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经济学概述
一、经济学发展历史的简单回顾
经济学的发展,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分裂出两大主流派:一派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它从生产、流通到分配,从微观到宏观,在系统解剖“商品——货币——资本”的演变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另一派是西方经济学,它又先后为两派,一派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微观经济学,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到 20世纪20年代是自由放任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学学风流行和统治的时期;另一派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从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学风盛行的时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综观经济学的开创和发展时期。由魏双凤教授创建的综观经济学继承了经济学发展的优秀传统,它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中合理的科学成果,是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有机地结合的一门现代系统科学意义上的经济学。它既是从纵向方面研究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整体上研究经济问题;又是从横向方面研究客观事物自然的、技术的、社会的、经济的诸因素相互结合上,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对客观经济现象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的研究。纵横有机结合,从中找出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以达到提高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相统一的综观效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更大发展,以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目的。
经济学分支学科 | |||||||||||||||||||||||||||||||||||||||||||||||||||||||||||||||||||||||||||||||||||||||||||||||||||||||||||||||||||||||||||||||||||||||||||||||||||||||||||||||||||||||||||||||||
---|---|---|---|---|---|---|---|---|---|---|---|---|---|---|---|---|---|---|---|---|---|---|---|---|---|---|---|---|---|---|---|---|---|---|---|---|---|---|---|---|---|---|---|---|---|---|---|---|---|---|---|---|---|---|---|---|---|---|---|---|---|---|---|---|---|---|---|---|---|---|---|---|---|---|---|---|---|---|---|---|---|---|---|---|---|---|---|---|---|---|---|---|---|---|---|---|---|---|---|---|---|---|---|---|---|---|---|---|---|---|---|---|---|---|---|---|---|---|---|---|---|---|---|---|---|---|---|---|---|---|---|---|---|---|---|---|---|---|---|---|---|---|---|---|---|---|---|---|---|---|---|---|---|---|---|---|---|---|---|---|---|---|---|---|---|---|---|---|---|---|---|---|---|---|---|---|---|
|
|||||||||||||||||||||||||||||||||||||||||||||||||||||||||||||||||||||||||||||||||||||||||||||||||||||||||||||||||||||||||||||||||||||||||||||||||||||||||||||||||||||||||||||||||
二、综观经济学完全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主流经济学
1、综观经济是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正在加快,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是一种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它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的一种知识密集型、智慧型的新经济形态。世界新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发展,知识提供的生产率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有一种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的经济理论作指导,而这种新的经济理论就是综观经济学。只有运用综观经济学理论提出的综观观点和综观方法,才能综观和预测全球经济发展的态势,才能总搅全局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严峻挑战。
2、综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管理发展的需要。
现代企业,尤其是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形式组建起来的企业集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微观经济管理角度来说,涉及到生产、成本、销售、技术、财务、人事等的管理问题;涉及到产品、资产、房地产、金融、无形资产等形态的资本营运管理问题;涉及到产品、质量、市场、科技、投资、商标、人才等各种发展战略的管理问题。从宏观经济管理角度来说,涉及到科研、开发、生产、资金、技术、土地、资源、人才、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涉及到地区、产业、行业之问的相互关系问题;涉及到经济发展与人口、社会、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涉及到对外贸易、跨国经营、国际市场、国际风险等等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现代经济管理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管理系统,没有综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是难于搞好的。因此,必须在综观经济学的指导下,把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综观管理与知识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我国现代经济管理的新时代,适应21世纪国内外形势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3、综观经济学是我国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
要真正实现这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方面必须充分运用综观经济理论中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相结合的原理,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以激发经济活力,又要对市场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充分发挥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加速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运用综观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与科技相统一的原理,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此,只有运用综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宏观与微观、经济与科技结合起来,实行综观调控,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长远目标的需要,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实现,使我国的国民经济真正转到质量效益型的轨道上来。
