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机构简介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举行中国摄影家作品展1973年1月正式成立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UNEP)是联合国系统内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牵头部门和权威机构,总部设在内罗毕,在欧洲、北美、亚太等设立有6个区域办事处,在布鲁塞尔、纽约、开罗和日内瓦设立有4个联络处。环境规划署在世界各地设有7个地区办事处和联络处,拥有约200人的科学家、事务官员和信息处理专家具体实施计划。环境规划署是一个业务性的辅助机构,它每年通过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向大会报告自己的活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下设3个主要部门:环境规划理事会、环境秘书处和环境基金委员会。环境规划理事会由58个会员国组成。理事国由大会选出,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理事会席位按区域分配如下:亚洲13个,非洲16个,拉美10个,西欧及其他地区13个,东欧6个。每两年改选理事会成员中的半数。理事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审查世界环境状况,促进各国政府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为实现和协调联合国系统内各项环境计划进行政策指导等。环境基金多来自联合国会员国的捐款,用于支付联合国机构从事环境活动所需经费。

作为一个常设机构,环境规划署主要负责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物,促进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协调联合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工作。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成立以来,为保护地球环境和区域性环境举办了各项国际性的专业会议,召开了多次学术性讨论会,协调签署了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宣言、议定书,并积极敦促各国政府对这些宣言和公约的兑现,促进了环保的全球统一步伐。中国作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58个成员国之一,在规划署设立了代表处,参与了理事会的多项活动。联合国规划署的成立,显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同性,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重要的一页。

主要任务

拜耳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青年环保项目

建立全球伙伴关系

1、利用现有最佳科技能力来分析全球环境状况并评价全球和区域环境趋势,提供政策咨询,并就各类环境威胁提供早期预警,促进和推动国际合作和行动;

2、促进和制定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法,其中包括在现有的各项国际公约之间建立协调一致的联系;

3、促进采用商定的行动以应付新出现的环境挑战;

4、利用环境署的相对优势和科技专长,加强在联合国系统中有关环境领域活动的协调作为,并加强其作为全球环境基金执行机构的作用;

5、促进人们提高环境意识,为参与执行国际环境议程的各阶层行动者之间进行有效合作提供便利,并在国家和国际科学界决策者之间担当有效的联络人;

6、在环境体制建设的重要领域中为各国政府和其他有关机构提供政策和咨询服务。

经济倡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10月22日发起了一个旨在推动世界各国向绿色经济模式转变的倡议。据联合国网站报道,环境署将通过这个倡议为各国政府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它们意识到旧模式的缺陷和绿色经济模式的优点,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个倡议还将在两年内为各国政府向绿色经济过渡提供一套综合评估和技术指南。

环境署表示,20世纪的经济模式在减少贫困人口和破坏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缺陷,正走到尽头。金融危机过后,投资将很快重新注入世界经济,问题是这些投资是注入旧有索取式的、注重短期效应的经济,还是注入新的、能够在应对多种挑战的同时创造多重经济机会的绿色经济。

过去50年中,在全球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环境也在加速恶化。1981年至2005年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倍多;同一期间,世界60%的生态系统被以不可持续的方式利用乃至出现退化。

全球每年用于环境方面的资金最多只有100亿美元,仅占国民收入的很小一部分;而直接有助于减少贫困的环境方面的投资需求却高达600亿至900亿美元。

全球农业补贴每年超过3000亿美元,但却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重新造林;全球能源补贴每年在2400亿至3100亿美元之间,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却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

环境署指出,绿色经济模式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收益。其中,特别具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包括:开发清洁能源和清洁技术,开发包括生物物质在内的农村能源,发展包括有机农业在内的可持续农业,建设生态系统基础设施,以降低发展中国家因森林砍伐和退化所产生的排放为目的的碳交易,以及通过发展节能交通工具和节能建筑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金融计划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表示:全球可持续能源投资在2007年再一次创下记录,达1484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超过60%。若加上并购交易,可持续能源的总投资达到2049亿美元。项目融资(对可再生能源新的项目投资)是此次投资激增的主要驱动力,2007年上涨68%至845亿美元,这其中又以风电为主。股票市场亦表现出众,2007年融资额达234亿美元,超过2006年105亿美元的两倍。

这对这个行业来说是个好兆头。如果要达到温室气体减排、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及能效提高的目标,对可持续能源的投资就必须保持强劲增长。

可持续能源投资正在呈现出范围更宽、更深、规模更大的一片景象,不仅投资额持续增长,投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和多元化。专门针对清洁能源投资的基金的大量涌现,说明主流资本市场现在已经充分接受可持续能源投资。另一方面,随着针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需求侧能源管理技术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发展,专业融资也已经开展起来。

可持续能源新增投资在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1484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超过60%。项目融资(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生物燃料生产项目)占2007年新增投资的57%。风能依旧吸引了最多的投资,主要是投入到新建项目上,但2007年太阳能方面的投资也表现不俗,总计286亿美元,该领域自2004年起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54%。可持续能源占2007年全球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23%(31GW),总装机容量的5.4%。风电仍旧是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中的主导力量。2007年,风电投资超过核电和水电,并且风电超过其他类型能源成为欧洲最大的新增装机容量来源。

