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詹姆斯·沃尔芬森

重要经历/詹姆斯·沃尔芬森

入学哈佛

詹姆斯·沃尔芬森詹姆斯·沃尔芬森

1960年,沃尔芬森仅仅带了300美元从澳大利亚来到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求学。“进入哈佛大学深造,毫无疑问的是沃尔芬森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在精英汇粹的哈佛商学院,拥有悉尼大学文学和法学两个学士学位沃尔芬森开始转向对金融学的研究。对于这一选择,沃尔芬森本人也深有感触:“这引导我进入金融领域,开创了在国际空间开展事业的可能性。它改变了我的生活半径。”实际上,哈佛对于沃尔芬森人生之路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为他开拓了新的事业空间,还让他完成了“最重要的个人成就”——遇到了后来的妻子伊莱恩。他们结婚时,沃尔芬森当时还身背数千元的债务。如今,他和妻子以及3个孩子却享受着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生活。

拯救克莱斯勒公司

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直到八十年代初期,沃尔芬森一直在是在默默无闻,但又脚踏实地地在不同国家的金融界履职。他先在澳大利亚的经济和投资业内任职。1967年他来到伦敦,成为亨利施罗德投资银行集团的一名高层管理人员。三年之后,他又来到纽约,成为施罗德公司纽约业务部门的主管。1976年,他跳槽到美国所罗门兄弟公司,任该公司下属的投资银行的经理。沃尔芬森在这将近20年金融从业经历中所沉淀下来的专业智慧,终于在所罗门兄弟公司得以施展和爆发。1980年,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勒公司陷入生存危机,所罗门兄弟公司为提供了关键性的贷款,解决了其长期资金不足问题,将其从破产的悬崖边上拯救了出来。在这一次的贷款安排中,沃尔芬森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以至于《纽约时报》在头版报道了他的出色表现。尤为重要的是,《纽约时报》的报道让他名声大噪,并引起了时任世界银行行长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的注意。在一定程度上,沃尔芬森的这次杰作为自己最终成为世界银行行长,开启了一道门缝。因此,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的这一杰作也可以看作沃尔芬森人生之路的一个转折点。

担任世界银行行长

在受到麦克纳马拉的青睐,并得到“被列为世界银行行长最终候选人之一”的传言之后,沃尔芬森一度踌躇满志、兴奋异常。考虑到世行行长向来由美国人担任的传统,他迅速加入了美国国籍。显然,沃尔芬森通往世行行长宝座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为了这一职位,沃尔芬森苦等了15年。在卡特、里根以及老布什政府时期,世界银行行长一职一直花落他家,直到克林顿入主白宫,沃尔芬森才终于梦想成真,实现了夙愿。

在为实现世行行长梦想的15年里,沃尔芬森一直在不懈努力。1981年,他从所罗门公司辞职,自己成立了詹姆斯”D”沃尔芬森公司。沃尔芬森的公司在华尔街生意兴隆、经营辉煌,后来被美国信孚银行(BankersTrust)所收购。在这一过程中,沃尔芬森迅速地实现了财富的积累,到了80年代末,他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在百万富翁的物质基础支持下,沃尔芬森开始关注贫困,开展各种各样的慈善行为。妻子伊琳娜曾经坦言:“沃尔芬森尽量帮助贫困人口的做法,可能正是其成为世行行长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沃尔芬森还不断进行感情投资,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例如,沃尔芬森和妻子伊琳娜向以克林顿为班底的政治竞选捐献了将近13万美元。显然,这笔政治捐款太划得来了。1995年3月,克林顿提名沃尔芬森接替因病引退的李维斯·普莱斯顿,担任世界银行第九任行长。从此,沃尔芬森的人生开启了新的一页,站到了世界性金融舞台的正中央。

