相容的第一点在于:国有企业的经理层所受到的约束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政府主管部门,这就导致国有企业的经理们将主要精力花在经营“领导”而不是经营企业上,从而使企业效益低下、大量腐败现象丛生;不相容的第二点在于:国有企业缺乏资本运营的概念,在资金问题上和银行现在的关系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并使我国金融系统祸根深种。

  局部到整体的改革方式是中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内在逻辑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无数复杂的主客观条件的作用下不同利益集团相互作用的整体的和动态的过程,是渐进式的,改革一开始并没有“施工图”,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的经济体制变革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提高与升华的过程。

  从局部到整体的改革方式是中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内在逻辑。认识这一点对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的中国而言非常重要,中国不能像俄罗斯那样实行一刀切、激进式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只能是从局部到整体、渐进式的。

  文化的终结最终是宗教的终结

  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但不应忽视民族的、传统的、大众的文化的基础作用,包括正确地发掘和运用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文化的终结最终是宗教的终结,惟有宗教贯穿人类文明的始终。搞市场经济,必须讲究诚信,诚信必须以宗教做基础。

  区域政策的作用是在市场失灵地方施加政策影响

  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正是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断转换中得到“平衡”发展的;实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对地区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区域政策的作用是在市场失灵地方施加政策影响,用政策补偿其发展条件上的天然缺陷,以获得均衡发展;西部开发难在市场机制运转不灵,西部大开发具有的首要的意义是政治的需要,主要针对的是贫困问题;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解决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体制、结构等历史遗留问题,是通过政策扶持使其重新焕发活力的问题;中部地区崛起无论从产业规模整合,还是产业链延伸,都要走向一体化经济区域,同时,要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民营企业不崛起,中部很难崛起。


[专家点评]/赵海均

  读一本好书,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更是一种知识的更新和思维的升华。赵海均先生的系列专著出版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韩方明、康荣平、朗咸平、董辅礽等中国重量级的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大师都给予了较高评价。

  韩方明 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哈佛大学博士后、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

  对经济工作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书中围绕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深入回顾探讨了国企改革、民营经济等的发展历程,研究阐释了包括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在内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并对新时期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书充满理性的思考,观点新颖,视角独特,处处闪耀着睿智的光芒,是一部回顾总结中国大陆三十年经济改革历程和成就,展望未来的经济宏论,对我们今后的经济工作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郎咸平 长江商学院(首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最高学术级别(首席)的教授

  一针见血的指出民营企业的发展应是朝着菲律宾的模式前进

  赵先生的观点给了我们一个警示﹐他指出“……如果民营企业不与无所不在的特权结盟﹐其发展将是举步为艰……在一个缺乏规则的市场﹐特权对任何企业都是一种腐蚀剂……如果不能从制度上消解这种外部环境﹐民营企业规模化蜕变将只是时间问题。任何人都不想重温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过的现象﹕弥漫的私人经济却伴随着普遍的腐败和长期的停滞……”。赵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应是朝着菲律宾的模式前进﹐而并不是美国。

  茅于轼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担任所长

  超越经济学观察经济的独特观点,非常有启发性

  感到你看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尤其是对民营企业受歧视有强烈的不平感。超越经济学观察经济的独特观点,非常有启发写性,值得经济学界的人士吸取。结合当前的新形势,提出有创造性的独特见解,回答了许多国内外人士对中国经济的迷惑,你在书中所陈述的观点绝大多数我都十分赞同,例如为什么要发展汽车工业,什么是世界工厂,城市化的核心问题等。感到你看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尤其是对民营企业受歧视有强烈的不平感。

  樊纲经济学博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论点,更具说服力

  作为一位企业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写出这些专著,所付出的心血和精力可想而知,而且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论点,更具说服力。

  康荣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经济研究成果是独树一帜的

  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决不是经济学家的“专利”,中国的企业家也应有自己的声音。作者以经济问题为主,但探讨的问题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作者广泛地涉及到政治(例如台湾问题、行政区划问题等)、国际关系、文化等问题……对中国经济学界而言,中国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经济研究成果是独树一帜的,有其独特的价值。我本人最赞同的观点是“调整目前的行政区划”,甚至包括本书提出的“迁都”方案。

  

相关产品: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