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经济的概念
赠与经济是指不图回报或代价,给别人反复地赠送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的经济行为。促进赠与经济的力量是爱情、名誉、善意等个人感情,或者社会正义和人性的价值等。
赠与经济与交换经济和作为现在资本主义体制的基本原理的市场经济有着明显的区别。即在回报、根本动因、交易规则等方面都不同。
首先来看一下回报。在交换经济中,一般先提供商品和服务,再接受相应的商品和服务。典型的例子是互助农耕和换工。另外,在市场经济中,一般也是先提供商品和服务,然后作为回报收取金钱上的补偿。即在交换经济和市场经济中提供商品和服务时自然地会期待有回报。相反,在赠与经济中,一般都不会期待有所回报。反而回报会被当作侮辱善意的行为。
还有,两者的根本动因也不同。交换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原动力是人类的自私心及金钱上的利益。因此交易的双方都会为收取比原价更多的回报而努力。但是,赠与经济的根本动因是人类的利他心、团队意识、名誉、评价等。因此,参与者会更加重视让对方获利的方法和形式,而不是赠品的多少。
最后,两者的交易规则也不同。交换经济和市场经济会按照明确的交换规则或价格原理来完成交易。此时,违背规则意味着破坏交易。相反,在赠与经济中,默认的惯例支配着交易。当然,即使违背惯例,也不会再抢回已经送出去的东西,只会在社会上被埋没。比如说,收钱卖掉男朋友送的纪念戒指,当男朋友知道了这件事,那结果会怎么样呢?
只有市场经济是唯—的经济原理吗
根据文化人类学者的研究,赠与经济早在史前就已经存在。最广为人知的案例是北美洲印第安人的冬季赠礼节。冬季赠礼节是一场毁灭财物的宴会。即各个部落定期轮流地将之前积累的大量财物当作礼物送给别人,并一起吃喝,然后再毁掉剩余的财物。冬季赠礼节上挥霍过多的部落最后会变得身无分文,但是却会得到慷慨大方、心胸宽广的名声。尤其越是慷慨大方的酋长,越是受到了无比的尊敬和敬仰。
竟然把辛苦积攒的食物和财物挥霍殆尽,用经济学的合理性武装自己的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是根本无法理解的行为。当然,退一步来说,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想要获得名誉和尊敬的炫富欲望的原始表现。但是,很多文化人类学者都把这种行为解释为是一种。社会安全网”,而不是炫富欲望。也就是说,这是能够解除在财富和权力过于集中到特定的部落或阶级时可能产生的矛盾、不和谐和战争的默认机制。
其实,狩猎社会具有强烈的掠夺经济的特性。一旦到了没有食物马上就会死掉的境地,他们就会袭击其他部落,杀人再掠夺食物和财物。拥有很多财物,眼前的生活物资都很丰富,但是却在伴随着有可能受到袭击的不安中过着每一天。因此,通过冬季赠礼节来减少自己拥有的财产,同时也消除了攻击和受攻击的理由。而且,通过这个过程还能得到名垂后世的声誉和评价,无疑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有趣的是,尽管经济合理性和“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成为支配原理的现代,这种赠与经济行为还是保留了下来。环顾四周,有很多人尽管不太富裕,却也非常积极地参与到捐赠和志愿者活动中。他们从分享的行为本身中感受到了快乐。
