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王家耀
王家耀
王家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家。湖北省武汉市人。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曾任教授、中国测绘学会理事。现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教授。从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作为主要学科带头人,最先在国内创办计算机地图制图、地图数据库建立与应用、地图生产自动化与一体化、地理信息工程等新专业。
主要成绩/王家耀
王家耀院士长期从事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作为主要学科带头人,最先在国内创办计算机地图制图、地图数据库建立与应用、地图生产自动化与一体化、地理信息工程等新专业。
主持完成国家及军队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9项,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学术论文集两部。
其中,《地图制图数据处理的模型方法》提出了模型方法是地图制图的重要科学方法等观点,为现代地图学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数字地图自动制图综合原理与方法》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测绘教材一等奖;《空间信息系统原理》被誉为“知识创新的专著”。
人物事迹/王家耀
王家耀
实现三次跨越
1970年,解放军测绘学院恢复办学。此时,中国还沿用着原始的手工制图模式,而国外该学科已进入计算机时代。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革新,是亦步亦趋,还是超前思维?时任教研室负责人的王家耀教授与教研室同行很快达成了共识:选择创新,着眼超越。为了实现计算机技术与传统地图制图的“接合”,在王家耀教授的努力下,学院购进了绘图仪,设计并建起了计算机地图制图实验机房。无数个不眠的日日夜夜,无数次艰难的技术攻关,1979年,教研室终于“咬紧”了计算机技术在地图制图中的应用,在国内率先论证开办了计算机制图专业,一步跨越近20年,实现了我国从手工制图到计算机制图的划时代超越。如何让地图制图模拟手工方式向数字自动化方式转变?王家耀紧密关注着科技前沿,时刻找寻着新的“接口”。20世纪90年代初,在王家耀教授的积极推动下,学院终于对传统地图制图专业进行了全面改造,他们从国外引进了胶片输出系统,推进了地图生产由手工、模拟方式向计算机、数字化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学科专业的第二次跨越。
90年代,地理信息产业已成为国际上竞相发展的支柱产业。作为学科带头人的王家耀教授,在主持和承担“地图数据库支持下的自动编图系统”任务的同时,又对“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完成了“军事地理信息系统”研制任务,开办了军事地理信息工程新专业。如今,军事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已招收了六个本科班,培养了数百名优秀专业人才。
创新在前沿阵地
王家耀教授在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出带有前沿性、引导性的科研课题。90年代以来,他主持完成了“某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某靶场综合测绘保障信息系统”、“军事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与应用”等重点项目研制任务。特别作为国家“九五”重点项目的“某军事地理信息系统”,是我军第一个具有自主版权的军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对我国数字化战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完成大量工程项目研究的基础上,王家耀教授还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学术理论方面的探索。《地图制图数据处理的模型方法》,提出了“模型方法是地图制图的重要科学方法”的观点,为现代地图学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空间信息系统原理》提出了“空间信息系统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技术系统”的观点,被誉为“知识创新的专著”;《理论地图学》体现了20世纪地图制作从技术上升到理论的飞跃,为进入21世纪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地图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论著集中体现了王家耀教授学术思想的发展轨迹,对推动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当学生的“铺路石”
执教40多年,王家耀教授对国际军事风云变幻尤为关注,他深深地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要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就要甘当学生的“铺路石”。用科研成果激发学员们的创造性,使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学有所成,是王家耀教学上的一个重要思路。王家耀教授俄语好,但英语底子薄,为了指导学生搞好科研项目,50岁那年,他开始艰苦而执着地英语学习。每天早上5点钟,执勤的哨兵总能看到王家耀教授准时走出房门,树林边、操场上,都留下了他晨读的身影。背单词、学句型、练听力,王家耀以惊人的毅力,掌握了这门语言。现在,王家耀翻译出的数十万字英文研究材料已成为研究生拓宽知识的宝贵教材。
除了传授知识外,王家耀更重视研究生的长远发展。为此,他把教学重心放在传授立场、观点和思维方法上,他主张多搞课堂讨论,让学生们相互提问,帮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思想,逐步使知识在活学活用中升华为学生们自己的能力。一次,总参测绘局邀请他完成一个课题,他让研究生秦志远去,秦志远为难地说,导师,我怕不行吧,再说人家邀请的是你,我去行吗?王家耀鼓励他说,有我在你后面,你放心闯吧!结果,秦志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