功绩/詹姆斯·沃尔芬森

建立致力于消除世界贫困的世界银行

詹姆斯·沃尔芬森詹姆斯·沃尔芬森

在担任世界银行行长十年期间,沃尔芬森给这个全球最大发展机构的运作带来了巨大变化,把世界银行的重点重新放在其真正的目标上,即:战胜全球贫困,帮助世界上的贫困人口过上更好的生活。针对世界银行的这个真正目标,以下这一组数字被沃尔芬森经常挂在嘴边:全球60亿人中,半数人口的平均日收入不足2美元,超过10亿人甚至不足1美元;20亿人没有饮用水;1.5亿儿童没有上学的机会;4000万人HIV呈阳性,他们没钱治疗,只能等待死亡的来临;未来的25年,将有至少20亿新增人口,其中约97%呱呱坠地时就面临着成年后可能陷入贫困的境地。沃尔芬森始终坚持:世界不应该被分成“富国”和“穷国”;一个地区出现贫穷,就意味着到处都是贫穷。为此,沃尔芬森把消除贫困当作他任世界银行行长期间最重要的工作,他要致力于建立一个消除世界贫困的世界银行。

为了实现上述使命,在沃尔芬森的主持下,世界银行开展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包括反腐败、债务减免、残疾人、环境与性别等。在世界银行的官方网站上,世界银行列举了他们的老行长在这些工作上所取得的成效:

沃尔芬森任行长之初,减债问题不在世行的议事日程上,也不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今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沃尔芬森对“重债贫困国减债倡议”的推动,27个国家获得了约540亿美元的债务减免。

沃尔芬森任行长之初,腐败问题在国际发展领域还鲜有提及。1996年,沃尔芬森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发表的关于“腐败的毒瘤”的开拓性讲话中提出,腐败成为发展中国家穷人的主要负担。目前,腐败已被普遍认为是必须大力解决的影响发展的主要障碍,世行也为近100个国家的约600个反腐项目提供了支持,并将200多个涉及欺诈和腐败的公司和个人排除在外。

沃尔芬森任行长之初,艾滋病不是发展议程上的主要问题,妇女问题也不是。今天,世行是发展中国家艾滋病治疗和预防工作的最大外援机构。此外,1995-2003年期间,世行为女童教育及卫生、营养和人口项目承诺近70亿美元资金,其中大部分受益者为妇女。

改变世界银行低效的行政和管理模式

詹姆斯·沃尔芬森(左)詹姆斯·沃尔芬森(左)

1995年,沃尔芬森开始走马上任。世界银行的低效率一直为各界所诟病,如何扭转世界银行的低工作效率是沃尔芬森面临的一道挑战。当时,世界银行的工作低效率在贷款程序的复杂与繁琐方面表现尤甚:当一笔贷款送交银行董事会最终审批时,经常已经是提出申请这笔贷款两年之后了。世界银行的工作低效率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项目运作的管理制度繁琐和不科学。例如,世界银行董事会中有专职的监督人员,他们需要每周两次例行向世界银行高管询问诸如非洲小额贷款等事宜。由于存在这样的询问和监督制度,世界银行的高管们不得不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应付询问上,而不是项目运作的进度和效果上。另外一个原因是:世界银行还得花费相当多的精力来证明自身存在的合理性。私人资本的兴起和高效率必然会引致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转向获得私人资本的支持。面对这种状况,世界银行必须用心、用力地来改变自己的机制和树立自己的形象。

面对这种形势,沃尔芬森表现出了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耐心和智慧。他经常对员工发表演讲,言辞恳切,感情真挚,号召员工提高办事效率,把扶贫的责任落到实处。在他的倡议下,世界银行把数百名中层管理人员送往哈佛商学院深造,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同时,世界银行还把部分员工派到偏远的国家和贫困地区,藉此激发员工扶贫工作的热情。他还把世界银行三分之二的高层管理人员分散到华盛顿特区以外,避免高层管理人员过于集中。此外,他通过将世行业务下放到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处,以及采用最先进的业务方式和技术等,领导这个具有六十年历史的世界性机构走向现代化。

多才多艺/詹姆斯·沃尔芬森

如果要描绘沃尔芬森,那么世界银行肯定是与他关联度最高的一个词汇。但是,如果仅仅从世界银行的角度来描绘沃尔芬森,那肯定只能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因为,在世行之外,沃尔芬森的人生同样精彩,毫不逊色。用中国人惯用的“德、智、体、美”标准来衡量,沃尔芬森的确是一个人才,甚或接近于一个完人。

