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税源分类管理

什么是税源分类管理

税源分类管理就是根据税源的特点,按照纳税人规模大小、登记注册类型、行业产业特点、纳税信用等级等实际情况,将其划分成若干类型,找出规律,实行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税源分类管理有多种形式,如按行业、按规模、按性质、按管理环节、按区域等。分类管理是社会专业化分工在税收工作中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税源分类管理的原则

税源分类的方法有多种,但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

第一,区别原则。税源分类管理要针对不同纳税人的特点,划分管理对象,区别管理重点,采取有针对性地管理措施,充分体现分类管理的作用。

第二,效能原则。税源分类管理要紧紧抓住税源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既要突出管理重点,又要便于操作,节约征纳成本,提高征管效能。

第三,协调原则。税源分类管理既要做到征管、稽查、计统等综合管理和各税种管理相配合,又要加强和财政、工商、统计、银行、审计、发改委等部门的协作,形成征管合力。

第四,服务原则。税源分类管理要针对不同纳税人的服务要求,增强纳税服务意识。改进纳税服务方式,优化和创新纳税服务手段,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结合。

税源分类管理的依据

(一)按行业分类

依据以上四个原则,在税源管理范围比较集中,纳税人数量不是很多的情况下,宜采取以行业分类为主,兼顾规模分类的管理方法。主要依据在于,行业是区分纳税人不同生产经营活动的第一特征.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行业标准、技术设备、物流渠道、结算方式都不同,还由于纳税人的财务制度规定是以财政部行业财务制度为基础而建立的,核算的方法、内容及科目的设置等有明显的行业特点,所以,行业不同,纳税人经济核算情况也不同,行业不同,计算纳税人应纳税款情况也不同。因此,税源分类管理首先以行业作为第一划分标准。

(二)按规模分类

做好税源管理分类工作,要结合辖区内纳税户生产经营规模的大小,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把规模作为分类管理的一种标准,把税源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零星税源。这样以行业为主、以规模为辅,可以构建一个结构清晰、操作方便、行之有效的税源分类管理模式。特别是对那些经营规模较大、会计核算复杂、利润形成隐蔽以及纳税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实施专业化、有针对性的重点管理。

(三)按性质分类

性质不同的企业,其行政管理、财务管理、收入分配等有较大的区别,分类管理要很好地把纳税户经营性质与行业、规模等特点结合起来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可将税源按照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进行划分,按照纳税户的不同情况分性质分类别进行管理。

(四)按管理环节分类

在纳税户数较多而税收管理人员教少的情况下,税务机构内部可按照征管流程设置专业岗位,从事户籍管理、申报管理、欠税管理、税收检查等分类管理工作,建立以分类管理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征管流程为导向的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可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税源管理的专业化、标准化。

(五)按区域分类

对专业市场、个体工商户、房屋租赁、零散税源由于点多面广,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疏漏,加强区域巡查,强化户籍管理,有效防范漏征漏管户,就需要实行按区域分类管理的办法。

税源分类管理的实施要求

(一)转变税收执法理念,实现税源管理标准化

税源管理要摆脱以完成税收任务为导向的思想,要转变执法理念,变完成任务型为规范管理型 也就是说,我们考核税收征 点税源纳税户,要对重点工程(项目)重点监控。对大型税源纳税管工作的视角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税收任务的完成情况,更要关注税源管理方式、方法和质量,以税源管理质量的高低作为评判征管质量的主要标准。按照“分类管理与专业化、社会化管理相结合,强化重点税源监控”的税源管理工作思路,逐步行成一套有效可控的税源管理方法,实现税源管理的标准化。

分行业从税源管理的流程、手段、方法上制定标准,并按照标准进行管理。结合实际,建立、完善各行业税收征管制度、办法,总结、归纳和探索各行业税源管理的 性点、新手段、新办法,按照“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原则,编写适用实际操作应用的各行业税源管理标准规范文本,指导税源管理实践,实现行业划分合理、税源管理制度健全、税源管理手段科学、实际操作应用性强,税源管理和征管质量可持续稳步提升的目标。

  (二)建立分类管理指标,实现管理目标可测化实行税源分类管理,必须要建立分类管理的指标,依据指标科学制定管理方法,全面监控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申报纳税情况。在以行业为主,规模、性质等其他分类为辅的分类管理体系下,首先要建立行业管理指标,然后在各行业下分别建立规模、性质管理指标,实现税源专业化管理。

