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赵文津

人物简介/赵文津

赵文津(1931.2.1-),主要从事矿产勘查和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北京市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曾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何梁何利奖专业评委。现任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委员会主任、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顾问组组长。因完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深部探测并获得多项重大发现,荣获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50年代先后在安徽南部找铜矿和四川西昌地区找矿有多项发现,特别是发现了钛、钒、铁矿多个巨型矿床,而获地矿部1980年评为《30年找矿功勋物探大队》称号(获集体奖)。因发展物探新技术有贡献,1998年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颁发的首届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先后发表论文80多篇,研究报告及专著5本。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美国际合作项目《喜马拉雅及青藏高原深剖面和综合研究》中方首席科学家。

担任职务/赵文津

曾任安徽321物探队队长,西南物探大队副主任工程师,物探研究所技术负责人、主任工程师,地矿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技管理研究会会长及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1980-88年)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现为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创办北京地球物理学会并任名誉理事长;北京市政府二、三、四届政府经济顾问。

研究方向/赵文津

近20年主要从事深部调查和岩石圈研究,认为这是21世纪地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内容,要在新地学观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地球的问。因为地球的半径是6300公里,中国 的地壳厚度在30~80公里,矿产和地震都发生在地下深处,地表调查对了解地下深部情况是非常有限的。为了获得地下更可信的知识就必须加强对地下深部的调查研究。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术贡献/赵文津

作者长期致力于矿产勘查,勘查技术发展及地壳深部探测的开创性工作,对矿产勘查和地壳深部探测的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及综合运用解决实际与理论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找矿有重大发现曾获得了“模范物探队队长”称号,地矿部“30年找矿功勋物探大队”荣誉称号(集体奖);因对物探科技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首届“顾功叙物探科技发展”奖;因在青藏高原深部研究有多项新发现而获的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此外作者对发展地质科学技术工作作了系统研究总结,发表了《地质科技管理要论》的专著。

科研项目/赵文津

(1)任地矿部深部调查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了中法合作的“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地壳和上地幔研究”,以后并长期主管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2)任中国岩石圈委员会地学断面协调组组长,组织了四大部门联合编制全国11条地学大断面计划,召开了东亚地学大断面学术研讨会,组织和推动了亚东—格尔木地学大断面研究,完成地学大断面数字化开发等;   


(3)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国际合作喜马拉雅与青藏高原深剖面调查与综合研究》(INDEPTH项目),此项工作持续了三个阶段十多年,取得的主要科学成果有10项。

[编辑本段]作品发表

仅通过INDEPTH项目就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的就有10篇以上。


官方履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原地矿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技管理研究会会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原副理事长,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深剖面计划中方首席科学家,国土资源部探月科学家小组组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报章报道/赵文津

不断攀登

——记李四光荣誉奖获得者赵文津


赵文津院士自 1952 年以来一直从事矿产勘查、地壳深部探测及科技系统工程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科学思路。五十年代初,赵文津是地质、物化探紧密配合找矿思路的积极倡导者和忠实的执行者,他带领同事们在皖南川西等地成功地实施了多项勘查工程,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找矿成果,发现西南最大的铁矿。八十年代他是我国深部地质调查的组织者之一,作为中国协调组组长,他组织制订了由 11 条断面组成的“中国地学大断面计划”,组 织推动了中法合作的“喜马拉雅地壳构造与地壳上地幔的形成和演化”项目。九十年代,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主持实施了多国参与的“青藏高原深部探测大型科学工程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瞩目的科技成果,被评为 1998 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近年来,又致力于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先后发表宣传李四光重要学术思想的文章, 2003 年创办了地球动力学网站,为传播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地球物理勘查学家,赵文津把自己的全部献给了地质科研事业。 1952 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就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勘查、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先后担任过地质部安徽 321 物探队技术员、队长,地质部西南物探大队和物探研究所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室主任、技术负责人等,从 1972 年起先后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生产办公室和地质总局科技组任综合组组长、地质矿产部科技司任副司长。 1986 年调中国地质科学院任常务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美 INDEPTH 合作研究项目中任首席科学家。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在科研的岗位上辛勤地工作着,不断在地质科研的道路上攀登。国外两大权威性刊物《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 7 篇论文、国内地学刊物上发表的 50 余篇论文、 5 本专著和研究报告及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等,便是对他辛勤劳作的最好回报。

谈到今后的打算, 75 岁的赵文津仍旧抱负远大:已经进行了 10 多年的中美德加合作项目“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剖面及综合研究”将进入第四阶段,研究范围将不断扩大,昆仑山等地将出现研究者的身影。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我还要继续工作下去。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