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董玉琛
董玉琛
董玉琛 Dong Yuchen 女,(1926.6.11 -2011.9.26) 作物种质资源专家。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1950年毕业于河北省立农学院,1959年获前苏联哈尔科夫农学院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
员。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及其组织实施。提出了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方针,参加组建中国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制定全国研究规划,提出不同阶段国家种质资源研究重点。主持建成现代化国家作物种质库(基因库),提出种质入库的技术路线,组织20万份种质资源入库长期保存,使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跃居世界前列。考察收集我国北方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基本查明其种类、分布、生境、染色体数和15个种的核型。发现2个能使属间杂种染色体自然加倍的小麦种质,并揭示了其自然加倍的细胞学机理,利用其育成22个小麦-山羊草双二倍体并提供利用。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将6个属与小麦杂交成功,其中3个属为首例,为利用野生种扩大小麦遗传基础开辟了新途径。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励多项。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因突发心脏病,于2011年9月26日7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科研项目/董玉琛
考察与搜集
董玉琛
70年代后期,董玉琛参加筹建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查明了我国特有的“云南小麦”亚种形成的生态环
境,发现、定名10个新变种。1982和1983两年跑遍新疆南北各地,1986-1990年考察了北方12省、市、自治区,收集小麦野生近缘植物600余份,使品资所成为我国保存小麦野生近缘植物最多的单位。以上考察分别获农业部科技一、二等奖。主持建成国家作物种质库(基因库)及其投入使用,这个库是我国唯一的现代化库,也是世界规模最大和最先进的种质库之一。
收集和研究
董玉琛考察了12个省市自治区,收集小麦野生近缘植物10属60种和变种547份材料。明确了各个种的分布区及其生境。建立了小麦族多年生种质圃,对收集材料进行了农艺性状鉴定,繁殖种子送国家作物种质库长期保存和使用。
分子标记鉴定
董玉琛通过远缘杂交导入外源基因,对现代小麦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标记进行外源染色体检测与鉴定,是提高远缘杂交研究水平的一项关键技术。该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利用远缘杂交技术,成功地获得了小麦-新麦草、小麦-多枝赖草、小麦-顶芒山羊草(的杂种及其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共计32份。这些材料均为首次报导。
突破与创新
董玉琛依据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综合集成作物生长、发育、遗传、演化等学科理论和新技术,按照“广泛收集、妥善保存、全面评价、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的原则,通过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多年的综合研究,取得了以下重大的突破与创新。
鉴定与利用
董玉琛在不同生态区,对引进的1500余份国外小麦种质进行多点试验,综合评价,发现欧柔是一个优异种质。它对光温反应较迟钝,适应性较强,对条锈病免疫,高抗秆锈病,早期进行单株系统选择,定向培育,创造出耐寒性增强,成熟期提早,株高降低的欧柔白等系列新品种,圃场科研和大田生产相结合的方法,使欧柔在生产上快速推广。
学术经验/董玉琛
董玉琛
董玉琛院士倡导,国家应进一步鼓励种质资源共享,育种战线的工作者应深入挖掘种质资源更大价值。以
前,由于信息技术不发达,我国种质资源信息共享工作欠佳。在科技部的平台项目支持下,可以把多年积累起来的种质资源数据通过该平台提供给人们共享,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网站可查询相关数据。除信息共享外,还应加强实物共享。因我国作物育种人员较多,种质资源的需求量大,种质资源的供应相对其他国家更为频繁。此外,应适当扩大种质资源的国际交流,对带出国外与引入国内的种质资源,都要践行规范的归口管理制度。董玉琛院士勉励广大种质资源的收藏者与提供者,要利用所掌握的丰富资源,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如进行起源分类研究,或共同合作对一些特性进行鉴定等;要组织全国力量在丰富的种质资源中发掘有益基因,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去,为我国作物学科的进步,更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多做贡献,多出成效。
主要成就/董玉琛
董玉琛著作
董玉琛主持建成国家作物种质库(基因库)及其投入使用。主持“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提出科技路线,
并组织100多种作物、20多万份种质资源繁种入库长期保存。至20世纪末,该库已长期保存粮食、经济、蔬菜、牧草、绿肥等作物种质资源32万份。对入库的大部分材料进行了初步的性状鉴定。该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查明了我国特有的“云南小麦”亚种形成的生态环境,发现、定名10个新变种。考察了北方12省、市、自治区,查明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各个种在我国北方的分布、生境和染色体数目,收集了大批野生近缘植物,该工作并分别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发现了两个能使属间杂种染色体自然加倍的小麦种质,它们与山羊草、黑麦等属杂交后,杂种第一代不经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就自然加倍而形成异源双二倍体,揭示了染色体自然加倍的细胞学机理。应用此二种质育成了22个小麦-山羊草双二倍体,涉及山羊草的10个种。它们大多数抗白粉病,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应用远缘杂交与组织培养相结合,奖6个属的10余个种与小麦杂交成功,其中3个属(冰草属、新麦草属、旱麦草属)为世界首例,为扩大小麦遗传基础开拓了新领域和新途径。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主要论着/董玉琛
1. 中国小麦遗传资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北京
2.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北京
3. 作物品种资源,农业出版社,1981,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