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生态城市

什么是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乡发展而建立的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安全舒适,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是由经济、社会、自然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中,自然子系统是基础,经济子系统是条件,社会子系统是目标。生态城市的本质是追求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特征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生态城市是可持续的、符合生态规律和适合自身生态特色发展的城市。城市的生态化模式是人口控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资源与环境的节约、保护与恢复相统一,追求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整体效益最好的模式。

城市的生态化表现为环境生态化、城市经济的生态化、社会的生态化。环境生态化强调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前提 ,发展以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生态化强调低消耗、高效益、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经济增长不仅重视质量,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社会生态化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区发展模式,强调生态意识,保证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健康水平等,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一般说来,生态城市具有以下几个共性的基本特征:

1.和谐性。和谐性是生态城市概念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和谐,目的是寻求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新秩序。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

2.高效性。生态城市将改变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转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物质、能量都能得到多层分级利用,物流畅通有序、住处快流便捷,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

3.持续性。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公平地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4.均衡性。生态城市是一个复合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的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等子系统组成,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效益,各子系统在“生态城市”这个大系统整体协调下均衡发展。

5.区域性。生态城市本身是一个区域概念,建立在区域平衡基础之上,而且城市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同时强调与周边区域保持较强的关联度和融合关系。

生态城市建设模式

1、绿色城市。绿色城市是在为保护全球环境而掀起的“绿色运动”过程中提出的。绿色城市不仅强调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而且注重人类健康和文化发展。

2、健康城市。健康城市是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和社会有机结合发展的一个整体,是从城市及居民健康角度提出的,设计影响城市居民在物质、精神健康的各方面。

3、园林城市。园林城市强调的是城市绿化、美化和环境质量的提高,是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的,而不涉及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

4、山水城市。山水城市是主张城市建设与自然结合,将自然山水融入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1、保护城市特色,满足城市功能需求(自然、人文);

2、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有针对地抓住主要环境问题;

3、扬长避短,合理优化,综合考虑资金、技术与效益间的投入产出比,争取最大环境效益;

4、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坚持可达性、持续性原则;

5、强化管理、法律、行政、经济多方面手段齐下齐管。

生态城市规划的建设途径

1、要积极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2、要激励公众和社会组织积极参加保护生态环境;

3、要鼓励民众参与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监理社会制衡机制;

4、要提高规划水平,实行绩效目标控制,积极推行“问责制”;

5、要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国内外生态城市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城市,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理论体系。

创建生态城市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上更多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生态城市思想提出后,有关的示范建设也在世界上广泛展开,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城市取得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经验和效果。国际上有许多城市正在按生态城市目标进行规划与建设。在城市格局、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具有生态系统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特征。

1992年,美国在加州伯克利实施了生态城市计划,其理念和做法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位于美国西海岸的滨海城市伯克利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卓有成效,有人认为它是全球“生态城市”建设的样板,也可以认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试验。它将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实践建立在一系列具体的行动之上,如建设慢行街道,恢复废弃河道,沿街种植果树,建造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居所,通过能源利用条例来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公交线路,提倡以步代车,推迟并尽力组织快车道的建设,召开有关各方参加的城市建设会议,等等;伯克利还具有典型的城乡一体化的空间结构,在住宅区内,每隔一栋独立住宅就有一块占地有数个住宅面积之大的农田,农田上种植的蔬菜和水果作为“绿色食品”很受当地居民及附近城区居民的喜爱。

澳大利亚的哈里法克斯生态城项目不仅涉及社区和建筑的物质循环规划,还涉及社会与经济结构,它走出传统商业开发的老路提出了“社区驱动”的生态开发模式,具体战略要点包括:评价土地的生态承载力;使建筑物与景观植物完美结合并与环境协调;建筑物规划、建设过程中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到施工等对环境不产生负作用;调动居民生态环境意识使居民参与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全过程。

新加坡经过几十年努力,已建设成为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和生态型城市。新加坡实施“区域通行证政策”、“电子道路收费系统”等措施贯彻“公交优先“的政策,以公交出行的人数占出行总人数的46%。另外,新加坡为促进生态城市建设还成立“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Garden City Action Cormmittee).主要负责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和管理.规定道路及各种公用场所必须预留充分空间用于绿化并种植适于市区环境生长的热带植物;建设生态化公园,在公园内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各公园之间由生态廊道连接;制订政策法规依法管理公园。

巴西的库里蒂巴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典范而享誉全球,其公交导向式的交通系统革新与垃圾循环回收项目、能源保护项目曾荣获国际大奖;

德国Erlangen市率先执行21世纪议程有关决议,采取多种节地、节能、节水措施,修复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生态规划,成为德国生态城市先锋市;

西班牙马德里与德国柏林合作,重点研究、实践城市空间和建筑物表面用绿色植被覆盖、雨水就地渗入地下、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材料、使用可循环材料等,改善了城市生态系统状况;

日本的九州市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构想。

总结国外影响较大的生态城市建设案例,其成功的经验主要在于明确而具体现实的目标体系、具体的项目、突出的重点领域、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的一体化、详细的分工实施体系、广泛的公众参与,加上具有明确法律地位和角色定位的推进和实施机构及完善的法律条例、市场化的管理体制等作为支撑条件”

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组织开展了生态省(市、县)建设工作,全国生态省(市、县)建设发展迅速。1999年海南成为我国第一个生态省试点。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 》。截止到2007年,已有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安徽、江苏、辽宁、陕西、河北、四川、广西和山东13个省、自治区已开展或即将开展生态省建设工作。

一批市(县、区)开展了生态市(县、区)创建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06年,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江阴市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市,上海市闵行区为国家生态区,浙江省安吉县为国家生态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进行生态市建设不同层面的探索,在至今近三十年的实践历程中,已有生态城市建设案例上百个,但真正成功、在国际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例子并不多见。相对于国外的生态城市建设,国内的生态城市建设仍然要努力缩小与国外差距,注重结合城市与区域特色,进行符合自身特点、有可操作性的生态城市创建工作。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