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被四化,即“被国家化、被行政化、被政治化、被阴谋化”,这些被强行打上的红色烙印,俨然成为国际社会攻击中国企业的口实。正因为“被四化”,中国企业在国际社会屡战屡败。
提出
“中国企业在部分海外媒体中被国家化、被行政化、被政治化、被阴谋化了。”常年关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中国日报副总编辑黄庆在2010年察哈尔学会主办的公共外交论坛上大声疾呼。
不可否认,海外媒体掌握着国际社会绝大部分的话语权。外媒眼中的中国企业,也理所当然地成了世界了解中国企业的窗口。但这个窗口,却被人为地安上了有色玻璃。
表现
“两家工厂的180名工人都在为重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属的庞大商业帝国效力。重庆国资委是中国最大的国有控股企业。”在这则报道中,中国企业被描绘成商业帝国,企业成为演绎国家性质的代名词。
“上海建立金融秩序的过程是行政权力扑杀金融草莽英雄的过程……不幸的是,对于市场的反省被国有化所取代,草莽英雄被剿杀并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市场,在行政拉郎配的重组下……这些机构成为暮气沉沉的守城者。”在这位撰稿记者的眼中,中国企业被行政化了。
“中国在海外企业收购方面也许一度拥有谨慎的名声,但中国已不再惧怕向棘手的经济或政治地盘进军。”在这篇评论的字里行间,中国企业的决策被政治化了。
“中国政府已让国有的中化集团拟订计划,准备干预必和必拓以39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这篇文章传递给世界的信息是,中国企业成了野心勃勃、窥视世界资源的阴谋集团。在西方媒体点名批评的这些现象里,不可否认,有些确实属于中国企业的体制性诟病,如该企业就是国有企业,或还未完全摆脱行政手段的干预。
失利
正因为“被四化”,被强行打上红色烙印,中国企业在国际社会屡战屡败。
2010年6月,中国最大的有色金属企业中铝集团曾计划投入195亿美元,增加对澳大利亚矿业集团力拓的投资,但以失败告终;5月,50名美国国会议员充当“政治拦路虎”,以“美国钢铁市场遭到中国企业的掠夺并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为由,阻挠鞍钢入股美国钢铁企业;较早前,华为在美国的收购,因为商业之外的原因,连遭两次失败;更早的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的行动被极度政治化后,遭遇失败。
中国企业在海外征战中,前仆后继,屡败屡战。但“被四化”的阴影,始终或多或少地阻碍着企业前进的步伐。
成因
造成中国企业“被四化”的部分原因的确是源于外国媒体认识中国程度有限,存在非客观报道。但专家们分析,中国企业之所以“被四化”,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首先,有些企业还没有完全遵守市场规则,在财务等方面还未实现公开透明。中国意识形态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报喜不报忧的“惯例”在企业中也同样存在。一些企业遇到好消息时立刻向外发布,而对传统上认为不怎么好的消息则避而不报,殊不知这样反而导致甚至加重了外界的猜疑,也容易给外国媒体抓住把柄。
其次,不善于与媒体沟通,不注重软实力的磨炼与传播也是企业在公共外交中的软肋。在国际化推广方面,一部分中国企业还没有要做形象广告的意识。而有的企业即使在美国媒体上做了广告,不但价格不菲,还不成功
摆脱
2005年联想公司成功收购计算机巨头IBM、2010年6月25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已和美国电子商务公司Vendio达成全资收购协议。成功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两个企业在西方媒体中基本上是摆脱了“被四化”的。这同这两个企业重视媒体有极大的关系,也是这两个企业具有文化价值的表现。
南方报业集团董事长杨兴锋如此看待:“‘被四化’是外国媒体对中国企业的片面解读。今后,在合适、有条件的时候,(南方报业)还是会积极地、坚定不移地走出去。实际上,我们企业就要有一种平静的心态,你既然进入到了市场的规则,就要按照市场规则来办。如果不是企业本身的原因,也可以理解,客观地、坦然地接受。”
在如何撕下“被四化”标签的问题上,杨兴锋有自己的思考。“企业自身要不断改革和尝试,总结成功与失败。同时,也要借鉴国际社会的话语表达方式,注意传播方法。有时候我们本意是好的,但表达方式不同,可能造成对方的误读。”
原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认为,“被四化”只是中国企业海外形象的一个侧面。如果不克服“被四化”之外的自身问题,树立良好的中国企业形象,以及背后的国家形象,就无从谈起。
被妖魔化或被阴谋化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有意对中国企业的发展表达不同的成见。这背后可能代表了某种利益,比如同行竞争或影响了它原有的势力范围。二是可能确实对中国企业不了解。有一部分国家和企业认为中国企业透明度不高、政治目的强,有时还会借题发挥,小题大做。今后,中外政治家要发挥一些积极作用,共谋双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