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诺奖效应
诺奖效应是指诺贝尔奖为获奖人或相关行业、技术、作品带来的巨大的正面影响。比如中国人在获诺奖后,除了接受祝贺外,他们还经历了旧居变景区,书信、手稿被拍卖,名字变成商标等等。获奖在带动公众关注获奖者本人的同时,也推动与这一奖项相关的学科和文学的发展。
诺奖效应的介绍
诺贝尔奖能为获奖人或相关行业、技术、作品带来巨大的正面影响,也就是“诺奖效应”。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诺奖更是成为相关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带动产业发展的直接利好。2010年英国科学家在石墨烯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股“石墨烯热”,中国A股市场的几家石墨烯材料企业也表现抢眼。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给了英、日两位科学家的干细胞研究成果,消息宣布次日,A股市场干细胞概念股和生物医药板块集体大涨。这可以说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绝好例证。
中国的诺奖效应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轰动效应持续,从莫言作品在网上或实体书店的纷纷售罄,到出版社的再版、加印,再到作品影视改编价格的不断飙升,“莫言热”的说法可以说毫不夸张;而对于广大民众而言,从最初的“莫言是谁”到几乎家喻户晓,更是见证了诺贝尔奖的巨大影响力。一时间,扩建纪念馆者有之,馈赠住房者有之,要在其故乡种植大片红高粱者也有之,出版多年的旧作也在短时间内销售一空。甚至于,莫言尚未领到手的奖金如何打发,也成了人们关注的对象。然而,“诺奖效应”不独钟情于自然科学,在人文创作领域,这次“莫言热”的火爆,便是中国公众第一次亲身体验诺奖效应的巨大威力;而且还告诉我们,精神财富也能创造经济效益,文化也能转化为生产力。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奖,使一向被质疑“不科学”的中医,终于吐气扬眉、为国争光,更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医药这个伟大宝库,也被业界认为是岐黄之术发扬光大的最好时机。对中医药宝库来说,青蒿素的发现,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人们相信,中国传统医学带给世界的礼物,会越来越多。但也有人担心,“诺奖效应”有限。如果制约中医药发展的根本性障碍不能破除,青蒿素获得诺奖这一事件,不过是打了一针兴奋剂,一时风光无限,却易潮涨潮退,中医药“捆着手脚”的发展处境仍难扭转。
诺奖效应的影响
自然科学家
美国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获得者最多的国家,有研究显示,不少科学家获奖后名利双收,因为美国新科技成果商业转换快,新兴高科技公司多,且金融杠杆效应强,众多新兴公司热衷于用优厚待遇吸引诺奖得主加盟,从而提升自己的融资能力,而这些诺奖得主也从此身价百倍。
而美国以外的自然科学家,因为研究条件通常较差些,获奖将会极大改善其研究环境。如2012年获奖的日本医学家山中伸弥,为筹措研究经费,甚至曾被迫跑马拉松筹款,此次获奖将让他更容易获得政府和商业资助。有意思的是,日本内阁在打算为山中伸弥捐一台洗衣机(因为诺奖基金会来电时,他正准备修洗衣机)。
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往往要依靠讲座、专栏和研究课题获得收益。而一个诺奖得主在这方面可谓占尽便宜,因为请的人更多,听众也更踊跃,每次演讲和每篇专栏文章的报酬也水涨船高。如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人克鲁格曼本是个经济专栏作家,在获奖前许多人甚至对他该不该算做经济学奖尚有争议,获奖后虽争议仍有,可他的讲座、讲学却已多到排不下的地步。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经济学奖得主是美国最幸福的获奖者”。
文学家
文学奖的“诺奖效应”与作者声望、作品语言和风格有关。一些文学奖得主,尤其是早期得主,获奖后同样洛阳纸贵,像萧伯纳、泰戈尔、马尔克斯等都是典型的例子,最夸张的是赛珍珠,这个充其量能算三流作家的美国人意外获奖后,在几十年间身家竟膨胀了5、6倍之多。而2004年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的成绩也不错,她的作品在6周内售出了10万本,而此前十年总共才售出了4000本。
和平学者
一些社会活动人士在获得和平奖后,影响力和号召力都大为提升,在国际上具有更高威望,也依靠这些威望办成了更多的事,如美国前总统卡特,在任期间通常被认为业绩不佳,但下台后却致力于全球和平事业,获得诺奖后名声大噪,在几次艰难调停中表现不凡;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获奖前就有很高声誉,获奖后更加德高望重,他屡屡调停非洲地区冲突,其诺奖得主身份助力不少。
总体看来,“诺奖效应”不仅对获奖者本人和相关行业是好事,也实实在在体现着国家软实力的增强。“诺奖效应”的基础是科研成果或文学创作本身已经面世多年、而且已经取得业内公认的巨大成就和贡献,诺奖只是起到一个催化作用,让大众知晓相关成果的巨大意义。比如莫言的“一朝成名天下知”,背后是几十年的笔耕不辍;诺奖的光环下面,是博大厚重、力透纸背的作品。所以,是小说过硬的产品质量,在诺奖的助推下,才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才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创造更先进的文化生产力,前提是踏踏实实地创造出更多的文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