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概述

行政法学院是在2003年7月学校院系调整中新成立的一个院级教学单位,也是全校学科最多、研究生学位点最多的学院之一。学院下设法理学、法律史学、宪法学、行政法学、法律逻辑五个教研室以及西部法制发展研究中心、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地方法制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其中法理学和法律史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行政法学为省部级重点课程。法理学、法律史学、宪法与行政法学三个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法理学、法律史学、宪法与行政法学、逻辑学四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点。行政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年轻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学人员64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2人,讲师23人,助教6人。教师中已获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7%以上,在读博士生13人。另有校内外兼职教授和副教授21人。行政法学院现有在校本科学生5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学生政治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理论功底深厚,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毕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良好,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扬。

2003年西南政法大学院系调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行政法学院。行政法学院是新成立的一个学院,共有5个教研室:宪法、法理、法史、行政法、法律逻辑,有法理学科、法史学科、宪法与行政法学科、法律逻辑学科四个学科,基本上汇集了整个理论法学科,是所有学院中学科最多、门类最齐全的。现有三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点和硕士点目前也是我校所有学院中最多的。这样的学科分布结构决定了我院的定位应当是“研究教学型”模式。我们学校的定位是“教学研究型”,我院的定位应当是“研究教学型”。

我院一直重视学科建设。在我院的四个学科中,法理学科和法史学科是重庆市的“十五”重点学科。这两个学科本身的条件非常好,已经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有一个统计数字表明:在法学一级学科之下,我校法理学科排全国第七位,法史学科排全国第六位,宪法与行政法学科排全国第七位。在“十一五”期间,我院决心大力支持法理学科和法史学科,将这两个学科建设成为重庆市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并力争建设一门全国重点学科。同时,加大投入将我院的宪法与行政法学科建设成为重庆市的重点学科。目前,法理学科、法史学科、宪法与行政法学科都有博士学位授权,每个方向都有1-2位在全国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2-3名学科骨干教师,梯队结构合理,具备了市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基本条件。具体各学科建设的规划如下详述:

法理学学科

依托学校:西南政法大学

负责人:付子堂教授

主要成员:付子堂教授、文正邦教授、赵明教授、王威教授

法学理论是一级学科法学下一个非常重要的二级学科,是法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确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本科教学体系中属于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现代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加强法学理论的研究,既是法学发展的需要,又是国家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国家法律制度的变革和发展,对部门法的建设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指引和理论指导作用。

我校的法学理论学科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我校依托法学理论学科设立了西部法制发展研究中心,并设有“西部开发法治研究”方向,配合西部大开发积极加强对西部地区区域法制研究,探索西部地区法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培养了一批学术骨干,发表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对西部地区法制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校的法学理论学科已经成为西部地区一个重要的法学理论研究基地,既有重点建设的基础,又有重点建设的必要。

在“十五”期间,作为重庆市的重点学科,该学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学科也因此而在这期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一五”期间,我们计划以队伍建设为中心,以教学为基础,以加强科学研究为重点,继续培养和引进在国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学术骨干,优化职称、年龄与学历结构,使高级职称人数达到80%以上,50岁以下人员和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均达到70%以上,形成合理而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术梯队。与此同时,致力于加强科学研究,争取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项目,以项目带动科研,增强学科的凝聚力,鼓励出版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和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通过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来获取各种国家与省部级奖励,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人才培养意识。我们深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的宗旨,我们把教学置于基础性地位,融教学于科研,融科研于教学,使学生既有广博的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致力于培养大师级人才,是主导我们工作的一个基本理念。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把我们学科建设为重庆市重点建设的学科,并努力争取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努力达成我们的理想与目标。

到2007年,我们希望该学科能达到以下目标:第一,高级职称人数达到70%以上;博士学位人数达到50%;50岁以下的人员保持在70%以上。第二,在已经成熟的三个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再增加1-2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引进至少一名学术带头人,配备2-3名学术骨干。第三,在已有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的基础上,再争取2-3个省部级以上项目,争取10-20万元科研经费。第四,争取1-2篇省部级以上优秀学位论文。第五,建设博士后流动站。

经过5年的建设,到2010年,该学科将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前列,在学术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那时,我们学科拥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将达到80%左右,40岁以下的教师基本上具有博士学位,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达到80%,每个研究方向拥有1-2名在全国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有3人以上的学术骨干,形成职称、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的学术梯队。在这五年中,我们计划每年至少出版三部比较有影响的学术专著,不断提升学科在全国的学术地位,到2010年争取至少有三部著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科研经费累计达到50万元左右,获省部级以上优秀学位论文至少3篇,并争取省部级以上的教学奖励。同时,加强学科与新闻媒体之间的互动,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扩大学科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到2010年,我们将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术网站,在电视台有常设论坛,在重要的法律类报刊有专栏,实现了学术与社会的接轨与互动。

