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济文化一体化
所谓经济文化一体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一种新的文化经济现象,表现为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文化经济复合化。
经济文化一体化概述
二战后,人类俨然成为大自然的主宰,凭借自身的创造能力,利用先进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中无节制地获取资源和物质财富,从而导致了经济、社会的非协调发展,带来了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生态失衡、生存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日益意识到应当重新认识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经济的背后是文化问题,文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经济文化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是一种双向需要,经济需要文化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与创造新的境界,而文化需要物质寄托,需要在经济中实现其持续发展与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可以说,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
所谓“文化经济化”,就是将文化中的商品属性剥离出来,使文化要素成为活性因子促进经济发展,即成为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经济文化化”,则是指经济文化一体化过程中,由于二者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融,经济生产的重心已经由物质领域拓展到精神的层面上,从而形成了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新质内容的经济综合体。
首先,经济活动中的文化作用日益加大,这一发展趋势已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新视角与新领域。
其次,经济全球化使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地位日益加深,同时,文化市场也日益国际化,因为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同时也包括文化实力的较量。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竞争因素。
第三,文化经济成为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这种影响将直接来自于跨国文化产业集团的文化侵蚀与文化渗透。从经济要素流动趋势来看,文化资本的全球流动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巨大作用,将成为主宰国际文化产业格局变动、世界文化市场走向、国际文化产业秩序的新生力量。
例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强势国家依靠科技策动与市场化运作的竞争优势,将市场触角延伸到全球范围的各个角落,通过这一方式,一方面获得了文化领域中包括电影电视业、文化娱乐业、图书影像业、文化旅游业等在内的丰厚利润;另一方面,还获得了电脑、软件、网络、卫星传送等高科技方面的巨大优势。由此看来,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壮大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财富积聚的重要途径,而且成为增强综合实力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必然性
经济文化一体化协调发展已经无可辩驳地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智力优势正在取代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文化、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文化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产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经济日益文化化,文化日益经济化。
伴随着经济文化化,文化不断地向经济活动渗透,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文化决定着资源的开发、组合,决定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速度,检验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合理性,推动着先进价值体系的形成,协调着市场和环境的结合与互动,以及人才素质的提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文化的内在驱动力比经济力、政治力具有更强大的牵引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影响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被接受程度和价格的高低。美国、西欧、日本等国,经济发展中观念的、科技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等文化要素大量进入,使其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中的文化因素已日益跃居重要地位。服务、知识、信息等第三产业成了经济的重心。与之相呼应的是,脑力劳动者的数量迅速增加。到1970年,美国“白领”职工与“蓝领”工人的就业结构比已为5∶4,到1980年,美国第一产业即农业和矿业中的从业人员仅占总比例的2.9%,第二产业即各种制造业降到31.6%,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百分比已上升到65.5%。而在第一、第二产业中的科技管理人员也超过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
伴随着文化经济化,文化日益进入市场,进入产业,其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对企业的兴衰、产品的销售及品牌的流行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并且文化本身也成为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文化还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商品属性日渐显现,从而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这一点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尤其明显。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以音乐磁带、激光唱盘、MTV、电影、电视、录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拳王争霸赛、世界杯足球赛为代表的娱乐文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的新兴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及其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宣告知识经济、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今,新经济已占据美国GDP的70%,加拿大GDP的60%。迪斯尼公司产业规模及赢利均进入世界前十强,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创下全球1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等等,都充分证明了文化的经济价值。文化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经济文化的一体化推动了文化经济的兴起。文化与经济互动,将构成新时代全新的生产形态和发展模式。打造文化经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在经济活动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逐步转变广大人民群众转变生活方式,注重物质消费产品的文化内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合理选择。从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改革开放初期靠政策优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靠环境优势,21世纪靠的是文化优势。知识、智慧、价值观念、精神动力,以及文化所创造的人文环境,文化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最终将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21世纪,各地区经济的赛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
经济文化一体化时代企业文化的建设