在音乐领域,沃尔芬森40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大提琴。而在他70岁生日的时候,沃尔芬森和马友友、祖克曼、阿什肯那奇等世界著名音乐家一起举办了两场音乐会。沃尔芬森的演奏水平如何未见有太多的评论,但是,能够欣赏到沃尔芬森演奏的观众却大多具有不凡的身份和地位。例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约旦国王阿卜杜拉、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利茨等人都是沃尔芬森70大寿音乐会里的座上嘉宾。不过,沃尔芬森对于音乐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作为促进和平的一种手段,音乐传递的最重要的讯息就是理解。”

在体育方面,沃尔芬森也是才华横溢。在大学期间,沃尔芬森学会了驾驶飞机和击剑运动。沃尔芬森将自己的击剑才能更是发挥到了极致:1956年在墨尔本召开的第十六届奥运会上,他作为澳大利亚击剑队的队长,率队参加奥运会比赛。据说,那一次他被打得“一败涂地”。不过能够成为国家击剑队队长,这说明沃尔芬森的领导才能具有着很强的普遍性和渗透力。


詹姆斯·沃尔芬森詹姆斯·沃尔芬森

沃尔芬森还是个美术爱好者,并从小在这方面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的成员,获得过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颁发的大卫”洛克菲勒奖金。由于对艺术的贡献,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他荣誉骑士的身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摩洛哥和挪威也都授予他与此相关的各种荣誉。

沃尔芬森还拥有出色的交流能力和良好的人际脉络。乱蓬蓬的白发、脸上带着迷人的微笑的沃尔芬森被认为是位天才的外交家。优秀的谈判能力也一直被认为是克林顿对沃尔芬森的欣赏之处。沃尔芬森还时常周旋于世界权贵人物之间,他还是被BBC称作“也许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圈子”的比尔德堡团体中的一员。由西方思想家和当权者们组成的精英圈子比尔德堡团体一直被指责在幕后操纵世界的命运。这个团体的知名成员有亨利·基辛格、英国议长肯尼思·克拉克、英国石油公司总裁约翰·布朗、美国参议员约翰·爱德华兹、世界媒体大王布兰克和比尔·盖茨的夫人等。

拥有多重的身份与角色,这可能是沃尔芬森多才多艺的最好证明。除了世界银行行长这个最引人注目的名片之外,沃尔芬森所拥有的其他头衔也足以令人眼花缭乱、点头称道。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些令常人羡慕不已的头衔吧:目前,他是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董事会主席;1980至1991年期间担沃尔芬森任卡内基音乐厅的董事会主席,目前,他是卡内基音乐厅董事会荣誉主席;沃尔芬森曾经是国际多种硬化症研究学会联盟主席、可持续发展商业协会主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财经委员会和人口协会的董事兼主席和洛克菲勒大学董事会成员;沃尔芬森是布鲁克林研究院的名誉理事和纽约外交关系协会及世纪协会成员;1990年,沃尔芬森成为华盛顿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理事会主席,现在为理事会名誉主席。

功过评价/詹姆斯·沃尔芬森

成绩评价

沃尔芬森在位的十年,世界银行除了重新走向“战胜全球贫困”这一真正的目标和轨道上来之外,在其他方面的变化和改进也是有目共睹的:十年里,世界银行在完成其核心使命之一的重建任务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和拓展;十年里,世界银行从单纯的贷款机构,到今天金融业务、咨询服务、知识和全球经验交流等众多服务和业务齐头并举;十年里,世界银行在开放性和透明度方面进步明显,与其他国际组织、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接触频繁,目前世行大部分项目中都有非政府组织参与,与私营部门合作已经成为世行集团业务的一个核心部分;十年里,沃尔芬森还在改革世界银行效率低下的行政管理系统、修正世界银行不切实际的发展战略、改善世界银行在左派和右派的批评中左右为难的局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右)(右)

