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许其凤

人物简介/许其凤

许其凤卫星导航定位专家。1936年出生于天津市,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1966年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天文学会卫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现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测量与导航工程系教授。

60年代从事卫星大地测量,80年代开展GPS卫星导航与大地测量工作,是中国最早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学者之一。所著《GPS导航与精密定位》(1989)是国内第一本全面论述GPS技术的专著,对我国卫星导航和卫星大地测量的研究和工程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为专家组专家,参加了“全国GPS一级网” (1990)、“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1997)、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增强系统” (1996)等大型工程项目。主持远程武器机动发射的快速定位定向 (1987),为提高我国导弹武器机动作战能力提供了保障。

1997年提出建设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议和主要技术途经、2001年参加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顶层设计,所提出的卫星星座设计方案可减少投入、降低建设的技术风险,被采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小型人卫测向仪”),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GPS一级网的研究与建立”),2005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GPS接收机综合检定场”)。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事迹/许其凤

许其凤许其凤

许其凤是我国最早从事卫星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定位研究的学者之一,曾担任“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执委会专家组成员、“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专家组成员、“GPS综合检定场”专家组成员,以及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天文学会卫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他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编写国家“九五”重点教材1部;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全军优秀教师、总参谋部“人梯奖”、河南省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位忠诚的军人

许其凤17岁考入解放军测绘学院,毕业留校执教至今,前后在解放军测绘学院学习工作了55年,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军队测绘事业。许其凤27岁结婚,42岁时,爱人才调到测绘学院,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1994年爱人退休后,因为要回老家照顾高龄老母,老两口又开始了第二次的两地分居生活。即使爱人在郑州的日子,许其凤也没很多的时间陪家人,他仍旧是“两脚不沾地”,把家当旅馆,一门心思地搞科研。

1991年,厦门集美大学航海学院以优越的条件聘请许其凤担任该院通讯导航系教授,许其凤的家就在厦门,眼看就能一家团聚了,家人极力劝说他回到厦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党委考虑到他的实际困难也有意照顾准备放行。当时,许其凤正负责全国GPS一级网工程的实施,他很清楚,在这项工作中越卖力,发挥的作用越大,实现调动的可能性就越小。一切以国家的利益为重!最终他没有调动,而是继续努力工作着,并且因工作出色,荣立了三等功,依然留在了自己喜爱的测绘学院。

就是这样,军人的忠诚使他化作了一只红烛,默默燃烧着自己,把自己的一生、全部青春热血无私地献给了军队,献给了自己忠诚的国防科研事业。

一位睿智的学者

对于一个真正的学者来说,学问的高低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有睿智的头脑,能够高瞻远瞩,比别人看得更高更远,从而能走在学科的前沿,以战略性的高度看清科研发展的未来方向,从复杂的事件中缕出条理,作出最优化的选择和决策。

上世纪80年代末,许其凤敏锐地发现GPS导航与定位将是学科发展方向,但当时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为零,于是他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项工作的研究中:搜集资料、梳理推敲、比较推演、计算论证,反反复复几千个日日夜夜,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那段时间他满脑子都是GPS,常常是开饭好长时间才匆匆赶到饭堂。

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正是凭借这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许其凤的《GPS导航与精密定位》专著出版了,该书一举成为了国内测绘专业和研究生最早的专业教材,从而为我国卫星导航定位领域的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石。随之在许其凤的主导下,解放军测绘学院的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建立并蓬勃发展起来,目前该学科已进入军队“2110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领域。

前些年,许其凤作为顶层设计专家组专家,参加了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论证和设计。当时一些参加论证的专家建议应该借鉴美国、欧盟、俄罗斯的经验,提出搞GPS那样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但经过分析比较,许其凤则认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合自己的抉择,而不是盲目跟从。美国等国家搞全球导航系统是基于它们的全球战略目标,而我们是局部战争,搞区域导航系统就比较合适。他发现,在卫星星座的设计中,美国GPS的中高轨卫星组成的卫星星座是绕全球转的,这对于我国来说只有不到40%的利用率。能不能选别的轨道,既满足军事需求又少发几颗卫星?最终,许其凤提出采用倾斜同步轨道代替类似GPS的轨道,设计8颗星的最小卫星星座的建议。这个建议最终成为我国北斗导航卫星定位工程星座设计方案的核心和基础。

