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含义及分类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即以企业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应为和不应为的责任为中心开展的会计活动。它主要运用会计特有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借助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加以反映和控制,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及其成果,从而指导和控制企业在与社会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开展活动,以维护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协调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根本特征是:同以经济责任为中心的传统会计相区别,将企业会计的反映和控制内容从狭义的经济责任扩展到广义的社会责任。
从反映的内容上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包括狭义社会责任会计和广义社会责任会计,前者只反映社会责任,后者则既反映经济责任也反映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会计的概述
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起源于美国。美国会计学家戴维·林诺维斯(David F Linowes)于1968年率先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 ],随后他在1973年完善了社会责任会计定义,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是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对社会公共部门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果”。此后,学者们对社责任会计的研究进一步加深。美国托尼·蒂克系统论述了社会责任的内涵、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背景以及信息披露的模式等内容。同时,西方其他国家的学者也在研究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方面做出了一系列贡献。Ullmann(1985)、Pava(1996)、Griffin和Mahon(1997)均认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积极的正相关。而Corroll(2000)认为无法衡量研究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关系的价值 。Subroto和Hadi(2003)在对印度尼西亚的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后,也认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与公司的财务绩效没有关系。可见,西方关于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并没有得出统一的定论。
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
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初,它是在传统会计模式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学科,其目的在于指导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反映和计量企业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或不利影响,终极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社会责任会计在世界上的出现虽有三十年的历史,但我国至今尚未完全建立社会责任会计。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思想及理论基础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思想理论基础。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已经涉及到哲学、经济学、会计学、社会学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多门学科领域,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传统的思想和理论被现代观念所取代,这些新思想、新理论的兴起对于会计学拓展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这块阵地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环境思想。以前人类社会始终认为从事任何活动都应从人的角度出发看待宇宙万物。从主观上忽视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而新环境思想则认为,人类的生存并不是孤立的,是同自然界相互依存而发展的,社会财富的创造,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都是同自然界紧密联系的。实践证明,环境是一个既受人类影响同时又影响人类的客观存在。新环境思想的发展要求社会责任报告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
(二)新福利思想。人类只有通过彼此之间的协作才能共同生存和发展下去,全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取决于人类之间的合作。社会福利已经成为对付社会危机以及个人困难的良方,新福利思想极为强调社会责任,而这恰好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立意相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思想就是要求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还应履行其社会责任,因此,新福利思想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从经济到社会的推进理论。经济方式和社会方式是企业分析问题的两种不同角度,前者主要依赖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较为注重经济效益,后者则比较重视社会需求和公民利益,较为注重社会效益,在此分析方式下,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形成一种共振关系,即:企业可以看作是与社会各利益集团和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的经济人,企业的生存离不开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会给社会带来各种有益或不利的影响。从经济方式向社会方式推进的理论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和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可简单概括为:确认和计量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的净贡献,衡量企业准则和社会准则的一致性,以及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各部门提供企业的有关责任信息。此目标可进而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1、提高包括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社会效益在内的整体效益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目标。长期以来,企业的目标都是片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只重视会计和经济利益的联系,而忽略了会计与社会效益的联系。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为目标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和发展,促使企业从整个社会的利益出发进行分析决策,进而带动社会各界不断参与、研究、重视已发生的社会问题,防范将发生的社会问题,为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产品质量、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提供具体可行的办法,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不断完善与实施将极大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
