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第三人效应
在传播与说服心理学中,人们把通过第三人佯作无意间转述他人的某种意见,或创造某种条件让对方间接地听到你对他的评价与关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或劝说效果的现象,称之为第三人效应。
这一现象,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 1983 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中提出的。他认为第三人假设似乎是一种普遍观点的变体,这种观点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对其他人)上的影响与个人层面(对我)上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的影响要比后者大。此后,许多学者对此都作了专门的研究。我国学者陶鹤山对此也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发表了《第三人效应理论:传播效果研究的新视角》。它系统地介绍了戴维林等人的第三人效应理论的内容及其“互有差异的认知”概念。
第三人效应的产生
第三人效应之所以会产生,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是感受误差造成的。一般来说,一个人都希望他人对自己有个好评价,因此,人们在交往中往往会多讲一些肯定的话,但是人们又不想因此而不知他人真实地对自己的评价,以致失去自我印象的管理。因此,人们便产生了一种既想听好话,又想真实地从他人中了解自己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通过第一人是无法解决的,只有通过第三人才能加以解决。因为人们认为第三人是在自己不在场时说出肯定的话,这说明第三人说了真话,因为第三人没有必要说假话,不会有像当面说好话那样的奉承话,也不会有像当面说好话那样的动机。因此,一般都会认为背后的第三人的话会比较真实,说出了他的心理话。另有一点,人们还有这样一种假设,一个人在当面都比较喜欢说好话,背后都喜欢讲人家的坏话。然而,现在听到了第三人讲自己的好话,因此,倍感激动,信以为真。这种当面与背后的感受差异之大,其中有许多是误解引起的。事实上背后第三人也会说奉承话的,特别是在背后人群中有你所熟悉的人存在,人们更会像当面夸张你一样奉承一番,因为他知道这第三人(即你的熟人)必定会把他的话传达到你这儿。可见,这种感受误差是第三人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是第三人效应与一个人的特质有密切的关系。 ① 与一个人受教育程度有关。程度越高,越易理性地认知他人的评价,不管是当面的还是背后的,他们更会理智地来进行自我评价,特别对背后的小道消息更会引起提防,因此就不容易产生第三人效应。 ② 一个人对第三人效应发生机制的认识程度有关。了解第三人效应者一般就不容易轻信第三人的传言,对第三人传言都会加以过滤,以便得出该传言是真是假,真的程度有多大。 ③ 与一个人对第三人效应的破解频率有关。一个人多次破解了第三人效应的发生原因,那么,他对第三人的传言就十分敏感、警觉,就不易再发生这一效应。否则,就容易发生该效应。 ④ 与一个人的偏信小道消息的个性有关。有的人就喜欢听小道消息,因此,这种人极易发生第三人效应。 ⑤ 与一个人的年龄大小有关。年龄大者日常生活经验丰富、信息渠道多,因此,不易发生第三人效应,年轻者则刚好相反,易发生第三人效应。 ⑥ 与一个人的信息渠道多少有关。信息渠道多、广,就不易发生第三人效应,因为不同渠道总会有误差,从而产生警觉,对信息进行过滤,易发现第三人传言的动机与真实性。 ⑦ 与一个人的距离(含社会距离、人际距离)远近有关。一般认为距离远,第三人效应越容易发生,而且强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