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应用时所发生的药效变。根据联合使用药物的不同,会产生协同(增效)、相加(增加)、拮抗(减效)等作用。合理的药物搭配在相互作用下可以起到增强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效果,反之则会产生拮抗效应,导致临床治疗疗效降低或者毒性增加,甚至发生一些不可测的异常反应,反过来干涉治疗,加重病情,影响医生对病人的救治。
药物相互作用的分类
药物相互作用按照发生的原理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药效学相互作用,表现为两种(或多种)药物间产生的相加、协同和拮抗,主要发生效应强度的变化,也可能发生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
另一类为药动学相互作用,表现为药物在体内过程中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包括吸收相互作用、分布相互作用、代谢相互作用和消除相互作用等。
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
药物可以在药剂学、药效学或药动学水平上产生相互作用。药剂学方面的相互作用指用药前多种药物不合理的混合;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指不同的药物作用于相同的受体、相同的作用部位或相同的生理系统;而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药物影响了另一种药物的吸收、转运、分布或消除。
有些药物可能同时在不同的机制上产生相互影响,使它们的相互作用很难归类于某一种机制。例如阿司匹林既能干扰其它酸性药物的吸收,又能刺激肾小管分泌其它酸性药物。同样,阿司匹林由于其对出血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血小板粘附和内源性凝血因子生成的影响, 由于其易导致胃肠道粘膜的损伤、溃疡和出血,极有可能增加口服抗凝血药引起出血的机会。胺碘酮通过抑制地高辛经肾脏排泄、经胆汁分泌,促进其吸收和竞争组织结合位点,能明显增加地高辛的血药浓度。
许多药物的相互作用是根据其类似物推断而来,当药物相互作用涉及药效学机制时,这种推断可能是合理的,但对药动学的相互作用则不能这样推断。即使缺乏在人体上的直接证据,一种药物在药效学基础上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一般也可以推论到类似其它药物上。例如可以认为其它β受体阻滞剂也有类似普萘洛尔对心血管的作用。但在药动学基础上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则不应作类似的推断。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生理生化和药动学特征。例如西咪替丁在药动学基础上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很少在其它H2受体阻滞剂上产生。同样,特非那丁或苄苯哌咪唑与酮康唑或伊曲康唑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则不能推广到其它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和氮唑类抗真菌药上。
新药的临床前研究需作大量的工作来预测其临床应用中可能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但在随后的实际应用中,临床前的研究结果仅供作参考。必须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联合使用可能发生相互作用药物的病人都会出现药物相互作用,这不仅是因为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因为有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的产生经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遗传特性、年龄、已经存在的疾病和使用非处方药物等。
根据已知的药物作用可以预见并且可避免许多在药效学基础上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若合并使用足量强效的扩血管药如氯甲苯噻嗪和肼屈嗪导致灾难性的低血压反应;对老年人合并使用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和阿片类镇痛药导致抑郁、步态不稳和精神紊乱;合并使用多巴胺和麦角胺导致外周血管收缩甚至引起肢端坏死等。避免出现有害相互作用的策略包括:尽量不联合使用同类药物,规定长期药物治疗过程必须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到出现满意疗效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