十年过去了,沃尔芬森已经离开了世界银行行长的位置。但是,沃尔芬森给世界银行带来的改变和提高是深刻而广泛的,他在世界银行的业绩如今已成为全球知名商学院领导行为艺术课程研究的典型案例。而在此之前,除了20世纪70年代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行长之外,还没有任何一任世界银行行长能达到如此的影响和高度。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对沃尔芬森的评价可能代表了美国官方的声音:“过去10年来,沃尔芬森成为世界银行的杰出领袖……在他的领导下,今天的世界银行是一个更具活力和更有成效的发展机构。我认为他的成就是历史性的,他以无比的热情和成绩为帮助全世界的贫困人口进行着孜孜不倦的努力。詹姆斯在世行的任职显然已使全球最贫困的人民受惠,他的工作应该得到高度赞赏和感谢。”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对沃尔芬森的评价更多地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的心声:“在领导世界银行的10年时间里,詹姆斯使世行成为希望的灯塔和发展中国家真正的合作伙伴,为改善人民生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领导了提高教育和卫生水平、遏制艾滋病流行的斗争,通过重债贫困国减债倡议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提供债务减免。詹姆斯的杰出在于他对减贫事业的激情、热忱和无穷奉献。在任职初期,他承诺将非洲放在世行发展工作的核心。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责问之声

在得到众多的赞美声的同时,对沃尔芬森和他所领导的世界银行的各种责问之声也一直不绝于耳。世界银行一直在很多问题上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左派抗议者最近几年痛斥世界银行是全球资本主义的代表,对贫穷国家的需求不够敏感,以及强行应用标准方案处理复杂问题;环境主义者攻击世界银行过度强调发展;右翼人士责怪世界银行柏拉图式的狂妄野心;获得贷款的一些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政府大多讨厌接受世行贷款的附加条件,并经常抱怨它们在机构管理中的有限权力;一些股东国家则称,世界银行的官僚体系庞大臃肿、效率低下,导致董事会与管理层在一些预算问题上争吵不休。

对世界银行的以上批评肯定与沃尔芬森的政策主张和行事风格有一定关联,因此,沃尔芬森也自然逃脱不了各种指责和攻击。

为了击败贫困,沃尔芬森认为经济发展需要“综合的”促进政策。因此,世行参与了大量活动,甚至进入文化和宗教领域。但是,这样作的结果是世行精力分散、独立性被削弱、在国家层面确定优先援助对象的能力受到威胁。已离任的世行阿根廷执行董事加里亚对此评论道:“过多的临时动议搅乱了世界银行的策略思维。我们确实需要突出重点。”另外,在大型基础建设项目投资问题上,由于逾越了世界银行的传统角色,沃尔芬森的政策也引起过不少非议。

1997年,世界银行耗资3.14亿美元的办公楼重新装修计划被媒体曝光。批评者认为虽然这一计划是在沃尔芬森上任以前提出,但是,沃尔芬森上任后,并没有反对和终止这一装修计划,反而在他宫殿般的办公室里,向世界上最穷的国家无情地榨取贷款利息。此外,批评者指出:沃尔芬森一边鼓吹着消除贫困,一边却拥有和享受着私人飞机、高级度假别墅这些奢侈品。这其中的矛盾和反差太大了。

甚至在世界银行内部,沃尔芬森的下属们对沃尔芬森也颇有微词。很多世行官员抱怨沃尔芬森独断专行、盛气凌人:“从不欢迎任何批评,也无法容忍任何异见,不管这些异见来自董事会、各级部门经理,还是工会。”很多人对沃尔芬森的世行内部改革也提出批评,认为他用人唯亲,例如他曾任命人力资源部部长理查德的弟弟斯特恩为世行的首席经济学家。这项任命违背了世界银行不允许存在裙带关系的规定,受到了各方的反对,最后迫使理查德离开世行。

对于上述这些溢美之词和责难之语,沃尔芬森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己心”的从容与淡泊。“要用乡村孩子脸上的笑容检验世界银行的成就”是沃尔芬森面对批评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对于世行10年来取得的一些重大变化,沃尔芬森在2004年世界银行成员国年会上叹曰:“我们倾听得更多,说教得更少。我们不怕自我批评……我为过去10年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尽管我们有六十年的历史,但我们依然年轻。我们是一个团结的机构,我们用激情和职业精神坚定地追求消除贫困的目标。”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