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网络异化

什么是网络异化

网络异化是技术异化的一种,是指由网络技术带来的人的异化,即人创造、使用的网络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失去了原有的内涵,反客为主,演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来支配人、奴役人,从而使人成为网络技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不断地被网络技术所统治,使人变成“虫”。

网络异化的特征

概括地说,从异化的方式、途径、范围等角度看,网络异化具有多样性、隐蔽性、非限制性等特征。

第一,从异化的方式看,网络异化具有多样性。计算机网络的推广和普及,为掌握网络技术的犯罪分子提供了多样化的高技术作案手段,诸如盗窃机密、金融投机、发布虚假信息、制黄贩黄、剽窃学术成果、黑客入侵等,网络犯罪活动层出不穷、花样繁多。网络异化的多样性还体现在网络对年轻一代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上,其中网络低俗之风和网络“文化侵略”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尤甚。如网上黄色流毒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网上黑色信息对青少年精神的毒害,网上暴力文化对青少年行为的误导;网络黑客对青少年智能犯罪的示范等。

第二,从异化的途径看,网络异化具有隐蔽性。网络的隐蔽性是网络异化最突出的特征,无论是网络金融诈骗,还是利用电脑盗窃银行巨款;无论是造谣惑众,损害商业信誉,还是网络侵权违法;无论是利用电脑敲诈勒索,还是非法盗版、侵犯知识产权;无论是网上窃密,还是传播病毒或虚假不良信息;无论是制黄贩黄,还是文化的渗透与侵略都是在虚拟的空间中进行,有极大的隐蔽性。正是这个隐蔽性对信息技术后进的发展中国家危害尤甚。而且,这种隐蔽性对人性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人性在网络的隐蔽性中可以得到充分暴露甚至扭曲,一些超常乃至荒诞的举动在网上已不属罕见。

第三,从异化的范围看,网络异化具有非限制性。在范围上,网络异化超越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甚至超越了时间的限制。各类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广泛运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地球上任何地方可以便利地在网络上存取和交换信息。网络的全球化必将导致网络异化不受国界、地域、时间限制,任何一个黑客可以从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向目标发起直接或迂回攻击,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或窃取钱财或破坏信息系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军事、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优势,跨越国界,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此外,“黄”、“赌”、“毒”通过网络向全球传播,已成为世界性公害。

网络异化的表现

“异化”一词最早作为一个哲学术语出现,来自拉丁文alienation和alienare,有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意。”其发展的脉络历经黑格尔的客观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霍布斯和卢梭权利转化异化以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简单来说,所谓异化,是指人被自己创造出来的客体反作用了。

1.人的虚拟化。计算机作为技术的产物,在“0”和“1”的二进制代码下形成网络所有的数据,其数字化的本质决定了网络的虚拟性。所有进入网络空间的个体,除了自己对于自己来说是真实的,自己对于其他人,其他人对于自己都是虚拟的,在网络空间里仅用一些符号来代替。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性,被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所代替。正如有论者所指出,“这种人只是丧失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的抽象的人” 。

2.心理的依赖。进人21世纪,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快节奏的生活,竞争的激烈使得社会对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这种压力在这个时代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孕育下一代的胎教开始,到上学后成绩的排名,之后的考研、工作、住房,给我们带来的是现实的压力和没有喘息的空间。在沉重的压力下,每个人排解的方式不再是求助于熟悉世界,而是转向了网络虚拟社会。这种依赖带来了沉迷网络、忘却责任、性格孤僻,越来越远离现实生活。

3.生理的衰退。我们在利用网络的时候,面对电脑,身体除了手、脑和眼球在动,其他器官都处于一种“停滞”状态。身体各个部位在“停滞”中会变得越来越虚弱,颈椎病、腰背痛、干眼症、肥胖症、四肢冰冷和辐射等等也随之而来。人可以在繁重的劳动中变得强壮,却可能在轻松的电脑面前走向生命本能的颓废。

