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英雄小偷

事迹

河南郑州的“英雄”小偷

英雄小偷一名小女孩不慎掉入深水,岸边有二三十人围观,很多人高喊“救人”,却无人付诸行动;而坐在远处的青年男子赵庆和周林生一听说有险情,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小女孩儿最终被救上了岸,两名救人者却飞一般逃走——原来他们是小偷。

就在记者采访完毕、报道即将见报时,赵周二人再次救人的消息传来:他们在同一地点又救了一个人。周林生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如果第一次救人是偶然,在你采访的前后和周围人的评价中,说句心里话,我得到了鼓励,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我会一直做下去。

美国9·11的“英雄”小偷

53岁的美国人威廉·班尼特曾是一名英雄,当“9·11”事件发生时,他不仅自己从世贸大厦的废墟中生还,还帮助许多人逃生。由于表现突出,他被授予英雄奖章。但就是这位英雄14日被纽约警方带走了。根据警方公布的材料,人们才知道,班尼特在他英雄的光环下面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他竟然是个偷自己部门公家车的窃贼。

班尼特在纽约负责的是警方情报部门在世贸大厦附近的一个分部179辆工作用车的日常维护工作。然而,在班尼特退休之前,有人发现,有好几辆班尼特上报的“完全损坏”的车辆竟然出现在大街上,开车的司机还都是班尼特的家里人,一些人向该情报部门举报了班尼特。

观点

评价一个人无非两种主要标准:一是法律标准;一是道德标准。从法律上讲,这“英雄”小偷肯定违过法甚至涉嫌犯罪;但有些罪犯,在生活中一直是个“好父亲”、“好同事”、与人为善甚至助人为乐。这表明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正是这种“复杂”,导致了评价的“两难”。说他们是“魔鬼”显然不合适;但说他们是“天使”也不太恰当。任何总体的、单一的评价都是不行的,对他们恐怕只能就事论事,即只对他们的具体行为作出判断:当他们伸出“第三只手”的时候,我们谴责他,甚至法办他;当他们见义勇为救人于危难的时候,我们也要送上鲜花和掌声,甚至予以嘉奖……

评价

人之初,性本善。

偷东西是他们的工作,救人是人类的本能。

英雄与小偷都曾是一念之差

好人、坏人本来就没有明确的界线。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