通过分析表明,倾斜轨道同步卫星比类似GPS的中高轨道卫星利用率高两倍多,且与原方案相比可减少投入经费数十亿元;另外,它还可以收到较好的阶段性效益,一举多得。

一位可敬的师长

许其凤可谓“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他不但是一位真正的学者,更是一位可尊可敬的和蔼师长。他在测绘事业上倾注了大半辈子的心血,在教学工作中也是费尽心思,把自己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扑在教育和国防科研事业上。他用自己对科研的感悟和对教学孜孜不倦的精神教育引导着学生,将学生们心中一个又一个问号拉直,有时把自己研究了一大半的课题交给自己的学生做,他则退居“幕后”,甘当铺路石。在他的悉心培养和教育下,他带的研究生中已有好几名成为全国知名教授,30多人跨进专家级行列,成为了卫星导航领域的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许其凤不单单对自己周围的同事、学生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就是对学院里的普通学员也是关爱有加,从不以院士的身份“摆谱”、“拿架子”。每当学年开学、新的科研课题出现的时候,学院大地系本科班的学员就会邀请他去作报告;学院广播站、团委的学员记者们也时不时地去敲开他家的门对他进行采访。此时,许其凤就会放下手头正忙的科学研究,专门抽出时间准备课件,为报告作准备,或者调整出休息时间,接受学员的采访。

是的,许其凤就是这样一个人,睿智、忠诚、可敬,朴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许其凤以他的大家风范让我们追随、学习。

人物贡献/许其凤

许其凤院士耐心解答问题许其凤院士耐心解答问题

在近半个世纪的军事测绘教育和测绘科学研究中,许其凤教授始终把自己定位在“三尺讲台”上、定位在当好实现军事测绘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的先锋上,几十年如一日,倾心和致力于卫星大地测量和卫星导航的开拓性研究,在卫星导航理论、卫星导航技术、卫星导航系统的论证设计与建设、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应用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引导和推动了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

许其凤教授密切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始终站在学科前沿,引领学科发展。他最早在国内率先开设了GPS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课程,为开辟我国大地测量新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的储备;在许其凤教授的主导下,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的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已被总部批准为重点建设学科。

许其风教授在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出具有前沿性的科研课题,探索和推进卫星导航技术应用和实践。他主持和承担的20多项国防型号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2等奖3项。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他致力于我国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发展我国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议和主要技术途径,为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做出了突出贡献。50多年来,他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谱写了充满光辉和诗意的乐章。

倾情三尺讲台 桃梨芬芳

一生都在研究卫星导航定位的许其凤,对“定位”两个字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说,卫星需要定位,人生更需要定位。许其凤给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定位,那就是站好“三尺”讲台,当好一名教员,为军队培养更多的测绘人才,推动测绘事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这一“定位”,许其凤教授在这个“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半个多世纪。许其凤讲的都是深奥的理论课,可学员却说,许教授讲课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把所有的学员情绪都调动起来了。可他们哪里知道,许其凤刚上讲台时也和所有新教员一样尴尬过,看到台下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背了好几天的课,却是死活倒不出来。从此,他下了狠心,每天都早早起来,到一个没人的角落大声地朗读报纸,练习普通话,有意识地让自己的语言简练、明确。为了能讲好课,许其凤还自学过教育心理学、形式逻辑学等许多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许其凤讲的课成了学生们的最爱。

有人把教员比成演员,上了台别忘记台词就行了,可许其凤却认为,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教员同时也必须是好的编剧和导演。上个世纪80年代初,许其凤教授敏锐地觉察出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在军事应用上的潜在价值,他就着手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当时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就很难占领制高点。许其凤教授决心弥补这一空白,梳理、推敲,那时,他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满脑子都是GPS问题。在简陋的宿舍里,教授迎来了一个个黎明之后,《GPS导航与精密定位》专著出版了,该书成为国内测绘专业和研究生最早的专业教材。他也在国内率先开设了GPS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课程,开始着手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教授用行动给弟子们树起了榜样。2003年夏天,为了掌握关键数据,他和他的弟子们选择了一个车流量较大的立交桥作为实验点,一辆辆急驰而过的车辆成了天然的动态目标,立交桥受温差、载重量的影响,也在不断的扭曲变形之中。他们顶着地表高达50度的高温,白天在桥上观测,晚上回到教研室进行数据处理。一个多月的风吹雨淋、烈日暴晒,“GPS”检定场项目中动态测量的关键技术问题解决了。转眼间,五十多年过去了,许教授在“三尺讲台”上播撒着智慧的种子。一批批学员挥挥手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许其凤也在一次次送别学员的挥手间,白发爬上了鬓角。

在学生的眼里,许教授更像个兄长、长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在他的引领下,他的学生大多都已成为这个行业的技术骨干,30多人跨进专家级行列。2005年年初,许其凤教授的许多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为他过69岁的生日,那场景至今还让教授有点动容。让教授感动的不仅是天寒地冻的季节他们大老远跑过来看望他,更重要的是教授看到他的学生一个个都有了出息,他们当中有的成了空间测量领域的专家、教授,有的成了学科带头人、挑起了学科发展的重任。看着这些栋梁之才,教授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醉心科研攻关 硕果盈枝

