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犯罪目的

概念

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危害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犯罪的成立要求对犯罪事实有所认识,这就是犯意,故意是最典型、一般的犯意。例如,某人在实施盗窃行为时,就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实施故意杀人行为时,就胡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目的;实施诬告陷害行为时,就有使受诬者受到错误的刑事追究的目的。直接故意犯罪的主观方面包含着犯罪目的的内容。

犯罪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表现为行为人决意实施犯罪行为并且希望通过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其中,对发生危害结果的希望、追求的心理态度,就是犯罪目的的内容。由于直接故意犯罪主观方面都包含犯罪目的的内容,因而法律对犯罪目的一般不作明文规定,分析这些犯罪的构成要件便可明确其要求的犯罪目的。但是,对某些犯罪,刑法条文中又特别载明了犯罪目的。如《刑法》第152条规定的走私淫秽物品罪,法律特别载明应“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刑法》第217条规定的侵犯著作权罪,法律特别规定须“以营利为目的”;《刑法》第363条规定的制造、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法律特别规定必须“以牟利为目的”。这种规定的意义在于说明,这些犯罪不仅是故意犯罪,而且另外还要求有特定目的。

与犯罪动机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既有密切联系,双互相区别。二者的密切联系表现在:(1)二者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心理活动,它们的形成和作用都反映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及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2)犯罪目的以犯罪动机为前提和基础,犯罪目的来源于犯罪动机,犯罪动机促使犯罪目的的形成。(3)二者有时表现为直接的联系,即它们所反映的需要是一致的,如出于贪利动机实施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犯罪即是如此。

另一方面,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又是相互区别、不容混淆的。

这主要表现为:(1)从内容、性质和作用上看,犯罪动机是表明行为人为什么要犯罪的内心起因,比较抽象,是更为内在的发动犯罪的力量,起的是推动犯罪实施的作用;犯罪目的则是实施犯罪行为追求的客观危害结果在主观上的反映,起的是为犯罪定向、确定目标和侵害程度的引导、指挥作用,它比较具体,已经指向处在的具体犯罪对象和客体。(2)一种犯罪的犯罪目的相同,而且,除复杂客体犯罪以外,一般是一罪一犯罪目的;同种犯罪的动机则往往因人、因具体情况而异,一罪可有不同的犯罪动机。例如,盗窃罪的目的都是希望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结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但从犯罪动机上看,有的犯罪人是出于追求腐化的生活,有的是迫于一时的生活困难,有的是为了偿还赌债,有的甚至是出于报复的心理。(3)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或者不同的犯罪目的,例如出于报复的动机,可以导致行为人去追求伤害他人健康、妙传他人生命或者毁坏他人财产等不同的犯罪目的;一种犯罪目的也可以同时为多种犯罪动机所推动,例如,故意杀人而追求而剥夺他人生命的目的,可以是基于仇恨与两种犯罪动机的混合作用。(4)犯罪活动与犯罪目的在一些情况下所反映的需要并不一致,例如实施煽动分裂国家罪,行为人的动机可以出于物质的、经济的需要,而犯罪目的则反映了行为人精神的、政治的需要。(5)一般地说,二者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有所不同,犯罪目的的作用偏重于影响定罪,犯罪动机的作用偏重于影响量刑。

意义

犯罪目的突出影响直接故意犯罪的定罪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1、在法律标明犯罪目的的犯罪中,特定的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对法律标明犯罪目的的犯罪来说,特定的犯罪目的是这些犯罪构成主观方面的必备要件。其作用或是作为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或是作为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

2、对法律未标明犯罪目的的直接故意犯罪来说,犯罪目的也是其犯罪直接故意中必然存在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每种直接故意犯罪都有其特定的犯罪目的,因而在剖析具体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时,明确其犯罪目的的内涵并予以确切查明,无疑对定罪具有重大作用。例如,故意毁坏财物罪是以毁损破坏公私财物为目的,抢劫、盗窃、诈骗、敲诈勒索犯罪是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行为人虽有客观上相应的行为,但如果不具有这些特定的目的,就不构成犯罪或者不构成此种犯罪。可见,杳清这些直接故意犯罪的犯罪目的,有助于正确区分罪与非罪、些罪与彼罪的界限。

此外,由于定罪正确是量刑适当的前提,因而犯罪目的影响定罪,也可以说它对正确适用刑罚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