到2020年,该学科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法学理论研究基地,拥有在全国享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专家学者5人以上,拥有大师级人物2人以上,在学术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直接参与国家立法活动,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法律事务的重要咨询机构,在全国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在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已有部分成长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在学术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职教师将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并有相当一部分取得国外的博士学位。科研经费充足,我们将从国家(含地方政府)、企业和各类基金会获得科研资助,并把博士培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鼓励教师从各种渠道筹措科研经费。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国际交流,经常性地主办和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我们还会从国外接收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并有计划地派出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和进行访问交流,我们的要求是,每个教师至少到国外进修一年。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争取对地方事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研究方向

主要学科研究方向为五个:

(1)现代法理学研究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

(3)法哲学研究

(4)西部法治研究

(5)法社会学研究

学院将提供更好的办公条件和教学设备。由于学校的重视和投入,法学理论学科现在拥有独立的教学科研办公室三间,电脑、扫描仪、复印机、数码相机等设备齐全,每位教师均配备工作电脑和其他必要的教学用具。拥有自己的图书资料室,购置中外图书资料近万册,学术期刊十余种,建立了专业网站“法之理论坛”,为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极好的平台。计划图书资料费每年递增10%,并不断更新教学设备,经费来自科研项目和政府及学校的投入。“十一五”期间,我院将重点加强本学科这两个研究中心的建设,一是西部法制发展研究中心,二是中美法律比较研究中心,这是依托于该学科的两个重要的研究基地。西部法制研究中心拟围绕区域法制研究来筹措科研经费,开展学术研究;中美法律比较研究中心将通过加强境外合作,组织翻译出版美国法律和学术著作,并进行比较研究。还将依托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研究所加强对西方法学著作的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

2007年项目阶段考核指标:教学科研队伍中高级职称占80%,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50%;有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各研究方向都有科研成果突出、在全国有比较大的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有具有发展潜力的学术骨干3-5人;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出版专著3-5部,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省部级以上优秀学位论文1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2次,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项;学校投入科研经费60万。

2010年项目终期考核指标:教学科研队伍中高级职称占80%,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70%,50岁以下的人员占80%;有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从各种渠道筹措科研经费200万元人民币;出版著作15部;省部级以上教学与科研奖励8项;省部级以上优秀学位论文3篇;承担国际合作项目2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4次;从香港、澳门、台湾招收研究生3人。

法律史学科

重点学科依托学校:西南政法大学

重点学科负责人:陈金全教授、曾代伟教授

主要成员:俞荣根教授、张培田教授、龙大轩教授、吕志兴副教授、杨丽英副教授、胡仁智副教授、李胜渝副教授、邵方副教授等。

法律史主要是研究古代法律制度、法律观念、法律文化的学科。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面对经济、法律的全球化,中国传统法文化必须回应,必须重新反思历史,重新去发现先贤的原创智慧,正确领悟法的精神和内涵,总结古代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法治建设服务。另外,法律史学所研究的法的观念与价值,对指导司法和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人才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加强法律史学科建设十分必要。

指导思想及总体建设目标: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凝练学科方向,优化资源组合,形成学科优势和特色,多出成果,多出人才。通过申报和组织重大课题的研究,加大科研资金铁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加强学术交流,争取使本学科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并力争在国际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誉。

到2007年,本学科拟出版学术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35篇;取得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人数达11人;申报2-3项省部级以上的社科研究项目。将“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中心”申报成为重庆市级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继续办好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刊物《法律史丛刊》。

到2010年,拟出版学术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35篇;教授人数达到8-9人;取得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人数达13人;申报5-6项省部级以上的社科研究项目。使本学科在国内学术领域领先。

到2020年,本学科将出版学术专著20部,发表高质量论文85篇,确立本学科在国内学术领域的权威地位,并争取使本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法律史学科现有研究方向5个: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和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外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法律史。

法律史学科现有成员1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以下7人,教授中有4人为博士生导师,其中一人是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副教授基本都是硕士导师。中青年教师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其博士1人,在读博士7人。本学科拟在5年内使中青年教师博士化比例达到80%,教授人数达到7人,副教授人数达到9人;在10年内,使中青教师博士化比例达到95%,教授为数达到9人,副教授9人。同时引进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使学科形成合理的梯队。

