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生育率经济

什么是生育率经济理论

生育率经济理论是指西方研究生育行为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该理论由列宾斯坦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他认为,影响人们生育动机的有三个因素:

(1)把孩子视为广义的消费财源,直接得自孩子本身的效用;

(2)把孩子视为生产财源,从孩子的收入或劳动中所得到的效用;

(3)作为潜在保障来源的效用,如期望孩子提供晚年生活保障。

生育率经济理论的流派

60年代以来,西方生育率经济理论出现了三大流派:

一是贝克尔派,强调抚育子女的费用是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因素,认为子女犹如耐用消费品,富有的家庭希望多要子女,但养育子女需要进行大量投资,权衡得失,他们便不愿多生孩子;

二是莱宾斯泰因派,侧重于社会地位对家庭开支、转而对生育率的影响。认为子女是一种“受约束的财富”,家庭开支与社会利益相关,为了保持与社会地位相称的家庭开支,就不得不限制生育;

三是伊斯特林派,着眼于父母本身的生活标准,认为年轻夫妇的家庭生活标准与婚前各自家庭中的消费水平的差距,是决定生育率的主要因素。

张素秋;吕宝海,当代经济新术语,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06月第1版,第86页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