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行政型市场化
行政型市场化是指受到行政化单位体制严重制约的市场化。行政型市场化是中国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受到计划经济和行政体制制约后改革不彻底的产物。
行政型市场化的案例
案例一:中国的公立医院
中国现有的制度背景下,医疗资源的主要配置者是各级政府及其下属的公立医院。表面看来,政府允许公立医院通过提供医疗服务和出售药品来收费,公立医院都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医疗领域发生了“国家退出”或“福利收缩”的现象。然而,这种“市场化”是一种伪市场化;这种“国家退出”只是政府推卸了责任,而不是政府限制了自己的权力。准确地说,这是一种“行政型市场化”的状态。说其具有“市场化”或“商业化”的特征,是因为公立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收费;说其具有“行政型”的特征,是因为公立医院运营的方方面面都受到行政协调机制的左右。无论是科室建设、分支机构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设备购置,还是人力资源的调配,都必须获得政府的审批,绝大多数医疗服务项目和绝大多数药品的价格也都由政府来制定。尽管政府拨款并不是医疗资源的唯一来源,公立医疗机构往往通过银行贷款和自我融资来实现发展,但政府提供行政机制,对各级公立医疗机构的软、硬件设施的配置,仍然拥有相当大的控制力。在行政化的资源配置机制中,公立医疗机构的行政等级尤为重要。
正如以行政协调机制为主导的中央计划经济不能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一样,医疗资源配置行政化的重大弊端之一,就在于医疗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总是不相匹配。换言之,医疗资源没有实现有效配置,更谈不上最优配置。其具体表现,就是所谓“看病难”。
“行政型市场化”之“伪市场化”的核心特征,在于公立医疗机构中绝大多数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由政府来确定,大部分常用药品的价格(最高零售限价、中标价和利润加成)也由政府来确定。尤其严重的是,政府对包括县级在内的所有公立医院实施药品加成管制,即规定其药品出售的最高加成率不得超过15%。很显然,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