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然生产力
自然生产力是客观存在于生态自然界同时又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并直接间接影响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生产力之总和。
自然生产力与自然生态
自然生产力就其实质而言是自然的生态生产力。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即生态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切物质力量和因素;二是自然界的生产力,即生态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切生产能力。前者又可以分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力(如空气、水源、阳光等)和生产资料的自然力(如火力、矿产等)两个小层次。后者又可分为绿色植物的生产力和动物的生产力两个小层次。它们又被称为“第一性生产力” (原生生产力)和“第二性生产力” (次生生产力)。
从自然生产力内部看,自然界的自然力是其基础和要素,自然界的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一方面,太阳能、空气、阳光、土地、矿产、水源等自然力不仅是生命和植物产生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而且是它们发展的自然条件、生命源泉和要素。因此,它不仅是全部生命物质产生的物质基础和要素,也是全部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因而也是全部自然生产能力的基础和要素。另一方面,植物和动物并不是自然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它们的质的超越,是从非生命到生命的质变,是从自然界的自然力到自然界的生产力的飞跃。很显然,要是没有生命的诞生和进化,就没有自然界的生产力,也就没有生物的进化和人类的诞生。而自然界的生产力一旦登上历史舞台,全部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就变得不可遏制。在自然界的生产力中,绿色植物的生产力是基础和关键,动物的生产力是主体和动力。这是因为,第一,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都依赖于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唯一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生物。整个庞大的动物界(包括人类)都直接间接地依赖消费绿色植物而生存。第二,动物是生物界唯一具有主动性的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力量,是生物生产力的主体和动力。具体说来,其一,动物具有植物无法比拟的主动性、适应性和创造性;其二,动物是全部生物中种类最多、层次最多、功能形态也最多的一大类, 自身形成一个多级层次并动态发展的上升序列;其三,动物的活动和生长不仅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生态系统的基因库和自然生产力资源,而且还刺激着植物的生产力,丰富着植物的品种,拓宽和提升着生态系统的范围和层次;其四,动物进化发展还直接孕育了人类诞生的自然条件和生物前提。而这正是人类产生的最重要前提之一。缺少了这一点,生态系统的进化就不可能发展到更高的层次, 自然生产力就不可能进入到社会生产力,生产力自身的发展也就摆脱不了盲目性和自发性。
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理论
自然生产力的类型与特征
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狭义的生产力概念,是指人类以劳动为媒介征服、控制、改造和利用自然,并通过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以创造使用价值的能力,等同于物质生产力。第二类,中义的生产力概念,即社会生产力,是指人类有意识地影响和控制人周围的自然与人自身的自然,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能力总和,是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第三类,广义的生产力概念,包括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是指人英与自然以劳动为媒介双向建构、协同发展的能力,是自然生态再生产能力和社会经济再生产能力的统一。传统的生产力概念基本上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界定,将物质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特殊等同于生产力一般,忽略了自然生产力。
自然生产力属于广义生产力的范畴,是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同时又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包括自然界的自然力、人的自然力和人化自然力。马克思把人类外部的自然分成两类: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第一自然也称初始自然,是指尚未进入人类实践范围内的自然,包括人类产生前的自然和存在于人类实践之外的自然,如尚未被人类完全认识和利用的地力、水力、风力、太阳能等,它是自然生产力的基础要素,表现为自然界的自然力。第二自然也称人化自然,是指人类产生后进人人类实践范围内的自然,如被运用于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土地、江河、瀑布、气候、矿藏、森林、鱼类等,它是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和核心,表现为人化自然力。
无论哪一类自然,都是自然生产力的物质载体,都可以表现或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马克思更多地论述了人化自然力的存在意义,指出:“人在生产中,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 ,因为“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 。马克思以农业生产为例指出:“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 ,所以“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 ,“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了自然对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作用,认为自然是使用价值生产的源泉,“产生的劳动生产率所起的作用显然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完全一样。” 另外,马克思还把人自身的自然看成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指出:“绝对剩余价值的单纯存在,无非以那样一种自然的生产力为前提,以那样一种自然产生的劳动生产率为前提。”
马克思认为自然生产力有两个特征:其一,无偿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由于自然资源“它们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而“这些自然力本身没有价值”。马克思指出,“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和自然力”同劳动力自身的生产力一样是“无偿的生产力”引,“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人生产过程”的各种自然力是“不费分文的”。其二,潜在性。没有开发的自然资源具备潜在生产力,在科学技术和大机器生产推动下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马克思指出,自然力作为劳动过程的因素,只有“借助机器才能占有,并且只有机器的主人才能占有” “应用机器,不仅仅是使与单独个人的劳动不同的社会劳动的生产力发挥作用,而且把单纯的自然力—— 如水、风、蒸汽、电等—— 变成社会劳动的力量。”
自然生产力的作用
自然生产力是生产力的基本构成部分,是社会生产力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在分析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时就曾指出,由于农业强依赖自然资源的特征,可能有这种情况:“在农业中,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仅仅补偿或甚至还补偿不了自然力的减少,—— 这种补偿总是只能起暂时的作用,—— 所以,尽管技术发展,产品还是不会便宜,只是产品的价格不致上涨的很高而已。” 也就是说,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不能互相替代,二者相互作用、彼此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第一,自然生产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人类靠四肢或简单的劳动工具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维持自身的生存。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更替,人化自然逐渐取代初始自然,人造资本逐渐取代自然资本,自然成为人类间接的生活来源。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变潜在的自然力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而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无论人类如何发展,自然依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存在前提,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而自然条件所蕴含的自然生产力无疑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因素和前提。
第二,自然生产力是人类发展的保证。马克思指出:“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 可见,人类社会要发展不仅要依赖“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也要依赖“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因此,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人口的再生产和物质生产资料的再生产,也要注重自然的再生产。如果人类的生态足迹破坏了自然资源的存量,削弱了自然的再生产能力,那么最终自然再生产将滞后于人口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自然生产力将阻碍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马克思说:“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后者的显而易见的条件,会阐明前者的条件,并且会排除只是由流通幻影引起的思想混乱。”
第三,自然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人类正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重视自然生产力。只有如此,自然生产力才得以延续,社会生产力才得以发展,因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在人类史和自然史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而实现“人——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社会只能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因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问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也即在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问的异化真正消解,生态文明社会真正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