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保障经济学
社会保障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主义保障事业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社会保障经济学研究的客体不是保障业本身,而是保障业的经济关系,运用经济原理分析和研究保障业发展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社会保障经济学的内容
一门学科的内容,是由它所研究的对象的内容所决定的。社会保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保障经济关系,因此,有关社会保障基本属性、社会保障需求、社会保障经济主体的分析,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储存、分配、使用的论述,就组成了社会保障经济学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障经济学围绕社会保障经济关系这个中心,论述了下列几方面的内容:。
1.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其中论述了社会保障的体系、性质和特征,社会保障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2.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这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考察了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论述社会保障产生的社会经济因素,社会保障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福利国家”的形成及其困境,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的发展。
3.社会保障主要组成部分的论述。其中论述了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社区服务以及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
4.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分配。这部分主要论述了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渠道及形式,社会保障基金储存的意义及增值的方式,社会保障基金的分配原则、分配机制,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及其效益评价和提高使用效益的措施等。
5.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其中阐述了社会保障的管理原则、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等。
以上五部分的内容及其逻辑顺序就构成了社会保障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社会保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分支学科 | |||||||||||||||||||||||||||||||||||||||||||||||||||||||||||||||||||||||||||||||||||||||||||||||||||||||||||||||||||||||||||||||||||||||||||||||||||||||||||||||||||||||||||||||||
---|---|---|---|---|---|---|---|---|---|---|---|---|---|---|---|---|---|---|---|---|---|---|---|---|---|---|---|---|---|---|---|---|---|---|---|---|---|---|---|---|---|---|---|---|---|---|---|---|---|---|---|---|---|---|---|---|---|---|---|---|---|---|---|---|---|---|---|---|---|---|---|---|---|---|---|---|---|---|---|---|---|---|---|---|---|---|---|---|---|---|---|---|---|---|---|---|---|---|---|---|---|---|---|---|---|---|---|---|---|---|---|---|---|---|---|---|---|---|---|---|---|---|---|---|---|---|---|---|---|---|---|---|---|---|---|---|---|---|---|---|---|---|---|---|---|---|---|---|---|---|---|---|---|---|---|---|---|---|---|---|---|---|---|---|---|---|---|---|---|---|---|---|---|---|---|---|---|
|
|||||||||||||||||||||||||||||||||||||||||||||||||||||||||||||||||||||||||||||||||||||||||||||||||||||||||||||||||||||||||||||||||||||||||||||||||||||||||||||||||||||||||||||||||
社会保障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社会保障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社会保障经济学要揭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在社会保障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本质,揭示社会保障基金扣除缴纳、筹集储存、分配使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关系的本质。通过上述的研究,发现和揭示社会保障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
社会保障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社会保障经济学由于有其自身特有的研究对象,而从有关的经济学科中分离出来并与其他各门经济学科相区别,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社会保障经济学与其他有关的经济学科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政治经济学也是研究经济关系的,但它研究的对象是总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其中包括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而社会保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只是经济关系的一部分,是分配关系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即特殊的分配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它着重研究市场经济的运动和发展的动力机制。社会保障经济学侧重研究市场经济的稳定机制。在研究满足劳动者的物质需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上,两门学科存在着相互联系和交叉的关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经济学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因此,社会保障经济学要以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具体地分析社会保障领域中特殊的经济矛盾和经济关系。
社会保障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劳动力资源配置、运行和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而社会保障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保障经济关系。在社会保障经济关系中,有一部分属于劳动关系,但仅仅是劳动关系中的一部分。
社会保障经济学与分配经济学、消费经济学也是有一定联系的。因为社会保障经济学也是研究分配和消费的。分配经济学研究分配关系的规律,而社会保障经济学只是研究分配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分配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对于社会保障经济学也是有指导意义的。消费经济学是研究消费关系的,其中包括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等,而社会保障对象的消费是整个社会消费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国家)不仅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对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还应对社会保障对象在使用社会保障金进行消费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和提供服务、设施上的帮助,而且一部分社会保障对象,如退休老人、残疾人的消费,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因此,社会保障对象的消费不但是社会保障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问题,而且也应该是消费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当然,两者研究的主体和侧重点是有区别的。消费经济学是研究消费总体,而社会保障经济学只是研究消费领域中的个体,即部分人的消费关系消费经济学研究消费需求,侧重于人们对物质和文化产品的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社会保障经济学研究消费需求偏重研究人的最基本的需求维持人的生存的物质生活的基本保障。
社会保障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福利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保障经济学与其他的经济学科一样,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才产生的。社会保障经济学是随着社会保障实践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保障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社会保障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达的时期。社会保障经济学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常被包括在福利经济学之中,是福利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福利经济学研究对象要比社会保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宽泛。福利经济学研究的是所谓社会福利极大化(这里讲的社会福利是一般福利概念,社会保障只是其中一部分)。福利经济学既研究国民收入适度分配,即所谓收入均等化问题,也研究生产资源的适度配置问题。从福利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大致看出社会保障经济学的演变过程。
