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订货点法
订货点法(Order Point Method) 定货点法分为再订货点法和两箱法;
计算公式:定货点=定货提前期起始时的库存量+安全库存量;两箱法:安全库存=订货批量
含义:
1、是一种使库存量不得低于安全库存的库存补充方法;定货点
2、当一个容器内的物料用完了,就去补充,此时使用另一个容器内的物料,两个容器交替使用;两箱法
作用:1、适用于均衡消耗的物料补充;定货点;
2、适用于价值低,提前期短的物料;两箱法
定货点法的优缺点:
优点:计算简单;
缺点:没有按照各种物料真正需用的时间来确定定货日期,因此往往造成较多的库存积压。
基本原理
订货点法需考虑对提前期中需求的估计和安全库存,其中安全用来应付需求和提前期的波动。假设使用率是固定的,库存将沿着斜线下降,达到订货点时发出一补货订单,订货量为EOQ。在提前期中,库存继续下降,到提前期末,收到了补充订货;于是库存增加了EOQ,库存的升降循环又重新开始。另一假设是 :补货是按时完成的。
实际情况中,无论提前期还是需求都不能准确地预测。简单地根据提前期中的平均需求来确定的订货点将不能为防止缺货提供足够存货。于是,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在订货点法中需要配备多大的储备存货,即安全库存。
注意事项
订货点法使用这一方法需要注意下列事项:
v 订货量(一般是EOQ)通常是固定的,而且仅当预计有显著的需求变化时才被重新计算。
v 实际上,在很多的情况下订货点是固定的而且难得被核对。
v 两次补货订货之间的间隔期不是固定的,它随使用率而变化:需求越高,订货间隔期越短,因此得名为固定订货量──可变周期,每次库存出库时对是否需要补货进行判断。
v 平均总库存的计划量等于订货量的一半加上安全库存。
订货点
订货点法又称订购点法,是一种在库存物资由于消费下降到一定数量(这个数量称为订货点)时,就派员进行订货,以期在库存耗尽之时所订物资正好到货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假定订货提前期tp(即市场供应、装运条件)是不变的(即tp是个常量),每次订货的批量是相等的,订货时间是随着物资库存量降到订货点时间的不同而变化的。因此,在生产对物资的消耗速度不均衡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在订货点派人订货来适应物资消费速度的变化,保持物资储备的合理性。
订货点也称警戒点,是指订货点库存量qp。它是个用指示某种物资已到订货时间的参数。订货点库存量的大小取决于物资的订货提前期tp和日耗量cm。订货提前期的长短取决于派员前往和办理订货手续的时间、供方备货时间和办理运输计划与托运时间、承运单位装车、运输时间和卸货、转运、验收入库所需时间的总和。订货提前期乘日耗量,就是订货点库存量qp。在生产不均衡的条件下,物资消费速度时快时慢,库存量下降到订货点的时间也就有早有迟。因此,按照物资实际库存量下降到订货点的时间派员订购物资,可以防止在等批量订购条件下由于消费速度变化所造成的物资缺货和超储问题。
特点局限
订货点法定货点法,即Order Point System,是一种使库存量不得低于安全库存补充方法。
物料逐渐消耗,库存逐渐减少,当库存量降到某个时刻,剩余的库存量可供消耗的时间刚好等于定货所需要的时间(定货提前期)时,就要下达定单来补充库存,这个时刻的库存量称为定货点。它适用于消耗均衡的销售和生产环境。
订货点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某种物料库存量虽然降低到了订货点,但是可能在近一段时间企业没有收到新的订单,所以近期内没有新需求产生,暂时可以不用考虑补货。故此订货点法也会造成一些较多的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假定订货提前期t、p(即市场供应、装运条件)是不变的(即tp是个常量),每次订货的批量是相等的,订货时间是随着物资库存量降到 订货点时间的不同而变化的。因此,在生产对物资的消耗速度不均衡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在订货点派人订货来适应物资消费速度的变化,保持物资储备的合理性。
