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经济谋略原则

经济谋略原则的概述

原则是人们依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制定的行为准则。经济谋略原则就是人们依据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制定的谋划未来发展经济的准则。

经济谋略原则是反映经济实践活动的主观标准。它的正确性需要由经济活动实践来检验。经济谋略的原则应从经济谋略的实际情况出发,继承传统的经济谋略思想和经验,同时,吸收其它谋略之经验,结合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提出。如,经济谈判原则就是第一,应把谈判的重点放在双方的利益上,而不是立场上;第二,人与问题分开;第三,言而有信,以诚取人;第四,互惠互利,将心比心;第五,突出优势,扬长避短;第六,底线界清,当止则止;第七,沉着冷静,富有耐心。

经济谋略原则的主要内容

经济谋略原则主要有:

(1)利益原则

利益原则,指在进行经济谋略时要追求所得利益。获取利益是经济谋略的本质,在具体谋略中,要处理好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利益按群体可划分为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等;从总体可划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等。经济利益的实现一般经过利益刺激和利益目标追求、谋利活动、利益竞争等三个阶段,在经济利益实现的过程中,进行经济谋略是其重要手段之一。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时,经济谋略者要克服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思想,要坚持牺牲某些眼前利益来换取更大利益的“吃小亏占大便宜”的思想,上乘的经济谋略是以最小或较小的投入、损失获得最大或较大的产出、收益。

(2)效益原则

效益原则指任何经济谋略都要以最大限度或最大可能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即在一般情况下,经济谋略要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观点。在具体谋略中,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政治效益、近期经济效益与远期经济效益、局部经济效益与整体经济效益的关系,在追求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要实现环境生态、政治利益、社会发展等综合效益的提高,即在一定的条件下,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追求最小负面影响和损失。

(3)变化原则

变化原则指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把握经济谋略的变化,即经济谋略要随机应变,在变化中把握变化,反对墨守陈规,要知己知彼、因变制变,这就是古人说的“时移则势异、势异则情变、情变则法不同”。在具体谋略时,制订的决策方案要有操作性、可控性、选择性、指导性、易变性。

(4)整体原则

整体原则指在进行经济谋略时要从全局出发,坚持局部服从全面、当前服从长远、小系统服从大系统原则。毛泽东曾指出:“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没有好的全战役计划,绝不可能有真正好的第一仗。这就是说,即使初战打了一个胜仗,若这个仗不但不于全战役有利,反而有害时,则这个仗虽胜也只算败了。”经济谋略也同于军事谋略,现代经济是一个包括市场需求、发展规划、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工厂生产、包装运输、批发零售、市场服务等诸多环节的复杂的动态大系统,科学、技术、生产紧密相连,科技、经济、政治、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经济活动规模大,资源消耗量大,协作紧密,分工精细,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起波浪效果、连锁反应,为此,在具体谋略时,要重点研究全局的指导规律,局部服从全局,以全局带动局部,为全局甚至不惜牺牲和舍弃局部,以局部的舍弃换来全局的服从;从时间上看,要着眼未来,立足长远;从层次性看,小系统应服从大系统。

(5)协调原则

协调原则指以发展经济为主实现科技、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生态等的相互协调发展的原则。人类在发展经济的漫长岁月中,取得了生存的条件,追求着繁荣和幸福的生活,但同时,争夺经济资源爆发的地区冲突、战争、经济掠夺侵略,经济危机导致的政治变革,以阶级斗争为纲,突出政治运动,轻视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发展工业引起的环境生态失衡,使人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又面临着巨大的世纪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谋略时,一定要坚持协调原则,正确处理经济与科技、政治、社会和环境生态的相互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科技、环境生态、政治、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使人类在优美的环境中品尝现代科技、发达经济带来的果实。

(6)周密原则

周密原则指在经济谋略活动中,着力把握决定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关节点一主要矛盾,即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取真,分清主次,把握经济建设的重心。“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其意是指在设谋过程中,要“老谋深算”、慎之又慎,力求疏而不漏、周全稳妥。在具体谋略中,要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种种主客观因素,做到问题清楚,重点突出,从经济系统入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经济规律设谋,力求万变中求不变,不周密中求周密,相对中求绝对,以最大限度追求经济谋略的周全稳妥。

(7)慎重原则

慎重原则指在经济谋略中,要科学规划发展方案,重视经济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准备工作,指导思想要明确,奋斗目标要先进合理,重点要突出,部署要周密,对策措施要可行,同时,要注意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以不断修正发展经济的思想和提出新的方法。“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址,兵先战而后求胜。”“兵者,国之大事”,这是古代军事家的“慎重”思想;“不玎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要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坚持的十大军事原则之一;“许多资产阶级军事家都主张慎重初战,不论在战略防御或战略进攻皆然,而以防御为尤甚。”这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军事谋略“慎重”思想的深刻阐述。在具体经济中,要首先制定远期规划,然后制定近期规划,在实施方案时,要把握时机,一旦方案付诸实施,必然精心组织务求成功,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不管是一个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营销、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规划,还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从方案的制订、选择到实施、调整,一定要坚持“慎重”思想,要注意实施过程中的连续性、管理中的系统性(全面性)、发展中的方向性、执行中的可控性。

(8)奇胜原则

奇胜原则指在经济谋略中,善于突破传统和一般,独辟奇径,超出常规,占据思维“真空”地带,在意想不到的时空制定可行方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即要用开拓创新、跳跃式的思想,寻找机会,创造条件,发现新的经济理论,制定发展经济的各种谋略方案,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孙子兵法》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曹操说:“正者当敌,奇兵从旁击不备也”;南宋的梅尧臣说:“动为奇、静为正”;唐太宗说:“正亦胜,奇亦生”……,这些都体现了“出奇制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以及“奇由正出、奇正相生”的思想,这正像唐代军事家李靖所言:“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也胜,奇亦胜。”在具体经济谋略时,要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关注:第一,掌握经济发展规律,把握经济运动的本质;第二,发展经济的思想不能僵化,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全方位激励经济发展;第三,思维上既要坚持传统和经验,又要善于发现,勤于开拓,长于创新,提倡全方位、多层次的正反向思维;第四,从某一经济系统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发挥优势,弱化劣势,系统寻求实现经济增长的新方式;第五,在不违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生态发展规律的条件下,科学设谋,奇正结合,以奇取胜。

(9)稳定原则

稳定原则指在经济谋略时,要努力创造一个适于经济发展的稳定政治环境。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再好的经济发展方案也不能顺利实施。从微观上讲,稳定的政治环境指国家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相对保持稳定,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具有连续性;从宏观上讲,稳定的政治环境指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民族团结、社会文明等。在具体谋略时,要正确处理经济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保持一个稳定的适于经济高速、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这一原则可以说是许多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教训。

(10)开放原则

开放原则指在经济谋略时,要突破封闭意识,追求一个开放的经济发展系统。人类经济发展的进程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单体向群体,由封闭向开放,由小市场向大市场发展的过程,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每一项经济活动要向相关系统开放、交流,否则,不会取得长远利益和好的效果,这种开放交流包括了人、财、物、科学交流;文化精神交流;各种信息交流;技术交流等。在具体谋略时,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应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出发,跟踪世界科技发展轨迹,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各种技术经济条件,然后进行一系列设谋活动。

(11)持续发展原则

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主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原则。这一原则是人类社会从成功和失败中总结出的科学的经济发展观。这一原则强调经济增长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统一,发展与资源、环境共存,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即主张经济持续、生态持续、社会持续。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