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精准诈骗
精准诈骗指的是违法犯罪分子在设计骗局、诱你上钩的时候,对你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身份证、家庭住址、家庭财产情况等都了如指掌。这也就意味着,某个骗局可能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而对方掌握的个人信息越多,那么也就越容易取得受害人的信任,诈骗活动也就越容易获得成功,这种“精准诈骗”给受害人带来的财产损失以及社会危害也就越大。很显然,“精准诈骗”只是果,而公民个人信息遭到泄露才是因,所以应对“精准诈骗”的治本之道,是解决信息泄露的问题,是堵住造成信息泄露的漏洞。
精准诈骗的手段
精准诈骗的常见手段:
第一步: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事主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住址等。
第二步:诈骗分子在境外通过网络电话和改号软件将主叫号码改为保险公司电话,并冒充保险公司客服人员致电事主,谎称事主在其公司购买了保险,并在某地申请了理赔,随后又说出事主具体身份信息。
第三步:当事主声称并未购买过保险时,诈骗分子又称可能是事主身份信息被泄露了,随后帮其转接到某市“公安局”接听。
第四步:接听电话的“公安局人员”以事主“身份信息被盗用”、“涉嫌犯罪”为借口,要求事主进行银行资产核查。
第五步:事主在对方诱骗下前往银行柜员机操作转账,将个人账户内的资金转入“国家安全账户”。
精准诈骗的原因
精准诈骗,骗子的行径违法自然不用多说,泄露个人信息者也同样难逃责任。有媒体报道,电信诈骗背后的个人数据倒卖,早已成为一个庞大产业。倒卖用户数据者,“只要你听说过的学校”就都有,甚至信誓旦旦,“国内学校,有一半数据我都有”,即便手头没有也能拿到。有人估算,2016年刚入学、领取助学金的大一新生约150万人,在校领取助学金的大学生约500万人,都可能因为助学金信息泄露面临诈骗风险。如此庞大的数据量,配以骗子们的“剧本”,难免会有人上当。精准诈骗,其实也意味着一旦信息泄露之后,更容易被“瞄准打击”。
精准诈骗的治理
应对精准诈骗,需要治理、打击上的“精确制导”。徐玉玉事件正是一个切入口,不管是当地教育部门、高校还是其他机构,都绝非无迹可寻。银行、电信部门与公安部门的密切配合,也有助于准确定位、迅速打击。而在更多的案例里,涉案账户查询、冻结,涉案号码查询、分析,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位置,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成为一个打击点。
古话说,“无利不起早”。电信诈骗、售卖个人信息得来的暴利,让很多人绞尽脑汁、铤而走险。相关部门需要认识到,监管与打击电信诈骗,维护的是公众利益,这是更重要、也更根本的利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遏制住“敢犯任何罪行”的“骗子合伙人”。
精准诈骗案例
2016年8月19日,临沂市罗庄区发生一起电信诈骗案,18岁的准大学生徐玉玉被他人以发放助学金为由,通过银行ATM机转账的方式诈骗9900元。发现被骗后,徐玉玉与其父一起到公安机关报案,回家途中晕倒,出现心脏骤停,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