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约瑟夫·A·熊彼得
熊彼特,J.A.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美籍奥国经济学家,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
熊彼得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特里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家庭。
1901-1906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
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是E.von柏姆-巴维克的门生,随后游学伦敦,求教于A.马歇尔。
1908年出版经济学理论著作《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奠定了他在奥地利青年经济学家中卓有才华的名声。
1909年返回维也纳接受切尔诺维兹大学的教授职位。
1910年成为格拉茨大学经济学教授。
1912年出版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
1913~1914年,受聘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并被该校授以荣誉博士学位。
1918年,曾一度出任由K.考茨基、R.希法亭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化委员会”的顾问。
1919年,又曾短期出任由O.鲍威尔(1881~1938)等人为首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参加组成的奥国混合内阁的财政部部长。
1921年,任私营皮达曼银行经理。
1925~1932年,又从官场仕途回到学术界,赴德国任波恩大学经济学教授。
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逝世。其间,1937~1941年,曾任“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
著作/约瑟夫·A·熊彼得
熊彼特的主要著作如下:
《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德文版,1934年英文修订版)
《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1939)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42)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42)《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1951,由生前所写传记评论汇集而成)
《经济分析史》(1954)
学说/约瑟夫·A·熊彼得
创新理论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和分析,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资本主义就是这种“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即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在熊彼特假定存在的一种所谓循环运行的均衡情况下,不存在企业家,没有创新,没有变动和发展,企业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生产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资”,因而不产生利润,也不存在资本和利息。只有在他所说的实现了创新的发展的情况下,才存在企业家和资本,才产生利润和利息。这时,企业总收入超过总支出,这种余额或剩余就是企业家利润,是企业家由于实现了新组合而应得的合理报酬。资本的职能是为企业家进行创新提供必要的支付手段,其所得利息便是从企业家利润中偿付的,如同对利润的一种课税。在这个创新理论中,人们只能看到生产技术和企业组织的变化,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剥削关系则完全看不见了。
经济周期理论
熊彼特又以“创新理论”为依据,在《经济周期》及有关书刊中,提出了他的经济周期理论。
他认为,一种创新通过扩散,刺激大规模的投资,引起了高涨,一旦投资机会消失,便转入了衰退。由于创新的引进不是连续平稳的,而是时高时低的,这样就产生了经济周期。历史上的创新千差万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大小不同,因而周期有长有短。
他综合了前人的论点,提出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三种周期的主张:
①历时50~60年的经济长周期或长波,又称“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②通常所说的平均9~10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又称“朱格拉周期”;
③平均40个月的所谓短周期或短波,又称“基钦周期”。
他宣称,这几种周期并存而且互相交织的情况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创新理论”的正确性。
自动过渡论
熊彼特还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一书中攻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他提出了资本主义将自动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论点。他断言:一旦经济进步使一切都非人身化和自动化了,无需人的作用了,创新本身降为例行事物了,那时企业家就因创新职能日弱、投资机会日渐消失而变得无用,“资本主义就将活不下去”,并将自动地进入“社会主义”。然而熊彼特所谓的“社会主义”,以及作为社会主义标志的“公有”和“公营”,实际上仍然是资产阶级的国有化和国营,根本没有改变或触动资本主义所有制。
