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细胞式生产方式
细胞式生产方式(Cell Production/Cell Manufacturing),又被称为:自律分散型生产方式,它是指多个独立的制造生产线根据生产的产品、环境和人员的不同,配置不同的顺序进行生产。在细胞式生产方式中,每条生产线就是一个独立的“细胞”,遵循周密、严格的生产计划,承担不同的生产任务。一个产品在各个“细胞”中分别进行加工,最终完成一个成品的生产。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起源与发展
细胞式生产方式是由1925年佛兰德斯(Flanders)所提出的成组技术(Group Technology)发展而来。欧美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这种生产方式展开理论研究,并于60年代应用推行。日本则在80年代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在生产实际中应用的也并不多。直到索尼公司将细胞式生产方式成功运用于自身生产后,这种生产方式才为日本包括NEC、欧姆龙、佳龙、松下等在内的广大厂家所接受并普遍应用。如今细胞式生产方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日渐成熟的生产方式,因其灵活机动,更能适应多变的市场的特点,正在逐渐成为制造业的主流生产方式,国际工程协会曾预言,未来将有70%的企业实行细胞式生产方式。
实现细胞式生产方式的条件
作为一种较新的生产方式,细胞式生产方式也给企业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有:
(一)实行单件流(One-piece-flow)作业
要求产品在生产时一次一件完成整个流程,而完成的速率则由顾客的需求来决定。单件流作业有利于公司快速交货给客户,减少了存储和传输需求,降低了货物被损坏的风险。但是单件流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实际生产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总在某一个时间只流一个产品。细胞式生产方式所关注的是流过整个流程的材料,力求以最少的延误保证产品流的畅通。
(二)进行弹性生产
要求生产者将在同样设备上,并以同样流程制造的类似的产品归为一组,同时努力减少进行机种转换所需要的时间,建立便于各工序转移的作业机制,以避免因为频繁更换生产线花费过多时间而不能及时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三)培养多能工
传统大批量生产方式将复杂的生产工艺,分解成众多的容易掌握的工序,每个工人只完成一个工序,而细胞式生产方式将生产线划分为若干独立的“细胞生产线”, 每个工人必须熟练掌握尽可能多的工序,以避免传统生产方式由于作业不平衡、安排作业不当等在工序交接上花费大量等待时间的弊端。细胞式生产方式要求工人从“零件人”转变为“完整人”, 把蓝领工人从传统大批量生产方式中解放了出来。
(四)采用扁平化管理
细胞式生产方式要求企业改变以往金字塔式的管理体制,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方式,以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降低到最低,以便企业能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随时作出应变,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并执行。
(五)开展TPM活动
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也就是全面生产性维护,TPM活动要求企业全体员工做到自己的工厂自己管理、自己的设备自己维护,每个人都在TPM活动中有自己的角色。这种全体参与的形式有利于发挥设备的最大效能,保证持续生产,同时也能够增强团队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充满活力。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优点
(一)市场应对性好
标准化之后的细胞生产线可以简单复制,可以针对客户的要求随时进行专门配置;
(二)生产效率高
由高能力员工组成的细胞生产线,通过优化配置,可以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
(三)空间利用率高
细胞生产线可以在一天内搭建完成,不需要的时候也可以简单拆除,用于其他更有价值的用途
(四)环境效益好
细胞式生产方式减少了库存、搬运等耗费,降低了物耗与能耗,可以产生较好的环境效益。
(五)有利于员工自身的全面发展
细胞式生产方式要求员工成为多面手,掌握多种工序, 成为具有综合技能的劳动者,而不像传统生产方式中那样单一的劳动者。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局限
(一)生产效能容易不稳定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生产效能会因为不同的生产任务和不同的生产线配置顺序而发生波动;
(二)不良率较高
在细胞式生产方式中,产品的质量水平直接决定于每个操作者。所以一定要重视对操作者的生产技能的训练与提高以及职业意识的培养。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基本分类
(一)无传送带生产方式
(二)U字型生产线(流程分割生产)
(三)单人货摊式生产方式(单人生产)
(四)货摊式巡回生产方式(单人生产)
(五)巡回生产方式(单人生产)
细胞式生产方式在中国
1966年大连机床厂和中国纺织公司就开始使用成组技术进行生产,“十年动乱”期间被迫暂停。
1977年原“一机部”提出了推广成组技术的十年规划,长春一汽等企业纷纷响应。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外资厂的纷纷进入,细胞式生产方式开始被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接受和使用,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