2、提供社会责任信息就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会计具体目标是在基本目标的制约下体现会计管理特点的目标。它主要是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以便外部和内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最终体现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产生的社会净收益,即社会效益减社会成本上。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就是社会责任,其内容主要有:
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
企业对生态环境维护的责任;
企业对社会及本地区的责任;
企业对消费者应履行的社会责任;
企业应履行的其它社会责任。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也会产生某些变化,其内容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由于企业的规模、行业和特点不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可在上述项目中做适当增减。
界定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的概念及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就是通过整理、计量、分析和揭示企业活动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来反映和控制企业的社会责任。
1、社会成本。广义的社会成本是指企业的经济活动导致的社会资源的耗竭,狭义的社会成本是指意外的或计划外的负向结果,即所谓的企业“外部不经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社会成本主要是狭义的,其内容主要包括:
(1)社会人工成本,指企业使用社会培养的人才所应支付的费用,这种费用应在职工使用年限内进行分摊。
(2)土地使用费,企业使用土地形成了社会财富,所以也应作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计入成本。
(3)资源损耗成本,从生产社会财富角度看,自然资源是产品使用价值生产的重要来源,自然资源的计价应根据其功能大小、质量高低、地理位置的好坏、追加效益的高低确定其价值,再根据企业对其使用情况,分摊计入企业社会成本。
(4)环境污染成本,指为控制环境污染而开支的费用,以及污染本身所造成的损失。
(5)社会管理费,指国家或地方为管理企业所发生的费用支出,应在各企业分摊。
(6)其它社会成本,如国家补贴、企业的捐赠等。
2、社会效益。它指某企业的活动对另一个或一些企业及社会造成的正向影响,即所谓的企业“外部经济”。主要包括:
(1)产品的社会效益,主要指产品质量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产品质量的提高意味着社会使用价值的增加,意味着以最少的社会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意味着社会声誉和社会贡献的提高。
(2)环境效益,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利用”三废”为企业创造的价值。
(3)就业效益,指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越多说明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越多,企业的社会效益也越大。
(4)其它效益,如保险效益和教育效益,外援效益,生产发展的效益,技术革新的社会效益等。
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角度看社会细胞(企业),而不是从社会细胞看社会,社会对多数企业的要求是以尽量少的社会损耗为社会做出尽可能大的贡献。而企业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对比的结果,充分反映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假设
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假设必须遵循传统会计的假设,在继承的基础上修订、创新。社会责任会计中的主体假设是指能相对独立的企业,能够对它所作的行为向社会负责的企业,不仅要考核和报告主体自身的经济性,还要反映其对外部产生的非经济性。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对象的特殊性,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无法对社会责任所涉及的复杂问题进行有效的核算和监督,因此,其计量模式可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计量的精确性和灵活性相兼顾,数量计算和综合判断并重的方法,既采用货币单位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成本和效益,又采用实物指标或指数,甚至用文字来全面说明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和造成的损失。
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原则
1、社会性原则
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企业站在社会角度,考虑企业的业绩,以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相配比的净社会效益为标准,来对企业进行评价,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以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融洽为最佳标准。
2、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原则
现在,我国还没有对社会责任会计发布具体的法律、法规,国家应加快制订相应的方针政策和法律要求,强制企业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便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状况,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企业也应主动提供自己在环境保护和社区建设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全面、适当、公正地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树立自身良好的信誉。
3、可控性原则
各责任单位只对其可控范围内的经济责任负责。责任会计的重要特点就是实行分权管理责任,只有在分权的条件下,才能准确责任单位的可控责任。贯彻此原则,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明确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基本都是可控的,不存在不能落实的经济责任;二是把经济责任同管理权、决策权统一起来,做到谁负责谁管理;三是对涉及两个以上责任单位的经济事项,必须科学划分,明确责任。
4、灵活性原则
社会责任会计所核算的内容很广泛,要对不同企业、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核算内容和方法,不仅使用历史成本计价,还可使用环境机会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等计价方法。西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即本国根据实际状况,分阶段、有步骤地试点,逐步完善,为全面推广奠定基础。
5、预警性原则
传统会计把会计主体局限在不考虑社会目标的环境之中,结果牺牲了社会效益。社会责任会计在讲究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社会效益,保证经济、环境和社会能够真正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对象