当前熊彼特学说在西方学术界的影响有更大的扩展,特别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受到西方更多学者的重视。
重要学说主张/约瑟夫·A·熊彼得
景气循环
景气循环“景气循环——也称“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这是熊彼特最常为后人引用的经济学主张。根据其说法,类似主张早提出过了,熊彼特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将景气循环的定义与作用给明确地展示出来之人而已。他界定了三个同时发生的不同周期:首先是3~4年的短期波动,因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 (joseph kitchin)最先发现该周期,熊彼特称之为“基钦周期”。该周期是由于商业存货的变化而造成的。厂商为使存货的增长超前于销售的增长,将扩张存货1~2年。但是当销售增长缓慢时,存货将在仓库中囤积。因而,厂商将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削减产量以减少存货积压。当存货最终恢复到更适当的水平时,销售额回升,厂商将再次寻求扩张存货。
第二个周期则关系到厂商投资于新厂房和设备的变化。该周期持续8~11年,克莱门特·朱格拉(clement jugtar)首先发现了该周期,熊彼特称之为“朱格拉周期”。人们通常所述的“经济周期”(bussiness cycle)指的就是这种经济波动。熊彼特认为,由于厂商希望扩张自己的固定资产并使其现代化,扩张将持续4–5年。但是当厂商已经扩张和实现装备现代化后,将不再需要新的投资。因此接下来的4~5年中,在厂房与设备方面的支出将减少。经过这段时期,固定资产将损耗、过时,因此又转移到另一个4~5年的投资繁荣阶段。
最后是持续45~60年的长期周期,亦称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kondratieff cycle),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kondratieff)最初注意到该周期,但不能解释其成因。熊彼特将发明与创新看成是长期周期背后的驱动力。在经济增长缓慢时,厂商不可能引进新的技术创新。因此,新的发明与创新将被积压几十年。当经济迅猛增长最终开始启动时,贮存了几十年的创新将被运用于生产过程,经济迅速增长。熊彼特将引进蒸汽机、纺织机以及其他发明的工业革命视为一轮长期经济扩张的开始。19世纪中叶的铁路建设开始了第二轮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在20世纪初,电力、汽车和化学激起了第三轮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个经济过程。在熊彼特经济模型中,能够成功“创新”的人便能够摆脱利润递减的困境而生存下来,那些不能够成功地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之人会最先被市场淘汰。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
“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capitalism) ——当景气循环到谷底的同时,也是某些企业家不得不考虑退出市场或是另一些企业家必须要“创新”以求生存的时候。只要将多余的竞争者筛除或是有一些成功的“创新”产生,便会使景气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但是当某一产业又重新是有利可图的时候,它又会吸引新的竞争者投入,然后又是一次利润递减的过程,回到之前的状态….。所以说每一次的萧条都包括著一次技术革新的可能,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陈述为:技术革新的结果便是可预期的下一次萧条。在熊彼特看来,资本主义的创造性与毁灭性因此是同源的。但熊彼特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便是由于其自己产生的动力将而不停地推动自身发展,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将因为无法承受其快速膨胀带来的能量而崩溃于其自身的规模。
菁英民主理论
“菁英民主理论”——或称为“菁英竞争式民主理论”。在其代表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熊彼特采用他那德国历史学派的老成语调提出了他对于民主理论的观察。他主张:西方两百年间主要的民主理论皆建立在不真实的前提之上,比如说这些民主理论不经考察投票人是否具有对投票内容的专业认识便以为多数的意见优于少数的意见。他认为这样的民主学说仅仅是空想,与事实完全脱结,更没有真实地阐述政府权力的来源。熊彼特认为他的看法才是符合人类历史经验的:民主仅是产生治理者的一个过程,而且还不是一个必要过程,无论人民参与民主的程度有多少,政治权力始终都是在菁英阶层当中转让。与其主张资本主义即将崩塌时一样,这两个主张都被认为是历史主义者的悲观论点。无论如何,熊彼特的“菁英竞争式民主理论”引起了政治学者的观注,其中以反驳者居多,另外有人将熊彼特的学说与意大利社会学家巴烈图的“菁英循环”说并列为菁英政治学说的两大经典。
评价/约瑟夫·A·熊彼得
约瑟夫·熊彼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他凭借“创造性破坏”的理论.阐释了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创新。管理大师德鲁克称他具备”永垂不朽的大智慧”。
然而,他的一生都游走在极端和矛盾之中,耀目标胜利和凄惨的失败交错纵横:他是奥地利最年轻的财务部长,却在赴任很短时间内就引咎离职;他所管理的私营银行享誉维也纳,却首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暴风暴雨下倒闭;他年纪轻轻就享有盛名,然而终其一生,他都没有逃出凯恩斯的暗影;他气宇非凡,风流倜傥,自诩”维也纳最好的情人”,却在几个月内体验了丧母、丧妻、丧子的痛苦,自此一直忍受着郁闷的煎熬。他剧烈的爱与深刻的痛,捷才的智慧和敏感多疑的性格,成就了其“经济财富保护神”的盛名。
参考书目/约瑟夫·A·熊彼得
S. E. Harris,ed., Schumpeter:Social Scientis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