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艾德华·威尔森
艾德华·威尔森
艾德华·威尔森(Edward Osborne Wilson,1929年6月10日-,出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威尔森毕业于阿拉巴马大学,在哈佛大学获博士。是一位美国昆虫学家和生物学家。他尤其以他对生态学、演化论和社会生物学的研究而著名。他的主题研究对象是蚂蚁,尤其是蚂蚁通过费洛蒙进行通讯。他于1975年写的《社会生物学:新综合》引起了对社会生物学的争论。生物多样性这个词也是他引入的。威尔森获得了许多奖励,其中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克拉福特奖和两次普利策奖。
营地理论/艾德华·威尔森
艾德华·威尔森
威尔逊的“营地”理论把人类和那篇《自然》文章里讨论的其他物种一下子联系了起来,帮助他把人类和其他那些跨越了“演化瓶颈”、进入高度复杂社会形态的物种归成了一类。而所有这些物种的轨迹也可能是类似的——先是自由组合的种群内部形成了小圈子,然后是那些有利于真社会性形成的“前适应”特征(比如营地的发明)逐渐积累起来,最后就是真社会性的等位基因流传开来、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基因可能是促成了一些新的行为来达成真社会性,比如共同抚养孩子;也可能是压制了一些旧的、反社会的行为。剩下的,就该轮到遗传学家去研究到底多少基因参与了真社会性的构建,并找到这些基因。
幼年经历/艾德华·威尔森
[左]身着童子军队服的威尔逊;[右]威尔逊和他父亲,爱德华 · 威尔逊一世
威尔逊出生在保守的美国南方,从小就对动物研究情有独钟,但后来却不幸被一条有毒小鱼的毒刺弄瞎了一只眼睛,可能从那以后他的动物研究之梦宣告破碎;他接受过严格的军事教育,被迫加入童子军运动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是一个孤独男孩的悲怆编年史,父母离异,父亲整天沉湎于酒精,最后抑郁到自杀,自己则寄人篱下,在学校中备受欺凌;喜欢摆弄属于自己的小器件,整日与刀枪为伴;甚至颠沛流离,学校换了一所又一所;性格孤僻,却对昆虫、蛇和两栖动物越来越着迷。
但在威尔逊自己的传记之中,却基本看不到关于童年不幸的描述,偶有提及也是一笔带过,在他的笔下,那是一个足智多谋韧劲十足的小孩,非常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整日沐浴在温暖南方的艳阳之中,他的童年经历更倾向自力更生式的少年马克·吐温,而非一直活在敏感之中的小田纳西·威廉姆斯(TennesseeWilliams),生活充满了动力,才智、爱情、骄傲和希望等种种元素无一不缺。
威尔逊的自传写得相当漂亮。故事是以回忆形式开始的,一个七岁的小男孩,流连于佛罗里达的天堂海滩,被各种水母迷得神魂颠倒,在传记之中,威尔逊甚至用一种微妙且精细的笔法对这些水母进行了描述。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种对生命的丰饶,对潮湿、黏滑或蠕动的爬虫类的早期迷恋,最终孕育了组织化和系统化的科学研究。
梦想成真/艾德华·威尔森
艾德华·威尔森
年轻的威尔逊在很早的时候便确立了要成为一个科学家的梦想,很幸运的是,他不但遇见了不断鼓励自己的人,而且在大学期间也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研究;他终于成为了自己梦想成为的蚁学家(myrmecologist);从哈佛毕业以后,他对美洲和太平洋地区蚂蚁世界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个神奇的新世界间接的为他打开了一幅宏大的画卷:关于地球生命的终极谜题。
多重理论家/艾德华·威尔森
威尔逊、马丁 · 诺瓦克还有科琳娜 · 塔妮塔在 2010 年 8 月的《自然》期刊上发表的《真社会性的演化》
威尔逊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蚁学家,他从蚁群出发让人们得以一窥进化的全貌。他成为了一位兼具生物多样性、进化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三学科的多重理论家,同时也是保守科学的守护神之一。
足迹遍布世界/艾德华·威尔森
自我概念" alt="威尔逊感兴趣的 “不仅仅是蚂蚁本身”,他做过的所有工作,都指向一个目标:改变人类的自我概念" class="aligncenter" src="http://www.12reads.cn/wiki/wp-content/uploads/2018/02/rh2pukrzbwo.jpg" />威尔逊感兴趣的 “不仅仅是蚂蚁本身”,他做过的所有工作,都指向一个目标:改变人类的自我概念
威尔逊的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他在墨西哥、新喀里多尼亚(NewCaledonia)、新赫布利底(NewHebrides)和澳大利亚都寻找过蚂蚁,在斯里兰卡他则研究了蚂蚁的完整历史。
成就/艾德华·威尔森
爱德华 · 威尔逊
如果非要给爱德华·威尔逊贴个标签的话,“演化生物学家”就很不错;但是“社会生物学家”、“终身博物学者”、“多产作家”、“倾尽心血的教育家”或者“高调的公共知识分子”大概也同样适用。但是在这一切广泛而深刻的贡献之中,威尔逊的名声和大部分伟大的想法都是建立在他对蚂蚁的研究之上,其中最著名的又莫过于他对蚂蚁通讯和蚁群社会结构的相关发现。
荣誉/艾德华·威尔森
各种学术奖项,几本堪称伟大的著作,再后来便是顺理成章的普利策奖。
理想/艾德华·威尔森
威尔逊指出,若能将自己的研究推倒重来,他会选择去关注微生物,他想成为一名微生态专家,他的研究不是在太平洋的丛林里展开,而是“在丛生于沙粒之间的无性繁殖森林中”冲出一条道路来,“利用一艘虚构的微型潜水艇在一片湖泊的几滴湖水中间”自在遨游。
个人观点/艾德华·威尔森
威尔森指出,保存基因,而不是保存生物,是进化的目标(理查德·道金斯后来在他的《自私的基因》中更加详细地阐明了这个观点),他还研究了20世纪的生物集群灭绝和这个灭绝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
“假如你砍掉一座森林,尤其是一座古老的森林,你不仅仅是除掉了许多大树和一些在树冠上飞翔的鸟。你完整地消灭了数平方英里内的许多物种,有可能上万种物种。许多这些物种我们还根本不知道。至今为止科学对许多物种,比如真菌、微生物和许多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无疑非常重要的作用还不很清楚。”
“我们必须放弃我们现在的一种迷信:我们只要在哪里保存一小部分老的生态环境我们就可以在其它地方干我们所想干的任何事。这是一个非常危险和错误的见解。”
最大科学争论/艾德华·威尔森
威尔森提出的社会生物学引起了20世纪末最大的一场科学上的争论。社会生物学认为动物(作为其延伸包括人)的行为可以从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批评家诉责威尔森为种族歧视提供理由,威尔森为此甚至被打。但威尔森本人并没有打算将“最佳者生存”的概念扩展到人类社会上来支持所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威尔森本人的理论是科学的,不是道德的,许多他的批评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场争论使威尔森非常伤心。许多他的哈佛同事坚决反对他的理论。
这场争论的一个好结果是他1981年写的《基因、理智和文化:共进化过程》。这部书本身有许多数学。今天共进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和人类学的一个前锋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