社会责任会计对象就是社会责任会计所要反映和控制的客体,亦即净社会效益,要求鉴别和计量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测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效益,便于企业决定经营方针和履行社会责任。其核算对象具体表现在:。
(1)企业经济效益和分配情况。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既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经济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目标,社会责任会计用于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形成与分配情况,促进企业提高效率,兼顾和协调相关集团的利益。
(2)人力资源的投资和使用情况。具体包括招聘录用、技术培训、职务与晋升、工薪水平提高、改进职工福利、改善劳动保护条件等,以促进职工与企业目标达成一致。
(3)产品或服务的性能与安全。企业应保证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及安全性,提供售前咨询及售后服务等,履行对消费者的责任。
(4)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企业处理三废、控制各种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减少稀有资源的消耗等。
(5)社区建设。主要表现在提供人力和物力资助、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协助政府改善社区贫困人口生活等。
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
为适应社会责任会计的要求,其所应用的会计概念不同于传统会计的会计概念,会计确认的内涵得以扩大,现有会计报表要素需重新界定、拓展,这是提供正确的社会责任信息并对其进行有效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1)社会资产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社会目的而投入的资源和已获得的成果,因此,资产类要素中应包括自然资源,将其归入到企业价值运动的核算之中,有利于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2)负债类要素中应包括对社会造成损害所应赔付的费用,如:应付产品质量担保负债、应付环保费、应付环保统筹基金、应付环保税等。
(3)社会产权与传统会计的股东产权性质不同,通过建立社会集团产权账户就可以确认各社会集团在企业中所拥有的权益,为社会目标的制定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提供一个必要依据。
(4)费用类要素中社会成本是指因企业行为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发生的耗费,包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自然资源损耗和降级费用、环境保护支出、环境机会成本、环境发展费用、质量成本等。
(5)损益类要素中净社会效益是指社会效益减去社会成本以后的余额,社会效益是指企业实现社会经济业务给社会带来的收入,通过两者的对比,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模式
由于社会责任属于社会道德、社会价值评判的范畴,其计量比较困难,美国会计协会(AAA)下的社会方案绩效衡量委员会对此列出了四个计量方式:
1、确认与社会有关的一系列活动;
2、决定每一相关活动的影响程度;
3、计量每一社会活动或过程的产出;
4、评价产出价值。其计量方法,按是否以货币计量,可以分为货币计量法和非货币计量法。
1、货币计量法:
(1)支付成本法。这种方法要求企业以一定货币度量单位计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发生的费用,它是从企业的微观角度,披露企业在一定时期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这种方法是以货币金额综合反映企业从事每项社会责任活动的费用。即以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而支付的实际费用数额作为入账依据,在报表中单独列出或在附注中说明。这种方法只能反映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付出的代价,而不能反映社会责任履行的整体情况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
(2)成本收益法。即根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支付的费用及机会成本,并结合成本收益率来计算企业在一定时期所提供的社会贡献净额。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给企业带来收益时,可用收益法来测算。如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的销售收入以及国家对这些产品的减免税的收益及国家对保护环境卓有成效的企业发放的奖金及实行优惠政策带来的好处等。从会计理论角度看,这种方法可以概括为企业履行的平均责任的综合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其缺点则是成本收益率难以准确确定。
(3)替代品评价法。当某项社会成本或社会效益无法评价时,可以通过估计有相等效用的替代品的价值来确定。
(4)恢复成本法或避免成本法。某些社会成本根据恢复原状或预防所需的成本来估计,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及生态恶化,其损失大小可按此方法核算.这种方法要求人们对受损对象进行数量、质量等方面的系统分析,以合理确定赔偿数额和相应的治理费用。
(5)社会公正成本法又叫法院裁决法。企业对社会造成的损害,有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裁决,在社会成本的估计方面,受害者一般估计过高,施害者又往往估计过低,法院的裁决往往根据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法院裁决的数额可作为施害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
2、非货币计量法:
(1)文字表述法。至今,仍有很多企业利用此方法表述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这种方法的显著特点是它不能以货币金额综合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执行情况,只给予文字说明,不计算这些活动的费用。
(2)评价法。用这种方法,不仅要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而且还要对社会责任活动的信用及社会影响等因素加以综合衡量和评价,以确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终贡献。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旨在提供有关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指标。信息披露的方式主要有:
1、基本沿用现行会计制度,只改变个别会计科目来揭示社会责任。
2、保留现有的会计报表,在报表附注中揭示社会责任的信息,如揭示企业职工的录用,企业支付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
3、保留原有的会计报表,在决算之后另附报表来揭示社会责任。即运用一定的独立报表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如提供“环境保护报告”,“社会责任年度报告”等,主要侧重于某种或某类社会活动的描述。
4、完全不使用原有的会计制度,而另用一套揭示社会责任的新的会计体系,主要提供:社会收益表、社会负债表、社会资金表等,改变传统会计对交易或事项的确认与计量的基本原则和标准,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最高形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模式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它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具体采用哪种模式,各企业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本企业的特点,以是否能够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作为取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