就连金融资本的偶像沃伦·巴菲特也曾表示他将自己毕生积累的财产的85%,即370亿美元捐出去。乔治·索罗斯和比尔·盖茨也在巨额的捐款和慈善活动方面非常出名。不管现代人的利己心如何之强,也许在心灵的一角也在怀念传统社会的温暖和温馨。
特别是随着网络世界的开启,赠与经济成了更加平常的现象。对于在网络社区匿名提出的问题,现代人会抽出宝贵的时间作出诚实的回答。如果自己恰好拥有别人焦急寻找的音乐或书、图片、视频资料,现代人就会很乐意地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工具乃至快递发送过去。尽管收到的只有几句感谢的客套话,或叫“高手”的网络虚拟社区名望而已。
何止这些?有人还会把花费很多精力制作的内容上传到网上跟别人共享,而回报只是较高的点击率和赞美性的留言。而且。专业的软件设计师也很乐意在博客上公开周末制作的软件,知识分子也会在百忙中抽空进入维基百科这样的协同工作网站修改资料,得到的回报仅仅只是为建立人类知识宝库作出贡献而产生的自豪感。虽然几乎没有报酬,或者与金钱利益没有任何关系,但人们还是自发地而且充满热忱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在由市场经济支配的现代社会,赠与经济却在个人之间开展得如火如荼。
那么,赠与经济能不能超越个人,与企业活动结合起来呢?乍一看似乎不太可能。因为企业的首要目的是创造利润,这与赠与经济的原理是相违背的。但是,这世界上已经有了很多在利用赠与经济原理的企业。
我们通常称这些企业为“社会企业”。社会企业是指处于非营利组织和盈利企业之间的为追求社会价值和人性价值而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这是为创造善良而温馨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作出的新的尝试。
如果以为社会企业不能创造收益或者只依赖于捐赠。那就错了。这一点就是它与慈善团体和非营利企业不同的地方。如果不能赚钱而只会伸手要钱,就无法维持善良的资本主义。社会企业同时追求人性价值和利润这两个目标。只是坚决反对用不正当的方法赚取超额利润。因为他们认为基于非道德的利润的增长绝对不可能持续下去。
因此,很多情况下社会企业都是中小规模的企业。但是,其中也不乏创造出与原有逐利企业不同的独特的商业模式。获得优秀的商业成果的企业。这样的成功案例有很多。在这里,我们就先来看一下印度的Aravind眼科医院的案例。
Aravind医院从事的赚钱的慈善医疗
印度的Aravind眼科医院因给穷人免费做白内障手术而出名。尽管如此,自1976年仅以11个病床开始的这家医院如今已经成长为在印度国内拥有5所医院的世界上最大的眼科专业医院。
Aravind医院每年诊治的患者多达160万以上。仅白内障手术每年就做20万次。韩国国内最大的眼科专业医院金眼科医院1年做的白内障手术也只有5 000次左右。两者相对比,可知20万次是多么巨大的数字。
令人吃惊的是,2006年免费傲的手术达到了所有手术次数的59%。也就是说,仅在1年内就给眼睛不好的16万名穷人免费奉送了光明。尤其是这些患者中37%的人除了手术费之外,住院费、就餐费、交通费都是统统免费的。
能够实施如此大规模的无偿医疗服务,并不是因为背后有大型慈善团体的支持。仅凭经济上充裕的患者支付的费用就能抵消所有的支出。当然,患者也并没有支付贵得离谱的诊疗费。正常医疗费用在3 500卢比左右,只有美国的3%~5%,韩国的10%~25%。而且,还在不断扩充研究中心和病床。那么,Aravind医院做这么多免费手术,怎么还能维持经营。甚至获得高速发展呢?