4、综观经济学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综观经济学是根据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提出来的,是经济学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它纠正了斯密的自由放任微观经济学和凯思斯的政府干预宏观经济学都从单纯经济学本身来考察研究经济问题,并只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这种带严重片面性的缺点,而从社会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来考察研究经济增长与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方面的协调发展,通过综观调控手段,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最佳综观效益。江泽民主席最近强调:“切实做好计划生育、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工作,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这个要求与综观经济学的理论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综观经济学的进一步肯定。从国内来说,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重要的战略地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国际来说,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同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因此,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必须按照综观经济学理论及其综观调控原理进行综合治理。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时,要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微观与宏观、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相得益彰,这是保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既是中国经济学有重大发展的时代,也是中国经济学走上世界、攀登高峰的时代。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把综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起来,使之成为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主流经济学。
综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综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纵横有机结合、持续协调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狭义的纵向经济关系,即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本质联系和协调发展问题;
二是广义的纵向经济关系,即微观经济、宏观经济与球观经济以及未来的宇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本质联系和协调发展问题;
三是横向的经济关系,即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本质联系和协调发展问题。从研究内容不难看出,综观经济学对经济问题和规律的研究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超过以往。
综观经济学的产生
综观经济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这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世界上最早提出综观经济学这一概念的有两个人:一是澳大利亚的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教授,一是我国广东华南农业大学的魏双凤教授。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给黄有光教授《经济与改革》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认为黄有光教授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有三,其中的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综观经济学。什么是综观经济学?黄有光教授一再说明:“综观经济学模式(MesoeconomiCS)之所以称为综观,在于它借用微观、宏观与全面均衡分析的一部分综合而成。综观经济学综合三种方法,而这三种方法各有长短,不相伯仲,则综观经济学必比任何一种都好。”后来他还说明:“综观经济分析法,是于1980年前后提创的,主要文章包括Economic Journal 1980,Economica 1982,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包括Abayasiri-Silva与Shi之文章),及1986年出版的Mesoeconomics(中译《综观经济学》、社会科学出版社)。”从上面引文中可以看出,黄有光教授提出的综观经济学主要局限在综合分析方法的范围里。
中国魏双凤教授在1982年发表了《浅谈综观经济学》,明确提出创建综观经济学这一新的经济学科,随后又发表了多篇文章,并于1988年正式出版了《综观经济学》(英译(MAGNI—ECONOMIcs》)专著,1989年又主编出版了《综观经济学论文集》。在魏教授的专著和论文中,对综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特点、方法、意义以及主要的经济范畴等作了简要的阐述,指出它的主要论点是综合协调、综合平衡发展经济,为这门新的经济学科奠定了初步基础。
综观经济学产生于2O世纪8O年代决非偶然。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实现有机的结合。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爆发,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的“停滞膨胀”的出现,使得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所建立的理论和方法,都不能作出正确和完满的解释,都难以提出解决这种复杂矛盾和困境的政策主张,需要经济理论工作者作出新的回答。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综观经济学顺从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应运问世。
综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是整体性。国民经济是一个多因子、多层次构成的综合整体。综观经济学研究问题必须从经济关系全局和整体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和个体出发。它研究经济社会的发展,着重于战略性而不是战术性。着重于全局利益而不是局部利益,着重于长远利益而不是短暂利益。
二是系统性。国民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结构,是以国家为边界划分的社会经济系统。从其内部来看.可以分别从区域角度、部门角度和社会再生产角度来划分不同的子系统。从外部来看,不同国家的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 又形成了国际经济关系和系统。我们研究经济问题,必须进行纵横结合、时空结合的系统探究,力求避免片面性。
三是多元性。综观经济学的多元性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既有理论来源的多元性(多个不同经济学科), 又有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传统的方法和现代的方法均包括在内):既有应用范围的多元性,又有经济效益的多元性。
四是边缘性。综观经济学是在广泛吸取传统的和现代的多种经济学科养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化新学科,其学科的边缘性质十分突出。我在《经济效益范畴的历史考案》 中说过:“综观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吸收微观、中观、宏观以及相关经济学科的合理成份而建立的一门新学说”。
五是协调性。国民经济系统的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因而综观经济学强调在分析研究和解决经济建设问题时,必须高度重视方方面面之间的关联性,使有关方面切实做到协调和配合,避免片面性决策带来的损害,以期取得最佳的整体经济效益。
综观经济学的意义
综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和基本特点,表明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综观经济学的创立是对当代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因为它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标志着国际上的经济理论从过去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两门体系,发展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综观经济学三门体系。