1.分步实施,建立分类管理指标

(1)确立指标体系 根据行业特点,从纳税人的户籍管理、申报管理、欠税管理、发票管理、税收检查等方面设置管理指标。

(2)开展典型调查,探索行业管理规律。选取每个行业中若干个典型企业,通过典型调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等多种形式,了解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工艺流程、投人产出比、能源耗用、财务核算信息以及行业标准等,在典型调查、实际测算、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

(3)采集行业信息,确立行业指标值。在开展行业典型调查时,应采集最能有效测算该行业生产经营情况的有关主要信息指标,按照确定性(即必须能够最有效地反映、控制该行业的税收情况)和真实性(即必须是真实的、纳税人不可更改的)原则,确定各行业主控指标,如建筑业施工总面积、建设合同价款、其他项目价款等:房地产企业购买的土地面积、土地价款,不同户型,不同楼层面积销售价格等。同时,根据行业实际,确定2.4个指标作为辅控指标,对主控指标进行补充和校正。

(4)科学测算,建立行业评估数学模型。通过开展行业典型调查,对企业的涉税信息进行认真分析测算,筛选出具有行业规律性的信息指标,运用数据统计原理(如行业指标值、指标预警范围、指标离散系数、标准差等),建立行业评估数学模型,科学测算,开展行业评估。

2.按规模分类管理,促进税源管理专业化

(1)加强监控,强化对重点税源的管理。重点税源企业一般具有财务核算健全、财务电子化管理程度高、纳税意识较强、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各级地税机关要根据当地税源现状确定本级重点税源纳税户,要对重点工程(项目)重点监控。对大型税源纳税户,要积极探索驻厂管理办法,及时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化情况。对建筑业、房地产业等重点税源行业实行专业化管理,在一个区域内实行统一征收、统一管理,提高税源管理针对性。

(2)充实力量,稳固对一般税源的管理。对一般税源的管理根据其经营具有可持续性、地点固定、行业稳定、税源可观等的特点,采取划片管理,并充实管理力量,加强催报催缴、税法宣传、清理漏征漏管,全面推行办税公开制,保持一般税源征收的稳定性。

(3)加强户籍管理,实施综合治税,确保零星税源应收尽收。零星税源的特点是纳税人分散、经营规模小、税源难掌控,加强零星税源的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八手:第一,要加强户籍管理,实行源泉控管。严格税务登记审批。将办证业户纳入户籍管理,对申请注销、停歇业户的严格核查审批,审批前缴清税款。同时建立定税、调查、缴税、调整税额档案,偏远地区也可实行委托代征。第二,对集贸市场税收要加强部门配合,实施综合治理。第三,对临时户要加强社会监控,健全防范体系。要借助社会协税、护税网络,争取党政领导和部门对税收工作的关心支持。要建立信息情报点,定期走访,了解情况,巡回管理。对钉子户、难缠户,要加强与工商、公安部门的联系,实行综合治理。

(三)明确税源管理职责,实现各管理部门协作化税源管理工作涉及到征管、税政、计统、稽查等多个部门,以及征、管、查多个岗位,充分发挥部门的合作十分重要。

1.设立机构。完善制度

要进一步明确税源管理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能、责任和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并加强工作的督查考核。实施机构内分离模式,在税源管理部门设立专门机构或专业人员实施税源分类管理,通过分类管理、精确分工、协同运转,以专业化的管理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整体质效。

2.明确岗责,提高效率

要进一步理顺征管、税政、计财、稽查等部门在税源管理中的职责,进一步明确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各环节的工作内容、部门职责和工作机制,完善“四位一体”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各级地税机关要通过建立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税源管理体系,加强各级机关之问、各部门之问的纵向互动和横向联动,增强税源管理的合力,保障体系运转职能清晰、责任明确、执行畅通、运行高效。

3.相互协作,密切配合

分类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需要在各级、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信息,形成工作合力。在信息采集中,要根据信息的来源,建立省、市、县三级信息采集渠道,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各种信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级采集。检查部门、管理部门等各部门要通力协作,查管互动,为税源分类的确定和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与支持。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