4.智力的衰退。网络是少数技术精英创造的产物,绝大部分的人类只能是这个技术的受用者。即使对电脑毫无理论知识,只要懂得点鼠标、敲键盘就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互联网共享的资源。久而久之,人们凡是遇到问题,就很少自己动脑,首先想到的是互联网。

5.行为的异化。表现为:(1)交往行为的异化。在现实世界里,人际交往具有现实性,交往形式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其活动受限于物理的时空,范围相对狭窄;在网络空间中,人际交往具有虚拟性,交往形式是以符号为中介的问接交往,其活动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范围相对宽广。网络的普及化,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渐渐地被人与“机器”的交往所取代,这种影响是不可低估的。(2)网络综合症。网络的出现,使人同时生活在网络和物理这两个空间中,人们在虚拟与现实之间转换身份和角色。如果这种转换失控,那么就会造成人的行为的混乱、心理的错位,如网瘾、网络孤独和沉迷于网络游戏等。据调查,在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5个小时以上的人群中,13% 的人会减少与朋友、家人的相处,26% 的人会减少与朋友的语言交流,8% 的人逐渐与社会隔离 。(3)破坏行为。如黑客、网络病毒、网络暴力。在这个没有国度的虚拟世界里,“吸引了不同生活背景、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公民,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坏人、盗窃分子、诈骗犯和故意破坏分子,它还是恐怖主义分子的避风港。

6.价值精神的缺失。计算机和网络是由使用英语的国家发明的。网络术语中90% 以上是英文,网络中的文化帝国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对全球的人们进行文化侵略。这是一种“单向度的传输”,即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输自己的科技和人文价值取向,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一种尴尬状态:要么拒绝网络的进入,要么任由发达国家对自己进行强势的文化侵略,同化为“世界公民”。这是人文精神传播上的“马太效应”,从而进入另一场形式不同但是实质相同的“霸权主义”。

7.主体性弱化和工具化。马克思认为,人的个体性存在主要指两个方面:“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第一种存在方式是“人的工具理性占主导地位”,第二种存在方式是以“价值理性的方式,即寻找生活的意义的方式。”这两种存在方式是同时属于人的,“任何囿于理性或价值而确立起来的单向度的人都属于偏离自身的异化状态。” 在网络世界中,人们追求“快乐”,追求心理的释放,追求网络的破坏的快感,这是工具理性的行为,而价值理性已经日渐消亡,人的个性和社会属性逐渐消失。

网络异化的负面影响

第一,网络的发展加重了技术对人的控制。电脑网络作为人的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延伸,具有强大的人工智能功能,这些功能对人类造成难以自拔的技术依赖。不管是获取信息、娱乐消遣还是人际交往,网络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必然造成人类丧失一些基本的生存功能,诸如计算、记忆、思维甚至感觉的能力,人类的官能因为电脑网络的出现正在退化或者演化。甚至可以说,人正在网络中沦为机器的奴隶,正在从人变为机器。

第二,网络还剥离了人的理性与情感。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具有三个不同维度的意义内涵,即理性、情感和信仰。在理想的状态,三者应该是和谐统一的。然而,网络技术剥离了三者的关系。目前较为严重的网络沉溺现象表现为,一些人由于过分依赖网络,渐至丧失理性,上网成瘾,导致混淆了现实与虚拟,放弃现实社会的责任义务,造成社会角色混乱。电脑使人们彼此孤立,使得人们在敲击键盘移动鼠标营造自我虚拟的交往空间时,淡化了真实而淳朴的情感,以致遗失了本我生存的意义,从而造成技术统治下冷冰冰的非人化倾向。

第三,在社会层面上,网络促成了新的集权与不平等。网络造就了一大批高高在上的技术官僚,他们集行政权力、信息优势、技术能力于一身,形成新的社会垄断。这批技术官僚以技术的力量控制着世界,以把握技术的方式来把握世界,而因为技术自身的遮蔽性,使他们又不能全方位地了解世界,自然也不可能与世界相和谐。同时,由于网络自身的多样性、隐蔽性和非限制性,必然促成不同思想的滋生和蔓延,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乃至网络犯罪和社会混乱。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