福利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在世纪初形成于英国,后来在美国、瑞典、法国等国得到传播。福利经济学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背景,是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对社会成员的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就业、疾病医疗、退休养老等保障,已经成为社会的问题,需要由社会解决;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造成大量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使部分社会成员的生存发生困难。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取得社会安宁,需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客观的社会经济条件及社会矛盾,促进了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西方经济学者一般认为,福利经济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独立的学科,开始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1920年写成的《福利经济学》一书。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正式产生。庇古被西方学者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是剑桥学派领袖马歇尔的学生,他直接承袭剑桥学派宗师马歇尔的福利观点,受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等新概念的启发,提出“国民收益”的概念,构成了他自己的理论体系。庇古在《福利经济学》这部著作中对福利概念下的定义是:能够计量的与经济生活有关的那种福利,也就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同货币量杠杆有关的那部分社会福利,这部分福利被称为经济福利。庇古论证了经济福利增大的可能性,经济福利将随国民总收入的增加而增大,也将由收入分配均等化而增大。他认为,如果把富人的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穷人,经济福利就会增大。收入转移的途径就是由政府向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和遗产税,然后举办社会保障事业,补贴穷人,即用来发放失业津贴、社会救济、养老金、医疗保险、房屋供给等。这些收入转移将会增加穷人的实际所得。经济福利所以会因收入分配均等化而增大,其依据是边际效用递减学说。在这里,货币的边际效用随数量的增加而递减。他认为,一个人收入愈多,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愈小;收入愈少,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愈大。因此,如果将货币收入从富人那里“转移”一些给穷人,就可以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而使社会满足总量增加。这一论点为资产阶级的“福利国家”理论提供了部分依据。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是以效用基数论和不同个人之间效用的可比性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的。而从实证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效用在各人之间是无法比较的。故庇古的这一理论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普遍指责。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福利经济理论,这一理论被称为“新福利经济学”。而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被当作“旧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采用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基数效用论是指效用可以用数量单位来衡量,而效用序数论认为效用只有次序先后,即第一、第二、第三……顺序数目来表示。无差异曲线是一条用来表示消费者对不同组合商品的偏好没有差异的曲线。)来摆脱旧福利经济学难以回答的福利命题,否认个人间效用比较的可能性,排除旧福利经济学的收入均等化理论,仅以交换上和生产上的最优条件作为达到最大福利的条件,即从生产资源配置方面找出“最适度条件”,以为这就是最大福利的界线,任何偏离只会使福利减损。其代表性理论是洛桑学派代表人物帕累托(帕累托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的理论。帕累托提出的福利标准是:任何变革只要使部分人受益而没有人受损,这就算是福利增大;要不是这样,就无法判断福利是否增大。皈依他的英国学者卡尔多和希克斯也认为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他们认为,在一种变革中部分人受益是难免会使另外的人受损,不过政府可运用适当政策使受损者得到补偿。而美国学者柏格森和萨缪尔逊对补偿原理持异议。他们着眼于个人的主观感受,认为补偿是否恰当,需在受益者接受后感到,事前无法测知,因而这种决策也是不科学的。柏格森和萨缪尔逊把福利极大化寄托在最适度条件的选择上,认为生产与交换符合最适度条件未必就能获致福利极大化,必须同时将分配方面及其他所有支配福利的因素一并列入“社会福利函数”,当这个函数值最大时才算臻于福利极大化。
福利经济学标榜通过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实现收入从富人向穷人的转移,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资产阶级政府虽然从富人那里征收一点税收,用以补贴穷人,但那也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维护资本剥削的秩序。福利经济学的一套理论,其阶级实质是为了美化垄断资本主义,宣扬资产阶级国家的经济政策的“超阶级”作用,把资产阶级国家说成是全民的“福利国家”。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福利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为“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经济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保障问题有一系列的重要论述。
早在一百多年前的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一文中就指出“:建立国家工厂。国家保证所有的工人都有生活资料,并且负责照管丧失劳动力的人。”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又指出:“剩下来的总产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在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 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前,就提出了“以法律规定,厂主有供给学校经费、给工人以医疗帮助的义务” “。国家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工人发付抚恤金,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这种保险是根据下列原则建立的:(1)工人在下列一切场合(伤残、疾病、年老、残废;女工还有怀孕和生育;养育者死后所遗寡妇和孤儿的抚恤)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失业失掉工资时国家保险都要给工人以保障;(2)保险要包括一切雇佣劳动者及其家属;(3)对一切被保险者都要按照补助全部工资的原则给予补助,同时一切保险费都由企业主和国家负担;(4)各种保险都由统一的保险组织办理。”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保障的论述,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苏联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即根据马克思、列宁的思想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也随之开展起来,从而产生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在年苏联出版了扎别林的《社会保障理论》,以后有不少学者研究社会保障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如谢马什科的《社会保障权》,兰采夫的《苏联社会保障的经济问题》等等。这些论著对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在1949年前仅有少数社会学家从社会事业、社会工作的角度对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出版了一些著作。如1920年世界书局出版了李剑华的《社会事业》1942年交通书局出版了马宗荣的《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194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蒋旨昂的《社会工作导论》等等。但是那时,我国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经济极其落后,几乎没有建立社会保障事业,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也只是初步的、粗浅的,不可能形成我国的社会保障经济学。