在清洁能源及能效技术方面的研发金额2007年达到169亿美元,其中公司投入98亿美元,政府投入71亿美元。欧洲和中东地区的企业最积极投入研发,其次是美洲和亚洲。政府投入则正好相反,亚洲国家(特别是日本,中国和印度)重金投入研发。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在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中,印度(占注册项目总数的32%)、中国(19%)和巴西(13%)是主导力量。然而,就产生的减排额而言,中国以占53%的优势遥遥领先,印度位居次席,仅占15%,反映出中国的CDM项目平均规模较大。可再生能源占到所有CDM项目总数的55%,而其产生的减排额却仅占29%。

中国的项目融资在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108亿美元,大部分用于新增风电装机,风电总装机容量已达6GW,超过2006年的2倍。印度的项目融资也得到发展(25亿美元),但最引人瞩目的趋势却是印度的可再生能源公司通过在海外发行外币可转换债券实现融资,这在2007年以前还从未发生过。

巴西的主要投资领域依然是乙醇,随着投资者将目光从备受指责的美国燃料乙醇市场转向巴西,相关的私募股权投资,项目融资以及并购活动得到发展。巴西风电方面的投资也有缓慢增长。非洲的可持续能源投资依旧落后于其它地区,然而,北非地区大规模的太阳能项目发展前景看好,也有迹象表明南非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正在启动,政府已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南非的第一个风电场也已正式投产。

与中国关系

邵雪民中国自1973年以来一直是环境署理事会成员。1976年,中国在内罗毕设立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处,由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兼任代表。自1976年起,中国开始向环境署基金捐款,并于1982年起改为每年定期捐款。2004年,中国向环境署捐款数额为20万美元。

2003年9月,环境署驻华代表处在北京成立。这是环境署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的第一个代表处。2004年9月27日至29日,环境署笹川环境奖2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庆典仪式并致辞。环境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历届笹川奖获得者及国内外知名环保人士出席了此次庆祝大会。笹川环境奖是联合国在环境领域的最高奖项之一,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及原中国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曾分别于2003和1992年荣获该奖。

2004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率团出席了在韩国济洲岛举行的环境署第8届特别理事会暨第5届全球环境部长论坛。

2005年2月21-25日,曾培炎副总理作为特别嘉宾出席了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环境署第23届理事会暨部长级论坛,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了“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演讲,阐述了中国对加强国际环发合作,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原则和主张。曾培炎副总理还出席了在会议期间举行的“中非环境合作”会议。

驻华代表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王之佳2003年9月19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这是该机构在全球发展中国家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代表处。特普费尔先生在代表处成立典礼上说:“中国有13亿人口。中国政府制定了2020年将中国经济翻两番的目标。中国的环境工作不但决定其本国人民的福利,也将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该代表处的建立是在应对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和将出现的环境挑战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代表处将与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及相关政府部门和组织机构在环境评价、环境法规、教育和培训、环境管理、技术转让和创新以及预防自然灾害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首任主任是夏堃堡,第二任主任是张世钢。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五年来的工作促进了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国际合作,并因由中国的努力,从而对全球的环境保护起到重要的影响。

世界环境日

联合国环境署笹川环境奖颁奖仪式,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出席会议的国家有113个,共1300多名代表。除了政府代表团外,还有民间的科学家、学者参加。会议讨论了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制定了对策和措施。会前,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夫·斯特朗委托58个国家的152位科学界和知识界的知名人士组成了一个大型委员会,由雷内·杜博斯博士任专家顾问小组的组长,为大会起草了一份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这次会议提出了响遍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会议经过12天的讨论交流后,形成并公布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Declarationof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HumanEnvironment),简称《人类环境宣言》)和具有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人类环境宣言》提出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引导和鼓励全世界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人类环境宣言》规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呼吁“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而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和后代而努力”。会议提出建议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这一天作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建议,规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让世界各国人民永远纪念它。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要在每年的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世界环境日许多国家、团体和人民群众在“世界环境日”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宣传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同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世界环境状况年度报告书,并采取实际步骤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世界环境日,象征着全世界人类环境向更美好的阶段发展,标志着世界各国政府积极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做出的贡献。它正确地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1973年1月,联合国大会根据人类环境会议的决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设立环境规划理事会(GCEP)和环境基金。环境规划署是常设机构,负责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务,并作为国际环境活动中心,促进和协调联合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工作。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这些主题的制定,基本反映了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间题及其环境热点,很有针对性。

环境奖项

2007年绿色奖项1.地球卫士

2.环境署Sasakawa奖项

3.com+信息交流促进可持续性发展奖金

4.种子奖(英语)

5.Volvo环境奖(环境)

6.关注你的世界—环境署国际摄影大赛(英语)

7.国际饭店与餐馆协会(IH&RA)环保奖

8.Zayed国际环保奖(英语)

9.全球500强环保绩效荣誉名册(英语)

10.LivCom奖:最适宜居住地区国际奖项(英语)

11.臭氧奖项(英语)

12.绿色奖项(英语)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