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推进,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现代市场经济对企业的根本要求。企业只有重视“科教兴企”、“文化兴企”,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发企业的文化力,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形象力和信誉度,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同时,它又是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从重视企业的组织结构、战略、制度等开始转为重视企业的价值观,体现了企业的组织行为的整体性,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及地域、民族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企业中的文化,在浅层面,体现了企业的行为方式或经营风格,其深层次代表着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
对企业发展来说,文化力是一种强大的内在的驱动力。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使文化力转化为经济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科学,自80年代初提出后,越来越引起企业界和理论界的重视,成为企业加强管理、开拓市场的内在要求。面对2l世纪市场竞争的新挑战,唯有大力开发企业文化力,企业才能够求生存,图发展,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推进,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现代市场经济对企业的根本要求企业只有重视“科教兴企”、“文化兴企”,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发企业的文化力,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形象力和信誉度,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1.大力培育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在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有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的出现,比如股份制、连锁店、兼并重组、企业托管等多种形式。这些企业的运作仅仅靠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文化、精神、道德方面的纽带。文化、精神、道德纽带与产权、物质、利益纽带相互协调、共同配合,才能相辅相成,互得益彰。文化、精神、道德上的纽带起着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粘合力的作用。统一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就会变成全体员工的精神动力,并能动地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开拓力。所以,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培育,是开发企业文化力应该重视的最基本的方面。
2.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近年来,在国际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界,提出了“形象营销”、“形象制胜”的概念,提出形象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较量的一个焦点。有人还提出一个公式:企业力=商品力+销售力+形象力。所以,企业形象塑造,企业形象设计,成为当今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热门话题。企业在引入CI设计,进行企业形象塑造时,既要注重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又要重视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的制定,使企业“形”与“神”兼备,外在形象与内在理念同一。
3.重视商业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商业文化的内涵有四个方面:商品文化、营销文化、商业伦理文化和商业环境文化。这其中,要特别重视企业的商品文化,树立精品意识。商品从构思、设计、造型、款式、装潢、包装、商标,广告等方面,都代表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示出一定的文明水平。任何品牌好、价值高的商品,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商品的文化含量越高、文化附加值越大,它的辐射能力就越强。因此,应重视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与文化特色,使商品具有文化个性。这样的商品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还要重视企业的营销文化,以消费者为中心,贴近人的心理需要、精神气质、审美趣味,开展具有文化风格的商品促销活动,对消费者发挥商品文化潜移默化的感召力,使产品占领市场。
4.认真抓好教育和培训工作。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质量的提高,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也在不断优化,这就对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大力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才能保持生产工艺流程的最佳状态,最大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受市场欢迎的名牌产品。因此,强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和职业责任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大力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就是企业文化力开发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企业文化应具有的特点
1.具有“和谐社会”的社会导向理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对企业而言,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实际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求企业处理好企业内外部各种关系,避免畸形发展和走极端,寻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活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求企业的改革主要侧重于效率优先。效率优先意味着竞争和发展。而一定的差距有利于激励竞争,过分讲求平等和均衡,就容易失去活力。
第三,要求企业变简单的物质福利为以精神心理为主的管理方式;变被动管理为职工群众的自我配合管理;变单纯的以行政、经济手段的管理为经济、法律、文化约束的综合管理。第四,要求企业进一步发挥社会责任意识,不仅要求企业创造利润,还要求企业国企改制过程中的企业文化转型对职工、合作伙伴、自然环境、社会负责。
2.“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文化,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管思想,这种管理思想把经济活动中最有能动性的人放在重要位置,在企业文化中更加重视人的因素、人的管理、人的塑造。同时由于企业文化的产生弥补了传统企业管理的不足,使传统的企业管理更加有效。这是因为通过企、文化建设使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更具有主动性,这无疑会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有序、健康的进行。人本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主旨和主旋律。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本价值观不光强调充分重视人、尊重人,吸收员工参与决策,参与管理,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的能力”,重视“人的能力”培养、开发和利用,即由人本逐渐扩展为“人的能力本位”,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挥。
3.塑造真正企业家
企业文化建设是靠人实现的,其中企业家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厉以宁认为:知识是有保鲜期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应该培养一批企业家,企业家要学习,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企业的成败与发展,与企业家的作用即企业家精神的实现密切关联。而企业文化以及体现在企业产品中的文化,往往表现出企业家对其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的一种理念。可见,企业家及其个人的文化价值标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资源配置决策和企业文化建设中,有作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企业家个人价值标准在企业中的体现。因此,企业文化转型中提高管理者的素质非常重要,尤其是企业的主要经营领导。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特有的奋发精神、冒险精神、民主精神和求实精神,改革的意识和胆识,使已有的企业文化不断创新和完善。企业管理者要能运用自身的影响力来体现管理艺术的水平,为了企业的蓬勃发展,为了建立起正确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