1949年后,我国虽然较快地建立了帮助企业职工和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活困难者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由于经济理论上的“左”的错误,以及认为社会保障已包含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中,因而社会保障经济问题的研究一度被忽视,专门论述社会保障经济问题的论著甚少,没有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经济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保障问题的科学研究逐渐地开展起来。中国劳动学会和劳动人事部保险福利局于1983年11月在郑州召开了保险福利问题学术讨论会。1984年11月又在南昌市召开了职工生活福利问题学术讨论会。会议对社会保险的劳动属性、分配原则、基金筹集、待遇水平,职工福利的性质、作用、分配原则、水平高低以及福利事业社会化等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后,不少学者专家就社会保障的经济问题进行继续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并出版了一些专著。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实际部门就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进行实践探索。社会保障理论的探讨、改革的实践,为建立我国的社会保障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社会保障经济学的任务
社会保障经济学由于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因而也有本身特有的任务。社会保障经济学的任务,总的说来是要揭示社会保障经济关系形成的条件、表现形式和经济实质,阐明社会保障经济关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为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社会保障经济关系提供理论依据,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保障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具体说来,社会保障经济学有以下几条任务:。
1.社会保障经济学要揭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社会保障对保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社会保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促使整个社会重视社会保障事业,积极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2.研究和揭示社会保障经济关系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社会保障经济学首先要研究一般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在社会保障经济关系方面的具体表现,如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怎样在社会保障领域得到实现,实现的程度和方式;研究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如何在确定社会保障、工资、国民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及社会保障内部项目之间的协调发展上得到具体的体现,等等。当然,社会保障经济学主要的任务是要揭示社会保障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这些规律主要的有:社会保障经济关系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社会保障基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律,社会保障基金适度扣除的规律,社会保障基金社会统筹的规律,社会保障基金储存增值的规律,社会保障基金均等分配的规律等。
3.通过对社会保障经济关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揭示,为社会保障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社会保障涉及的面广,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问题又极其复杂,政策性很强,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要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决策的科学性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社会保障经济学就是以马列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揭示社会保障经济关系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有了社会保障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就可以克服决策中的盲目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就可以发现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弊病,明确改革的方向。社会保障经济学的原理可以为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国式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4.社会保障经济学阐述的社会保障经济方面的基本业务知识,为提高干部的业务水平,搞好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如社会保障经济学要阐明社会保障有哪些主要的项目,这些项目的性质和内容是什么,社会保障基金怎样筹集、储存,如何分配使用,以及怎样进行管理等。这些都是搞好社会保障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业务知识。
社会保障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方法,是根本的一般的研究方法
社会保障经济学,与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不仅有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且必须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研究社会保障经济关系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也就是说,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和处理社会保障经济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社会保障各个项目之间,以及社会保障经济关系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及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用发展的观点考察社会保障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的趋势。同时还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这就是说,既要从特定的经济形式出发,又要从社会保障经济关系发展的历史出发;既要从社会保障经济关系发展的特殊规律出发,又要从社会保障经济关系的一般规律出发;既要看到历史条件对社会保障的制约性,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与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具有质的区别性,又要看到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与资本主义社会保障之间的连续性、继承性;既要注意研究自己民族社会保障经济关系发展的历史性,又要重视研究其他民族社会保障经济关系发展的历史性。
总之,要从实际出发,辩证地、历史地、发展地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经济关系。
二、抽象分析法
即从实际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社会保障经济关系中,先把一些表面的、次要的、特殊的东西舍掉,抓住本质的、主要的、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在纯粹的理论形态上进行理论分析,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的社会保障经济现象概括出一般规律;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用一般规律和原理指导具体的社会保障经济问题的分析、解释、解决,使人们对社会保障经济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现象形态有一个清晰的全面的认识。
三、系统分析法
社会保障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社会保障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和总的经济关系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保障这个子系统和其他有关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在社会保障这个系统中,各个因素、各个环节之间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因此,要把社会保障经济关系内部诸因素分解开来,对它们的本质、功能、在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趋势等等,分别进行研究和层次性的考察,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研究,从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中理出系统的头绪,然后在分解的基础上把社会保障经济关系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整体考察。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揭示社会保障经济关系发展的规律。
四、社会调查法
社会保障经济关系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因此,必须对客观的社会保障经济关系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普遍的调查,以占有足够数量的客观事实材料和数据,通过对这些材料和数据的分析、比较,找出本质性的东西,作出科学的表述。
五、试验法
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和其他的经济科学理论一样,需要运用试验的方法,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是否正确。所谓试验,就是先在某些经济地区或单位有限的范围内,对所概括出的理论加以运用,进行试点实践,以验证某些理论的正确性,并通过试验来修正、补充和完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
社会保障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经济理论界和广大实际工作者应当共同研究和探讨,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社会保障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