第二,综观经济学对指导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它为解决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矛盾和反差, 为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统——死——放——活——乱——统”的恶性循环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途径。
第三,综观经济学对指导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因为它是根据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与之相适应的战略思维而创立的,其主要特点就是要求经济增长与人口控制、生态平衡、资源利用(包括太空在内的广义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包括太空在内的广义环境保护)等诸方面的和谐协调发展。
第四,综观经济学还为现代经济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空间。为了适应现代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综观经济理论要求把微观经济管理与宏观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微观经济内部管理的诸方面与宏观经济内部管理的诸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综观性的管理, 以期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 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将我国现代经济管理推向新的台阶。
综观经济学在2O世纪末的发展概况
综观经济学自20世纪8o年代创建以来,其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是:
1.先后出版了8部重要著作。其中有:《综观经济学》(魏双凤著);《综观经济学论文集》(魏双凤主编);《综观经济与市场经济》(魏双凤主编);《综观经济学》中英文精华本(魏双凤著);《综观经济学理论与应用》(魏双凤主编);《综观经营管理》(邓志阳著);《综观经济效益论》(黄铁苗著)。
2.发表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其中有:《综观经济学的几个核心问题》(魏双凤);《运用综观经济理论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魏双凤);《综观经济学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学科的主流》(钟远蓄);《运用综观经济理论指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黄灼明);《综观经济学系统思维模式》(李克华);《广东综观经济调控模式探讨》(邓志阳);《综观经济学与现代经济管理》(陈钦凤);《综观经济学一一21世纪的主流经济学》(陈钦凤)等。
3.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推广应用综观经济理论。1994年“广东国际综观经济研究会”成立以来,魏双凤教授带领一批专家学者,先后多次深入工厂企业和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仅地级市就有韶关、阳江、江门、清远、东莞、珠海、河源、茂名等地,还先后在斗门、新会、清新、英德、河源、五华等市县举办了干部培训班,讲授综观经济理论及相关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管理知识,为此,还专门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编写了《综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教程》(内部出版),使综观经济理论在广大城乡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和应用。
4.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广泛交流和共同探索综观经济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在这期间举办的主要学术研讨会有:1994年在惠州市举行的“综观经济与市场经济学术研讨会”;1996年在南海市西樵山举行的“国际综观经济与企业综观管理学术研讨会”;1998年在广州举行?一国两制’与粤港澳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2000年在增城市举行的“广东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发展学术研讨会”等。
通过以上的学术活动和所获得的研究成果,使这门新兴学科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框架,明确了主要的核心范畴(即综观经济效益和综观经济调控),提出了一系列的综观新概念(如综观系统、综观方法、综观管理、综观思维、综观人才等),为综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综观经济学在新世纪向前推进的展望
前面已述,综观经济学在上世纪末的创建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这门新学科在总体上尚处在初始阶段,远未成熟和完善。正如涂礼忠教授在《关于综观经济学发展之我见》一文中所说:“目前的综观经济学还只是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要做到理论上的系统性,结构上的科学1生,实践上的操作1生,还需要作很大努力”。
进入新世纪不久,为庆祝综观经济学创建20周年和深化这门学科的研究,广东国际综观经济研究会等单位,于2002年12月8日至10日在广州增城百花山庄举行了《21世纪经济科学主流与综观经济学术研讨会》,会上还举行了由魏双凤、黄灼明、陈钦凤主编的《21世纪经济科学主流与综观经济学》一书的首发式。这次研讨会,既是对综观经济学20年发展轨迹的回顾,更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积极响应。这次盛会对这门新兴学科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可以预见,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21世纪将形成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新经济格局,可持续发展将是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新的世纪里,既充满着良好的机遇与希望,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费得里科·马约尔认为:“在21世纪的黎明,我们面临着四大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大挑战是和平。……第二大挑战是引人注目的不平等现象。……第三大挑战是可持续发展。……第四大挑战是‘醉汉船’综合症。”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和牛文元教授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面临“12大挑战”,即人口、能源、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前景及社会就业、经济安全、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科技能力、知识经济、财富分配、人才、国际环境、民主与法制建设等12个方面。
面对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经济理论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更重了。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洪教授在《21世纪经济科学主流与综观经济学》序中明确指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所产生的问题,综观经济学面临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应该扩大研究范围,充实内容,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为适应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有志献身于综观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人们,必须下定决心,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进一步深化研究这门新兴学科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深入探究综观经济系统结构问题;深入探究纵向和横向有关经济要素的内部和外部的结合问题;深入探索和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综合协调发展的难点问题;深入探索和解决微观经济管理与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等等。大力推动综观经济学走向成熟和完善,使之对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而持续的发展超到越来越大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