本学科已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打算不断总结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探索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博士、硕士。

本学科拟在5年内出版学术专著9部,公开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35篇;10-15年内出版学术专著17部,发表高质量论文85篇,确立本学科在国内学术领域的权威地位,并争取使本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学科现已有两个校级研究中心,即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法治发展研究中心。在1-2年内,争取将“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中心”申报成为重庆市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为学科发展搭建新的更广阔的平台。

2007年项目阶段考核指标:计划2007年项目阶段达到35篇,权威核心5篇,二类核心25篇,其它5篇。

2010年项目终期考核指标:计划项目中期指标达到专著10部。译著3部。民间法律那文书汇编5部。

宪法与行政法学科

项目依托学校:西南政法大学

项目负责人:文正邦教授

主要成员:汪太贤教授、郑传坤教授、王学辉教授、唐忠民教授、徐继敏教授、谭宗泽副教授、杨明成副教授、莫江平副教授、刘艺讲师、唐向东讲师、孙兵讲师、张震讲师等

行政法学科是在西南政法大学复办以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重点发展的学科。本学科早在全国都具有相当的知名度,由全国知名行政法学教授王连昌先生领头,于1982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了行政法学课程,并编撰了第一本行政法学教材《行政法》(校内印刷),1985年成立行政法教研室,1997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级重点建设课程,2001年通过重庆市教委的验收,并被评为重庆市的优秀示范性重点课程。2004年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2005年被重庆市确定为市级精品课程。现文正邦教授是重庆市政府确定的宪法与行政法学科学术带头人;王学辉教授是重庆市政府确定的宪法与行政法学科学术带头人后备人员,市级精品课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负责人;郑传坤教授是学校确定的本学科的学科负责人。本学科于1992年开始招收行政法硕士研究生。

“十一五”期间,我们计划以队伍建设为中心,以教学为基础,以加强科学研究为重点,继续培养和引进在国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学术骨干,优化职称、年龄与学历结构,使高级职称人数达到80%以上,50岁以下人员和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均达到50%以上,形成合理而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术梯队。与此同时,致力于加强科学研究,争取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项目,以项目带动科研,增强学科的凝聚力,鼓励出版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和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通过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来获取各种国家与省部级奖励,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人才培养意识。致力于培养大师级人才,是主导我们工作的一个基本理念。

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把我们学科建设为重庆市重点建设的学科。我们希望通过申报和组织重大课题的研究,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到2007年,我们能达到以下目标:第一,高级职称人数达到50%以上;博士学位人数达到50%;50岁以下的人员保持在80%以上。第二,在已经成熟的三个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再增加1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引进至少一名学术带头人,配备2-3名学术骨干。第三,在已有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的基础上,再争取1-2个省部级以上项目,争取15万元科研经费。第四,争取1-2篇省部级以上优秀学位论文。第五,到2007年,本学科拟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0篇;第六,继续办好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刊物《宪法与行政法论坛》。第七,继续办好本学科的网站“宪行天下”。

到2010年的建设目标:经过5年的建设,到2010年,本学科将在学术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那时,我们学科拥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将达到80%左右,40岁以下的教师基本上具有博士学位,至少每个研究方向拥有1名在全国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有2人以上的学术骨干,形成职称、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的学术梯队。在这五年中,我们计划每年至少出版一部比较有影响的学术专著,不断提升学科在全国的学术地位,到2010年争取至少有三部著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科研经费累计达到50万元左右,并争再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的教学成果奖励。同时,加强学科与新闻媒体之间的互动,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扩大学科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我们还将计划把”宪行天下”网站办得更好,充分利用网络来扩大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的社会影响。到2010年,该学科的”宪行天下”网站将会成为全国最好的法学网站之一。

到2020年,本学科将出版学术专著20部,发表高质量论文80篇,确立本学科在国内学术领域的权威地位,并争取使本学科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主要学科研究方向三个:

(1)宪法学研究

(2)行政法学研究

(3)行政程序法与比较行政诉讼法学研究

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中心和重点,没有一支结构合理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科队伍,学科建设就将失去活力,就会缺乏发展的力量。我校宪法与行政法学科一直非常重视队伍建设,将其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造就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理论功底深厚、颇又学术造诣和竞争力的学术梯队。从1985年组建行政法教研室至今,宪法与行政法学科已经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6名(博导2名,其中一人是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副教授7名。学历方面:博士2名,硕士7名,在读博士生3名,学历结构合理。在年龄结构上,学术带头人平均年龄60岁左右,第一梯队成员平均年龄40岁左右,第二梯队成员平均年龄35岁左右,第三梯队成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近年来有5位教师先后到德国、法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地研修宪法与行政法学。我们还将派出年轻教师到国外进修或进行访问研究,以拓展视野,提升外语水平和研究能力。