订货点也称警戒点,是指订货点库存量qp。它是个用指示某种物资已到订货时间的参数。订货点库存量的大小取决于物资的订货提前期tp和日耗量cm。订货提前期的长短取决于派员前往和办理订货手续的时间、供方备货时间和办理运输计划与托运时间、承运单位装车、运输时间和卸货、转运、验收入库所 需时间的总和。订货提前期乘日耗量,就是订货点库存量qp。在生产不均衡的条件下,物资消费速度时快时慢,库存量下降到订货点的时间也就有早有迟。因 此,按照物资实际库存量下降到订货点的时间派员订购物资,可以防止在等批量订购条件下由于消费速度变化所造成的物资缺货和超储问题。
确定方法
订货点法订货点由提前期中的需求与安全库存量这两个因素决定。
要确定恰当的安全库存比较困难,安全库存量主要由下列要素构成的一个函数:
v 准确地预测需求的能力;
v 提前期的长度;
v 准确预测或控制提前期的能力;
v 订货量的大小;
v 所希望的服务水平。
订货点的计算有两种基本模型,是根据需求预测的误差分布特点演变而来,即:正态分布模型、泊桑分布模型。
1、订货点的确定方法:
设物资的订货提前期为tp,平均日耗量为cm,则订货点(即订货点库存量)pq的计算公式为:
qp=tp·cm (1)
式中的tp在一般情况下是个常量。tp可用两种方法确定:
(1)查定法。即精确地查定订货提前期各个构成环节所需的时间,并加总求和。即: tp=派员外出办理订货手续时间 + 供方备货办理托运时间 + 运方装运时间 + 转运检验入库时间
(2)统计法。即使用tp的历史资料,并消除订货提前期中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波动(即剔除历史数据中少数偏离平均值较大的数据),进行算术平均,得出tp:
tp=1 n ∑n i=1tpi(i=1,2,…,n) (2)
2、确定订货点订货量的具体作法
将订货提前期tp标注在物资卡片和帐页上,每到订货点(日)时即检查实际库存量qa,计算qp-qa的差。如为+Δq,则按q+Δq订货;如为-q,则按q-Δq订货。这样调整订货量后,可以防止缺货或超储现象的发生。
3、物资提前或延期到货的处理方法
在订货点法中,假定订货提前期是不变的,即物资是按预定时间到货的。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经常发生提前或延期到货现象。这种由供方、运方造成的问题,同样会使企业遭受超储或缺货损失。
物资提前或延期到货,事先如缺乏联系,是不能通过订货点库存量来发现和调整的。而且企业消费速度的变化和到货的提前或延期,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发生的。这就要对库存物资超储和缺货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对于因消费速度变化造成的超储和缺货,可以通过订货点库存量发现,并可用调整订货周期或订货量的方法加以调整和防止;对于因到货提前或延期造成的超储和缺货只能通过事前联系、事后积极调整补救的办法进行处理。
(1)事前密切联系。企业对所需物资,应采用ABC分析法,将占用资金很多而品种较少的A类物资和一部分B类物资(指占用资金较多,品种数也较多的物资)同C类物资区分开来,进行重点管理。对A类和少数B类物资的需用量要详细核算,订货量和库存量要以严控制,在订货后要与供方密切联系,互通信息,避免发生提前或延期到货。具体措施可在订货合同中写明本企业的要求,在执行合同中双方密切联系或派员驻厂催发催运等。这是一种预防为主的方法。
(2)事后积极调整补救。在已经发生提前或延期到货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①在可能发生超储时,必须研究多余量如何处理,如准备存放条件和所需资金,积极外调或调整生产任务等,力争减少损失。在可能发生缺货时,则应筹措所缺物资或调整生产任务。
②总结经验教训,改进与供方的联系办法和驻厂催货工作,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③根据实际超储或缺货数量调整下一个周期的订购量,使之符合储备定额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