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生态城镇化

什么是生态城镇化

生态城镇化是指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人口、环境、资源、产业、文化、社会和谐等之间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城镇总体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社区建设、消费方式的优化转型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方便、和谐、宜居、低碳为目标,全面建设绿色环境、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人文、绿色消费的生态城镇,谋求新型城镇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城镇化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以生态经济体系为核心,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使城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现最佳结果。具体到实践中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生态产 业化为动力,以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统筹兼顾,相 辅相成为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体,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的生态化、集群化、现代化的发展,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 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 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城镇之路。

生态城镇化的历史必然性

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率每年约提高1.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以平均每年2000 万的速度递增。按这样的速度发展,未来20 年里,我国的城镇化率将提高到70% 以上,城镇人口还会净增3 亿人。中国人口以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城镇集中,这无疑意味着,在让数以十亿计的人口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必然面临着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生态难题。因此,走中国特色的生态城镇化之路已刻不容缓。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生态城镇化?简单说,就是当代中国的城镇化必须走生态之路,而且必须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具体说,就是我国在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进程中,务必统筹考虑城市建设与人口、环境、资源、产业等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城市总体生态环境的优化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方便、和谐、宜居、低碳为目标,始终紧扣生态友好、资源节约的主题,谋求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一些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城镇,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口过于密集,交通拥堵严重,空气和水体遭到污染,噪音超标,设施基本功能缺失,资源消耗系数较大,可循环系数偏低,宜居水平较差。一些中小城市近年来发展很快,但同时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明显下滑,生态优势在下降。城镇的这种状况显然已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

实际上,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特别是GDP 在世界位次的跃升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跟以往相比,人们更加关注商品与服务对所处环境及自身健康的影响,低碳环保和绿色经济势必成为我国城镇未来发展的首要条件。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的生态城镇化发展道路,不仅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而且也是推动整个地球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安宁的生态世界的必然抉择。

制约生态城镇化的难题

各地城镇化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城镇化率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得到令人振奋的刷新,发展的势头良好,但面临的各种现实矛盾与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人口规模控制、资源集约使用、产业合理布局、基础设施改造以及城区均衡绿化等方面,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城镇人口密度必须保持适度。根据现实国情,我国城镇建设区的人口密度以控制在每平方公里0.8 万~1 万人之间为宜,城市核心区人口密度应以每平方公里2 万人为极限。研究表明,目前许多城市病的根源都在于城市人口远远超过城市的实际承载力。生态城镇的一个基本内涵就是人口密度合理,过大的人口密度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城市生态化建设首先就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总密度,具体途径就是从控制城市的建筑密度入手,使城市的新区建设和老区改造都能按照生态标准进行。

二是城镇资源必须集约使用。首先是土地的集约使用问题。目前不少地方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契机,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把大量农村宅基地通过置换等手段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忽视对农民基本生存条件的保护,留下了不利于未来发展与稳定的社会问题。因此,决不能把瓜分进城农民的宅基地当作土地市场的最后一次盛宴,现有的存量土地必须提高使用效率,使用效率低甚至无效率的应当果断收回。其次是城市垃圾的集约化处理问题。目前垃圾发电等先进技术已在部分地区得到利用,但仍有不少先进处理技术和方法无法推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垃圾的规模化处理程度过低,相对成本较高。应该通过建立城镇共用处理机制,采用垃圾分类等先进措施及处理技术实行规模化处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三是城镇的产业布局必须科学合理。研究发现,由产业碳排放造成的污染是影响城镇生产环境的重要原因。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许多城镇的工业园区在最初规划时距离城区太近,已逐渐成为城中园,工业区转而变成了城镇的污染源。必须放开眼光,科学编制城区产业发展规划,积极进行产业布局调整,集约建设环保安全的工业区。

