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的概念
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包括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部门的一般分工以及把这些大的部门再分为重工业、轻工业、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或行业的特殊分工。
社会分工产生的过程
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在氏族部落共同体和后来的家庭内部纯生理的自然分工基础上,随着共同体的扩大,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各氏族之间交往的发展,这种分工的范围也扩大了;另一方面,在不同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形成的自然地域分工,在相互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相互交换并使产品变成了商品,这样就使具有不同条件的氏族从事活动的不同领域,逐渐变成社会生产过程中具有某些相互依赖关系的生产部门,社会分工由此开始产生。
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在满足本部落的共同消费之外,还出现剩余。进入交换的劳动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了。一些氏族部落首领开始把剩余产品据为已有,私有制产生,氏族部落共同体开始瓦解,在此基础上,奴隶制社会随之产生。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专门从事生产工具制造的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而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相分离的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这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专门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适应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需要,社会中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于是又有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在手工业者和商人活动的集中地,逐渐产生了城市经济,又有了城乡的分工。分工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使得一部分人完全摆脱了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监督生产、管理国家及科学、艺术等活动,最终形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