“海湾”战争爆发后,许教授密切关注着这场“一边倒”的战争,他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让他寝食难安。那时,新一代导航系统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如何建都是个未知数,而他也步入了花甲之年,就是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能不能取得成果,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尽管如此,他还是下决心去攻克这个难题。这一次忘情投入,花去了教授近10年的光阴。由于这个课题当时没有立项,也没有经费支持,所有的事情只能一个人去干。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他常常到外地调研、工作,常常一待就是两三个月。有时他回到学院,就有人和他开玩笑:“老许,你又来郑州出差了。”

经过考察论证,许其凤教授提出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设想。为了得出最精确的数值,他用计算机仿真计算不同卫星的利用率、我国的可跟踪弧段、卫星定轨精度,然后对这些关键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经过大量的计算对比和反复的论证分析,他得出导航卫星利用率的概念和数学模型,并依此设计了既满足我国近期需求、又可进一步发展,既规避了技术风险又可节省建设经费的卫星星座设计方案,该方案被最终工程方案采用,为国家节约资金数十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7岁结婚,42岁时爱人才调到身边,妻子从厦门来到郑州,原本想过一段安稳日子,不曾想许教授仍是“两脚不沾地”,把家当“旅馆”。理解他的老伴只好叹到:“他把心思全都用到了教学科研上,要是有一天真正让他离开了教学和科研,他非要大病一场不可。”许其凤就这样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局部地区可以实现GPS卫星精密定轨为我国开展高轨卫星精密定轨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致力于理论探索的同时,他还在国家重大工程中担当重任,对卫星导航等高新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许其凤教授先后参加完成了全国GPS一级网的布测、主持完成了中苏(俄)边境GPS联测等重大工程建设;作为专家组专家,他参加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国卫星导航增强系统”等大型工程建设的总体方案设计和立项论证;他提出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与全国GPS一级网联测以建立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技术方案,后经国家测绘局倡议,启动了“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建设工程;他还瞄准实战需要,成功地把卫星导航技术引入武器装备,解决了远程武器机动发射的快速测量保障问题;主持完成了我国首座海外卫星跟踪基地测量的技术设计和方案论证;运用首创的CCD矢量较差动态摄影定位理论和方法,他建成了我国GPS接收机综合检定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精度动态定位检定标准,为我国发展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导航性能综合检测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许其凤主持和承担的20多项国防型号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崇尚淳朴自然 淡泊名利

在采访许院士过程中,我们留意到许教授家里的摆设,一个长条沙发占据了客厅的大部分空间,一个十分普通的玻璃茶几上放着给我们倒的开水,老式木质办公桌上是一个半新不旧的彩电,普通的水泥地板有几张老式的桌椅。对于这些“落伍”的摆设,许院士平静地笑了笑,“多少年了,我和他们朝夕相处,已经习惯了。”许院士崇尚淳朴自然,淡泊名利。“动乱”的年代,测绘学院建制一度被取消,许教授曾远离自己钟爱的“三尺讲台”和测绘事业,这期间,他当过工人,参加过各种繁重的劳动。艰苦动荡的生活,使教授养成了随遇而安的个性。

1994年老伴退休后,因为要回老家照顾高龄老母,他们又开始了第二次的两地分居生活。教授对生活要求不高,在醉心科研攻关时,他说,有地方吃饭就行了。学院领导就专门给他开了小灶,可他总是错过开饭时间,当他匆匆忙忙赶到饭堂时,开饭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他只得回去吃方便面。就是这样的日子,教授也过得有滋有味。

过好日子的机会不是没有,可他却一次次错过。1985年,应邀在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的许其凤以中国专家精湛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博得了奥地利国家人卫站站长的赞赏。当这位站长以别墅、小轿车、高薪、优越的科研条件盛情邀请他留奥发展时,许其凤教授毫不犹豫地婉言谢绝了,而当时他的月薪还不足150元。他不是不想过好日子,可他觉得祖国更需要他,他说,我是祖国培养的,岂能有了点本事就光顾着自己过好日子?

