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希克斯的生平
诺贝尔经济学奖
|
|
历届获得者
|
1969 |
拉格纳·弗里希 (Ragnar Frisch) 简·丁伯根 (Jan Tinbergen)
|
1970 |
保罗·萨缪尔森 (Paul A. Samuelson)
|
1971 |
西蒙·库兹涅茨 (Simon Kuznets)
|
1972 |
约翰·希克斯 (John R. Hicks)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Kenneth J. Arrow)
|
1973 |
华西里·列昂惕夫 (Wassily Leontief)
|
1974 |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纲纳·缪达尔 (Gunnar Myrdal)
|
1975 |
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 (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 佳林·库普曼斯 (Tjalling C. Koopmans)
|
1976 |
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
1977 |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 (Bertil Ohlin)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 (James E. Meade)
|
1978 |
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
|
1979 |
威廉·阿瑟·刘易斯 (Sir Arthur Lewis) 西奥多·舒尔茨 (Theodore W. Schultz)
|
1980 |
劳伦斯·罗·克莱因 (Lawrence R. Klein)
|
1981 |
詹姆斯·托宾 (James Tobin)
|
1982 |
乔治·斯蒂格勒 (George J. Stigler)
|
1983 |
罗拉尔·德布鲁 (Gerard Debreu)
|
1984 |
理查德·约翰·斯通 (Richard Stone)
|
1985 |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Franco Modigliani)
|
1986 |
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 (James M. Buchanan Jr.)
|
1987 |
罗伯特·索洛 (Robert M. Solow)
|
1988 |
莫里斯·阿莱斯 (Maurice Allais)
|
1989 |
特里夫·哈维默 (Trygve Haavelmo)
|
1990 |
默顿·米勒 (Merton H. Miller) 哈里·马科维茨 (Harry M. Markowitz) 威廉·夏普 (William F. Sharpe)
|
1991 |
罗纳德·科斯 (Ronald H. Coase)
|
1992 |
加里·贝克尔 (Gary S. Becker)
|
1993 |
道格拉斯·诺斯 (Douglass C. North) 罗伯特·福格尔 (Robert W. Fogel)
|
1994 |
约翰·福布斯·纳什 (John F. Nash Jr.) 约翰·海萨尼 (John C. Harsanyi) 莱因哈德·泽尔腾 (Reinhard Selten)
|
1995 |
小罗伯特·卢卡斯 (Robert E. Lucas Jr.)
|
1996 |
詹姆斯·莫里斯 (James A. Mirrlees) 威廉·维克瑞 (William Vickrey)
|
1997 |
罗伯特·默顿 (Robert C. Merton) 迈伦·斯科尔斯 (Myron S. Scholes)
|
1998 |
阿马蒂亚·森 (Amartya Sen )
|
1999 |
罗伯特·蒙代尔 (Robert A. Mundell)
|
2000 |
詹姆斯·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 丹尼尔·麦克法登 (Daniel L. McFadden)
|
2001 |
乔治·阿克尔洛夫 (George A. Akerlof ) 迈克尔·斯宾塞 (A. Michael Spence )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Joseph E. Stiglitz)
|
2002 |
丹尼尔·卡纳曼 (Daniel Kahneman) 弗农·史密斯 (Vernon L. Smith)
|
2003 |
克莱夫·格兰杰 (Clive W.J. Granger) 罗伯特·恩格尔 (Robert F. Engle III)
|
2004 |
芬恩·基德兰德 (Finn E. Kydland)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Edward C. Prescott)
|
2005 |
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 (Thomas Crombie Schelling) 罗伯特·约翰·奥曼 (Robert John Aumann)
|
2006 |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Edmund Phelps)
|
2007 |
埃里克·马斯金 (Eric S. Maskin) 罗杰·迈尔森 (Roger B. Myerson) 里奥尼德·赫维茨 (Leonid Hurwicz)
|
2008 |
保罗·克鲁格曼 (Paul R. Krugman)
|
2009 |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Elinor Ostrom) 奥利弗·威廉姆森 (Oliver E. Williamson)
|
2010 |
彼得·戴蒙德 (Peter A. Diamond) 戴尔·莫特森 (Dale T. Mortensen)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
|
|
1904年,出生于英格兰沃里克。
1926年,获得牛津大学硕士学位;
1932年,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以后历任伦敦经济学院,剑桥大学;
1938-1946年,任曼彻斯特大学教授;
1946年,回到牛津大学。
1942—1971年,先后成为英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意大利林西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国院士,并担任牛津纳斐德学院名誉委员、剑桥冈维尔和凯乌斯学院名誉委员、皇家经济学会会长、维也纳大学名誉委员等职务。
1964年,封爵士。
约翰·希克斯主要理论贡献
1. IS-LM模型,成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2. 乘数-加速原理,用于解释经济周期。
1950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理查德·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在《经济周期理论》(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the Trade Cycle)一书中提出。希克斯认为,从历史上看,经济物品和劳务实际产量的波动表现为一种沿增长或趋于上升路线上下运动状态。其波动的高涨阶段和低潮阶段是由乘数和加速原理结合的作用决定的。即:希克斯经济周期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由于加速数的作用,产量(收入)的增长会引起投资的加速度增加;又由于乘数的作用,投资的增长又引起产量和收入量按某一倍数增长。从而使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其扩张幅度受周期上限限制。周期上限取决于社会已经达到的技术水平和一切生产资源可被利用的限度。当扩张达到周期上限时,就会转向经济收缩。收缩时,由于加速数的作用,投资的下降又会引起产量和收入量按照某一倍数下降。其下降幅度受周期下限的限制。下限取决于总投资的特点和加速原理作用的局限性。当下降到周期下限时,经济又开始回升。希克斯根据对过去一个半世纪的经济发展史的研究,认为在这一长时期内显现出一种有规则的 7-10年的周期性波动,以经济增长为背景。
希克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有许多重要贡献。他完善了以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来解释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发展了一般均衡理论。提出了IS-LM模型,其中,I代表投资,S代表储蓄,L代表货币需求,M代表货币供给,并利用它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同时决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模型把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现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核心。他继卡尔多之后提出了新的补偿标准,在批评庇古福利经济学基础上,建立起新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他还研究了通货膨胀,提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他与萨缪尔森提出乘数-加速原理 ,用以解释经济中产生周期性波动的根源。他在工资理论、货币理论、增长理论、资本理论以及经济学方法论和经济史理论方面都有所贡献。
约翰·希克斯主要著作
《价值与资本: 经济理论的若干基本原则之探究》
《工资理论》
《经济史理论》
《需求理论之修正》
《资本与增长》
《资本的纯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