秘诀在于其麦当劳式的医院系统和自行开发的低廉的人工晶体。最主要的是,Aravind医院将诊疗和手术的过程做成像麦当劳或工厂的组装生产线一样,显著地提高了效率,大大节省了费用。Aravind医院彻底细分了检查、预诊咨询、医生处方等诊疗过程。并且,在单纯且重复的行政、护理工作上不用护士,而是交给接受过2年培训的高中毕业的女生,从而把阶段性人工费降到了最低。
手术室也一样。每个手术室都并排放着4张手术台,2名医生同时进行手术。医生完成对一个患者的手术,就立刻转椅子到旁边的手术台给等在那里的另一位患者做手术。结束手术的患者走出手术室,另一个患者又躺在那张手术台上。
就像这样,如同工厂的生产线一样做手术,因此给一个患者做手术的时间不到5分钟。所以,120多名医生每天可以诊治7 300多名患者,做850多次手术。但是这并不是说会降低手术的质量。反而通过业务细分化和专业化使医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手术临床经验,因此这家医院医生的主刀能力受到了世界公认的好评。
大规模实施无偿医疗,也不出现亏损的另一个原因是自行开发了价格低廉的人工晶体。白内障手术采用的是将患者眼中浑浊的晶体粉碎之后,用吸附器吸出,再放入人工晶体的治疗方式。
1990年初,人工晶体市场还被几家受专利保护的跨国企业所垄断。当时,人工晶体的价格达到了150~300美元。对于一天只能赚1美元的贫穷的印度人来说,这是一笔非常大的数目。最后,医院干脆自己开发人工晶体,并在1992年成立了Aurolab公司。对于专利,他们详细说明了成立的宗旨,并且制定了低廉的价格。
同时,他们还利用印度廉价的劳动力,建立批量生产体系,将人工晶体的单价降到了4~5美元。也就是把成本降到了原来市场价的1/3以下。在2008年,公司生产出100万个晶体,除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还出口到海外。到了2009年,Aurolab公司占到了全世界人工晶体市场的6%左右,年收益率也达到了45%。
Aravind医院的案例是将毫不吝惜的赠与经济成功地整合到企业活动中的案例。其核心在于能否创造出同时追求收益和人性价值的创造性的经营方式和业务基础。Aravind医院在免费治疗贫民的同时还能持续成长是因为导入麦当劳式的诊疗、手术体系和自行开发出的价格低廉的人工晶体。
追求盈利和赠与经济,能够共存吗
除了社会企业,宗教企业形态中也会出现追求盈利和赠与经济共存的现象。其中,意大利和巴西的普世博爱运动最具代表性。普世博爱运动是天主教信仰运动和企业活动相结合的形态。参与到这项运动的企业会把1/3的利润用于再投资,再把另外的1/3用于帮助贫穷的人们,再把剩下的1/3用于实践者培训和公益活动。由于宗教的服务精神优先于创造利润的动机,所以可以明确地将大部分利润用于救济贫民和公益活动。
然而,如果不是社会企业或宗教企业,而是换作一般的逐利企业会怎么样呢?当然,逐利企业很难将毫不吝惜的赠与经济原理融合到经营活动中。最主要的是违背了其首要的创造利润的动机。就算退一步用一部分利润去做社会贡献也并不容易。因为希望能分到更多红利的普通股东们可能不会同意。
难道逐利企业就完全没有为消费者和社会作贡献的方法吗?逐利企业成为“善良的企业”真的就这么困难吗?也不是这样,完全可以有第3种方案。也就是说,虽然实施单纯的赠与经济会有困难,而且也不能那么做,但是可以在盈利事业中发扬赠与经济式的宗旨。这种方法有时候会比赠与经济概念中的捐赠和社会贡献活动更加有意义。
发扬赠与经济式的宗旨的盈利事业的典型模式是BOP项目。BOP项目是指对大多数企业不太关注的处在收入金字塔最底层的人们展开的项目。
成功的BOP项目具有挑战一般常理的独特特点。通常一提到社会贡献活动,就很容易想到捐赠商品和钱或者免费赠送物品,但是在BOP项目中不会给贫民免费发放物品。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反而会伤害穷人的尊严和自力更生的意志。
所以,会按正常价格卖商品。但是会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节约成本的努力来配合贫困人口的购买力大幅降低产品价格。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斯·内格罗蓬特(Nicholas Negroponte)教授开展的OLPC(一个孩子一台笔记本电脑)项目为新兴国家的青少年首次推出了199美元的笔记本电脑。最近还在开发75美元的产品。
给特困人群最好的礼物不是免费商品,而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OLPC项目的宗旨也是让新兴国家的青少年能用个人电脑连接到互联网上自己创造学习的机会。孟加拉的乡村银行为贫困人群提供小额贷款,其目的是给贫民创造通过自食其力的项目摆脱贫困的机会。