1991年,厦门某所学院了解到他的子女都在厦门,老伴也即将退休回厦门后,向学院发了商调函,聘请他到该院任通讯导航系教授。高额的工资、宽敞的住房,特别是能和家人团聚,确实让他有点心动。但是,当时正值我军首次利用GPS技术施测全国一级网、进行中苏边境勘测,他参加了总体方案设计、技术人员培训、施测指导和数据处理等工作,所指导的3名研究生也参加了这项工程。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展和研究生的培养,他毅然放弃了这次调动机会。事后有人说:干得越多、越好,调动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可他认为,工作调动不成对个人来讲是个遗憾,但假如在国家需要他发挥作用时却没有发挥出来,那才是最大的遗憾。

当选院士后,许其凤教授仍然坐在自己客厅那80年代后期购置的已显得十分陈旧的沙发上,指导前来请教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弟子们看到教授十分清贫和孤寂,就合起来给他买了台大一点儿的电视,可他却很少有时间打开电视机看上一眼。许院士讲说自己已过了花甲之年,尽管仍壮心不移,但迟早要退出工作岗位,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培养好事业的接班人是摆在他面前的重要使命。他说,他要把主持和承担的一些科研项目,大胆地交给年轻人去完成,自己仅在技术上把下关,当个配角,力争通过完成一个项目培养一批人。

醉心教学和科研时,他说,虽苦点,但却很快乐,看到一批批学员成为栋梁,看到一项项工程经他努力而完美,他常常怡然自得。年近70的许教授,生活上非常达观和积极。晚饭后,他绕着熟悉的校园散步,他的步履,年轻人都赶不上。他说,如果再给他20年,他就干到90岁;如果再给他30年,他就干到100岁。

人物成就/许其凤

许其凤许其凤

卫星导航定位专家首开中国“GPS”课程

出生在天津的许其凤,是中国著名卫星导航定位专家。如今,他是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1958年从解放军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毕业留校执教至今,老教授研究了一辈子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过去中国大地测量时,工作人员要背着经纬仪去定位测量。当时的仪器对距离有限制,距离太远的地方测不到,所以那时候,哪个山头最高,人就要往哪跑,把仪器放在最高的地方,而且要求很多人同时在不同的方位进行测量,很辛苦。

许其凤决定运用卫星来对测量进行精确的定位。1982年,他在国内率先开设了GPS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课程,为实现我国大地测量从肩扛手提的人工测量到卫星测量定位的跨越、开辟中国在大地测量新领域提供了技术和人才的储备。“使用卫星测量技术,可以不再受诸多限制。比如要测量从郑州到开封的距离,按过去的方法,要一段距离一段距离地进行测量,但现在用卫星测量,就不必再受到这种限制,经济投入减少了,劳动强度也减小了。”对于这项成绩,许教授很谦虚,他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很多人共同在做的一项工作,功不在他。

研究成果如”配眼镜”最好的科研要”民用”

测绘学院提供的许教授简历显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许其凤致力于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他提出发展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主要技术途径,参加了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顶层设计,承担完成了导航卫星的星座设计工作,为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作出了突出贡献。说起自己最近10年来在卫星导航系统方面的研究,许教授说:“我们要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他把自己的研究比喻成配眼镜,“运用更好的技术,让我们把许多东西看得更清”。

从1980年起,许其凤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担当重任,对卫星导航等高新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先后参加完成了全国GPS一级网的布测、主持完成了中苏(俄)边境GPS联测等重大工程项目,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国卫星导航增强系统等大型工程建设的总体方案设计和立项认证。提出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与全国GPS一级网联测以建立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技术方案,经国家测绘局倡议,启动了“2000GPS大地控制网”建设工程,建成了我国GPS接收机综合检定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精度动态定位检定标准,为我国发展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导航性能综合检测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研究了一辈子GPS系统,许教授说,这项科研成果应该对民用开放,但他并不乐观:“现在GPS的核心芯片都是从国外进的,作为一个研究者,我很不平衡,也很无奈。”许教授介绍,以GPS为例,能够运用到民用的方面非常多,铁路调度、汽车跟踪定位、耕地的范围甚至连田间施肥也能运用到,但如今在民间的运用率并不高。许教授说:“如果我们的东西比外国的便宜、好用、服务到位,完全可以占领国内市场,但导航系统要充分做到民用,可能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没事喜欢偷着乐“我只是个普通人”

曾当过车工、在修配厂干过活,这些经历对于许其凤来说,增长了一些难 得的机械制造知识。“我在研究卫星定测仪时,利用了很多机械制造的东西,和这段经历分不开。”

如今,69岁的许教授经常一个人在家,老伴和3个孩子都在厦门。不带研究生课的日子里,许其凤就喜欢待在家里,看小说、听音乐、看韩剧,还喜欢上网打游戏。

许教授简朴的家里,到处都是书。从厦门刚回来的老伴林素婉对他一肚子“意见”:“他就是个书呆子,没事喜欢偷着乐。前天晚上很高兴,对我说,一个研究很成功,要陪我去散步,自己乐得合不拢嘴。”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