四是城镇的基础设施必须加强。有的城区基础设施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状态,不仅公园、绿地少,道路状况也较差。城区的地下设施更是落后。许多城镇的地下设施功能比较脆弱,常常出现一下雨就水淹城区的现象。有些比较发达的城市,虽然地下设施林立,但各层设施重复建设问题非常突出,效率低浪费大。推进生态城镇化进程迫切需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建立基础设施尤其是地下设施的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五是城镇绿化必须保持均衡。目前看,许多城镇总的绿化率较高,但均衡程度较低,不少地方仍然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结合物。有人戏言:某些地方的城镇化不过是地面的水泥化!虽然他指的不仅是绿化问题,但绿化确实是生态城镇的一个重要方面。绿化不够均衡的原因之一,是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以“经营城市”甚至“土地整治”为口号,通过变更规划,将林草地资源变为城镇建筑区,从而降低了城镇总的绿化度,城镇居民实际享有的身边或常态的绿化环境在逐渐萎缩。因此,有必要建立对城镇绿化考核管理的均衡绿色评价机制,只有均衡绿化达标,进而达到总绿化要求,才是真正的绿化达标。

生态城镇化的建设

生态城镇规划是生态城镇化发展的纲领.生态城镇建设是对纲领的具体实施,生态城镇建设是建设生态城镇化道路的基础。

1、生态城镇的功能建设

从统筹城乡发展、保护耕地和自然生态环境及人文历史、文化遗址的角度出发,按照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的发展模式,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以城镇人口聚居区为结点,以生态林草绿地廊道系统缓解老城区的部分功能,外围区县按各自生态条件、产业特色分担县(市)城区部分城市功能,与中心城区构成生态、产业密不可分的网络系统。以县(市)城区为核心,整合资源优势,与中心城区形成一体化城镇发展格局,实现产业互补、环境共生和协调发展。进一步从县域经济发展带的高度审视城镇的发展方向,要突出特色,确立以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和商贸业为主,发展特色加工制造业、旅游观光度假产业。

2、生态城镇的生态产业建设

坚持资源“减量、再生、循环”的原则,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发展水和空气污染防治、废弃物处理。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生态城镇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在操作中具有层次性、累积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目前,城镇循环经济的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着手:一是把单一的种植和养殖业不断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升,既调整了农业结构,又实现了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需要。二是清洁工业园区式,对水、电、汽、等公共设施进行集中管理,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利用效率。三是用市场化方式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像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等环保项目建设。积极倡导生态工业园区,实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创优企业,逐步走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走基地化、园区化、统一化的一条龙服务途径,加强河流、水域、道路、农田林网等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倡施用有机肥、农家肥,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技术。大力发展金融、商贸、旅游、教育、房地产等低消耗、无污染、人性化、知识化的都市农业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3、生态城镇居民生活空间的生态化建设

由于地处广大乡村的城镇居民大多是农业人口,缺乏环保意识,文化素质又相对较低,有些方面仍然保留农村生活风俗和习惯,禽畜不圈养,粪堆、柴堆、垃圾大街小巷公共场随处可见,垃圾不能及时处理,造成脏、乱、差的恶劣环境,空气质量也随之降低。这些不良现象,污染了生态城镇的环境,所以只有提高城镇居民素质,养成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和完善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才能真正提高城镇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以大量栽植适宜本地自然气候条件的树种为主,多植树、兼种草,大幅度增加城镇林草绿化覆盖面积,扩大公共绿地空间,积极推进社区园林化建设和生态化居民休闲文化广场建设,尽可能减少水泥硬化地面,创造舒适的生态化人居环境。完善城镇带状林草地的绿地系统,城镇中心绿地与城郊绿地生态系统相联接,科学规划与布局城镇建筑、园林和林草绿地,倡导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

4、创建低碳消费型社会

对水资源系统实行统一管理,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提高中水使用率,形成政府调控、市场调节、法规制约、公众参与的用水、节水运行机制。工业用水要限制和淘汰高耗能耗水项目,推广使用先进的节水工艺和设备,提高重复利用率;一些工业用水通过净化处理可以用来回收使用,比如街道的绿化用水就可以从中使用。生活用水要依靠调整水价,积极引导和强化市民的节水、节电意识。通过一些强有力措施使居民节约用水,带动居民对煤、电、油、气、粮等能源与资源节约,大力推广太阳能、节能灯和节能产品,减少能源消耗,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