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技原创力
科技原创力是指人们创新或创造潜力经深入开发而转化成为一种现实的能够提出新设想、解决新问题,从而创造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综合能力。科技原创力不同于一般能力,它包括两层含义,从个体构成上看,它是人的知识、技能、智慧、个性、品质的统一与综合;从社会(或群体)构成上看,它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科技原创力的特点
科技原创力作为一种能力具有原创性、突破性、引导性和风险性等性质和特点。
(1)原创性。这是指第一次比较系统的提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或者首次取得重大发现,这些成果是以前没有预料到的或者未曾发现的。科技原创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技创新能力,它强调的是创新的原始性。任何跟踪模仿性的科技创新都不是原始性的,因此不能被称为科技原创力。只有具有原创特征的科技创新,才能成为基础研究的灵魂,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才能称得上是科技原创力。
(2)突破性。原创性成果一般都体现着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尖端水平。在原始性创新的过程中,由于新的概念、理论和技术方法取代了旧的,从而对原有概念、理论及技术方法产生重大突破,促使科学技术发生质的飞跃。科技原创力的这种突破性往往会导致科技进步,使技术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3)引导性。一项重大的理论突破或科学发现,会引起一大批研究人员对该理论或科学发现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原始性创新的成果往往能够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新的研究领域或开创新的学科,进而导致一批新技术的不断发明,其结果是推动常规学科的“范式”变革,最终引起生产力的新飞跃。从这个角度来讲,原始性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引导性。
(4)风险性。原创过程中的许多环节及其变化是创造主体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因此,原创活动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大量实践表明,原始性创新成功的概率往往小于失败的概率。国外学者曾对91项技术创新进行了调查。成功的项目为29个,约占总数的1/3,失败的项目为62个,约占总数的2/3。由此可见,科技原创活动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同时,这种风险性与技术强度呈正向关系,即技术强度越大,风险性就越高,反之亦然。
科技原刨力形成与演化
(一)内在机理
本部分主要是从创新主体的角度来考察科技原创力的形成与演化。原始性创新源于兴趣,孕于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获取。在这个过程中,创新主体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创新主体凭借自己的学术造诣和科研能力,正确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为科技原创力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1.科研兴趣
兴趣是科学家从事科研工作的起点,因为只有对某一问题或某一领域感兴趣,才会带着兴趣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或者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进而进行深入研究,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解释问题的依据。科学研究本身是非常艰苦的一个过程,如果没有兴趣,单纯地在利益的驱动下从事研究工作,那么这个过程将会变得非常枯燥和漫长。因此,在科技原创力形成的过程中,科研兴趣非常重要。有了科研兴趣,创新主体才能潜心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理论准备、查找最新的发展情况、安排试验、分析、总结报告,才会不厌其烦地探索、失败、再探索、再失败…直到成功。
2.知识库
科技原创力是一种难以模仿和替代的创新性能力,一般情况下,它是创新主体通过长期的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一再实践而获取的。科技原创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主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创新主体自身知识的获取,另一个是前人经验教训的积累。知识获取本身是一个自觉的过程,其结果是产生新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模型。经验积累则是持续性的学习过程。通过知识获取和经验积累,能够帮助创新主体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最终实现创新的目的。
3.科研能力
原创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主体的科研能力。创新主体的科研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认知能力是知识储备的能力,是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理论基础,是创新能动性得以发挥的关键。而实践能力则是指如何使储备的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实践能力上。知识储备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运用之上,在科技原创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知识的积累,而不关注知识能量的释放。知识的积累其实只是静态的东西,就像资本需要与人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价值一样,而只有将所掌握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实现知识的真正价值。
4.原创技巧
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形成除了依赖于知识的储备和积累以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知识能量的释放,而且这种释放过程并不是随意的,应该讲“成功一定有方法”。知识的积累使我们站得更高,但不能否认,研究中关键的突破往往来自于原创技巧的选择。可以说,每个成功的原始创新个体或团队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技巧和方法。那些独具创意的实验,利用特殊的仪器对自然界的探索或对理论的检验,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赋予的超凡能力往往是科技原创力形成的关键因素。
(二)外部条件
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科技原创力的形成与发展,除了依靠自身内在的机理外,还取决于外部条件的变化,外部条件的变化有可能加速或者减慢科技原创能力的形成。影响科技原创力形成与演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有:
1.原创积累
科学是人类世世代代探索无限的外在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的一个永无止境的社会性过程。正如著名英国科学家、科学学创始人之一贝尔纳所认为的那样,科学是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科学研究强调的积累是一种链的概念,而原始性创新就是在这种链状累积基础上的一种飞跃,一种突变。也就是说,原始性创新的前提就是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原创。然而,必须指出积累并不必然产生原创。
2.学术环境
自由而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孕育科技原创力的土壤。科技原创力的形成特别注重人员、物质、制度、价值观念等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和最佳组合,需要民主、自由、争辩的学术空气和安定和谐、竞争合作的宽松环境。激烈地辩论,会使大家陡然转入新的境界甚至改变思维的方式。紧密的协作,则有利于不同个体和整个群体克服自身的局限和认识中的偏颇,从而能比较深刻地接触到真理或揭示真理,更进一步地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因此,良好的学术环境能够使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潜能发挥到最大,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在集体中得到交流,相互碰撞,产生“共振”,从而形成创新的“激光”。
3.团队协作
现代科学研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客观上都需要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互补,需要多方面的思想和宽广厚实的知识群体做后盾,需要专业侧重点不同的人员汇合起来进行协同作战。原创过程有时是由个体完成的活动,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一项由众多的主体参与的群体活动。因为,个体的力量是非常有限和单薄的,创新团队往往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思想资源。通过团队协作,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科研能力呈现出跳跃式的发展。人们通过在多学科知识渗透的团体气氛中,共同研讨拟定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不同的知识点推进问题的解决,促进科技原创能力的形成。可见,创新主体之间有效的联系和合作不仅是科技原创力形成的重要外部条件,也有助于提高科技原创的效率。
4.制度因素
关于技术发展和制度安排之间的理论早就证明,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并非技术自身的演进,而是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制度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特定程序提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来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规范和约束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度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激励作用,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调动科研人员进行科学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从而促进科技原创力的形成。此外,合理的制度安排还能使科技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进一步使科学创造的效率达到最高。
5.原始性创新的硬环境
以上分析的都是原始性创新的软环境,即影响科技原创力形成的人文因素。除此之外,原始性创新的硬环境对科技原创力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硬环境是指与科技原始性创新相关的物质条件,包括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投入,科研设备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国民素质,科研人员素质等等。科技原始性创新的硬环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而是一种科技发展的长期积累,带有很强的客观性。良好的硬环境是科技原创力形成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