这种观点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进入21世纪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一直以来,企业都认为盈利事业和社会贡献活动是分离的。经营者都认为社会贡献活动是只会花钱的活动。可是,如果追求盈利的活动就是社会贡献活动,又会怎么样呢?一边赚钱,一边进行社会贡献活动,就再好不过了。这种新的发展方向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下面来看一下BOP项目中的既发扬赠与经济的理念又开展盈利项目的墨西哥CEMEX公司的案例。
CEMEX,给亲爱的家人送水泥
CEMEX公司是一家墨西哥的水泥企业,在世界水泥行业中排名第三。2008年,CEMEX的销售额达到了243亿美元,净利润达到了23亿美元。从1998年开始,CEMEX就实施了“今日资产”(Patrimonio Hoy)项目。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盈利企业也可以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发扬赠与经济的理念,提出了创造利润和社会贡献活动合二为一的新的平衡点。
众所周知,墨西哥是一个贫富差距非常大的国家。贫穷的人会在生活当中日积月累地给自己造房子。攒了一点钱,就买一些材料,到了闲暇之时就加盖一个新房间。大约50%的墨西哥家庭都用这种方式建造房屋。
一般来说,加盖一个100平方英尺的房间需要花费1 500美元的费用和4年左右的时间。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本身收入就不多,加之即使攒下一些钱也会全部用于村里的婚礼、葬礼、庆祝节日等的份子钱。由于时间耽搁得太久,造房子的技术也不够,中途放弃的情况也很多。
“今日资产”就是为这种DIY造房者提供的分期付款购买建筑材料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利用了一种在当地被叫做“社会小组”的习俗。也就是说,村里3名左右的村民组成一个社会小组,每个成员一周至少拿出120比索。出的金额少,因此不会构成很大的负担。
这时,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向另外两个人收钱,然后交到CEMEX公司在当地的营业网点。这就等于社会小组自己代替公司管理分期付款工作。因此,作为公司来说不用费力气,按时付款率也非常高。令人吃惊的是,自1998年以来的4年间拖欠率还不到1%。“能拥有自己的新房”的希望和社会小组成员的相互协助有效地杜绝了拖欠付款的行为。
就这样,交了70周之后,资金就会积累到8 400比索。这样CEMEX公司就会每隔10周共分7次免运输费供应建筑材料。由于材料按时到达,所以能按计划建房。而且,通过营业网点的建筑技术培训和小组成员间的协商和合作解除了独自建房所遇到的困难。并且,如果需要水泥以外的其他材料,具备批量购买力的CEMEX会以低于正常水平的价格购买,再送到成员家里。
通过这一过程,社会小组成员会在最后付款日的第70周,即过了1年零4个月之后享受到新房完工的喜悦。这比单独建房节省了65%的时间和35%左右的费用。而且通过接受免费建筑技术支持,可以建造更加坚固、漂亮的房子。
因此,这个项目在墨西哥受到了很大的好评。自1998年开始,过了5年之后,在2003年,就有4万多人参加了这个项目。并且,到了2008年,总计224 000多户家庭通过这种方式建了新房。借力于在墨西哥的成功,最近这个项目还扩大到了哥伦比亚等中南美洲的4个国家。
在这个项目中,CEMEX公司也不会受到损失。CEMEX公司的主要客户都是大型的建筑企业。虽然一般消费者市场占据墨西哥水泥市场的一半之多,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去开发。然而,CEMEX公司通过实施今日资本项目有效地进入了这块市场。也就是把过去的潜在客户变成了现在和未来的有潜力的客户。实际上,CEMEX公司仅在2002年就通过这个项目创下了1,4亿美元的销售额。
在这个项目中,CEMEX公司得以成功地把其盈利活动和社会贡献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带给消费者和社会的效益比免费赠送水泥更好。如果免费赠送水泥,建房者虽然可以节省费用,但是却无法产生劳动动机,从而不能缩短时间。通过“今El资产”项目,CEMEX公司给人们赋予了“亲手建造能传给子孙后代的房子”的动机,从而送上了住在新房的幸福的人生。在盈利事业中也完全可以发扬赠与经济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