一直以来,该学科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出版了一大批颇具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本学科教师共完成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12项,校级项目21项,英国人权基金会支助项目1项,香港大学资助项目1项。近三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2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36篇。出版专著13部,译著2部,教材15部,教辅材料5部。获得省部级奖5项,学校奖9项,学会奖13项。目前该学科在全国尤其是西南地区已有广泛的影响。

本学科拟在5年内出版学术专著10部,公开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40篇;10-15年内出版学术专著17部,发表高质量论文80篇,确立本学科在国内学术领域的权威地位。

办公条件和教学设备也是学科建设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加强“地方法制研究中心”的建设,这是依托于该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基地。要加强网络教学建设。要建立和完善教学实践基地。

本学科将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探索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博士、硕士。

2007年项目阶段考核指标:教学科研队伍中高级职称占80%,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30%;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各研究方向都有科研成果突出、在全国有比较大的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有具有发展潜力的学术骨干3-5人;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出版专著3-5部,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省部级以上优秀学位论文1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2次,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项;学校投入科研经费30万。

 2010年项目终期考核指标:教学科研队伍中高级职称占80%,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50%,50岁以下的人员占90%;有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从各种渠道筹措科研经费50万元人民币;出版著作10部;省部级以上教学与科研奖励6项;省部级以上优秀学位论文2篇;承担国际合作项目2项。

法律逻辑学科

重点学科依托学校:西南政法大学

重点学科负责人:金承光

主要成员:卢景德、李顺万、张静、陈应芬、田粟、张虹等。

西南政法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法律逻辑学教学与研究的科研院所之一,也是我国法律逻辑学的重要源头和主要研究基地。

1978年,西南政法学院(今西南政法大学)率先在全国恢复法学专业招生,并开设法律逻辑学课程。1986年,开始招收诉讼逻辑方向硕士研究生,2004年设置作为法学二级学科的法律逻辑学专业硕士点并获国务院学位办备案,国内目前开设有法律逻辑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研院所共十余所,大都设置为哲学三级学科,西南政法大学是惟一将法律逻辑学设置为法学二级学科的科研院所。

指导思想及总体建设目标:瞄准学科发展前沿,拓展学科方向,优化资源组合,形成学科优势和特色,多出成果,多出人才。通过申报和组织社会科学项目的研究,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加强学术交流,保持本学科继续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争取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到2007年的阶段建设目标:到2007年,本学科拟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10-15篇;引入1-2名人才,申报1-2项省部级以上的社科研究项目。出版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学术出版物。

到2010年的建设目标:到2010年,拟出版学术专著3-5部,发表学术论文20-25篇;教授人数达到2-3人;申报2-3项省部级及以上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争取使本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到2020年,本学科将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40-50篇,确立本学科在国内学术领域的权威地位,力争使本学科享有一定的国际声誉。

法律逻辑学科现有研究方向4个:审判逻辑、侦查逻辑、法律思维与司法技术、法律规范逻辑。

学科队伍建设:法律逻辑学学科现有成员8人,其中副教授7人,讲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中青年教师大都具有法学和哲学的双重教育背景,其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3人。本学科拟在5年内引进2-3名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10年内使教授达到5人以上,优化现有教师结构,形成合理的学科学术梯队。

该学科现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打算不断总结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探索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并力争在2020年以前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该学科拟在5年内出版学术专著1-2部,公开发表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20-25篇;10-15年内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高质量论文50篇,继续确保本学科在国内学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和权威地位,力争取使本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该学科在长期的发展中,已购买了大量的书籍,收集了大量资料,已获得(或已完成)省部级研究项目两项。故本学科具有一定的科研条件。

该学科将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探索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硕士。

2007年项目阶段考核指标:计划2007年项目阶段的学术论文达到10-15篇,二类核心及以上10篇,其它5篇。

2010年项目终期考核指标:计划项目中期指标达到专著3-5部,学术论文20-25篇。

五年之内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包括人才培养、资料建设、科研规划等;在完成已有的项目的基础上争取申报1-2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每两年争取出版一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学术出版物。第二步: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筹备1国内学术会议;争取每年有3-5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5年内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5人次来校讲学。第三步:到2007年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发表论文10-15篇;完成上述各项任务。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