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物资供给总量

物资供给总量的含义

物资供给总量是指在一定计划期内,可能为生产、建设和其他方面发展提供符合其技术经济要求的全部物资数量。

它是一个非常重要和现实性很强的核算指标,虽然是以价值形式表现的,却反映了进行生产和建设的物力保证,也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重要依据之一。物资供给总量虽反映计划时期生产资料的全部资源,但有两点必须明确:

1.国家拥有但尚未开发利用,而且在近期内也没有开发利用可能的矿藏、森林及水力等自然资源,都不能计算在物资供应总量之内。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资商品要通过市场来进行供应,所以只计算其可供量,其自用部分,例如,电厂用电和线路损失,煤炭中的煤矿自用量等等,一般不应包括在内。

影响物资供给总量的因素

物资供给总量的小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1)在资源中,国内生产量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进口资源的大小又取决于出口规模和外汇支付能力等,这二者是决定物资供给总量的主要因素。(2)物资资源的增长还受运输条件的影响。实践证明,如果运输能力不足,即使作为物资产品生产出来了,也调运不出来供给需用部门消费,因此,这些产品就不是现实的供给资源。(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交换受价值规律作用的影响。此外,还受储备的增减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现仅就四个主要因素作一些分析。

1.国内社会总产品的增长速度

社会总产品的增长速度,一方面取决于投入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及其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取决于投入生产基金数量及单位产品的生产基金占用量。

(1)社会总产品的增长速度与劳动力的增长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成正比。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欲取得更多的生产资料资源,就必须致力于安排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于物资生产部门和提高全体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但是,依靠增加劳动力来增加产量是有限度的。在社会劳动力充分就业以前,这种潜力比较大,而在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以后,新增劳动力只能来源于新增人口。由于人口增长受物质资料生产增长和其他条件的制约,因而劳动力资源不可能很快增加。而且,社会增加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只依靠增加劳动者人数的途径来增加社会生产,难以达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与此相反,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来增加社会生产,则有极大的潜力,可以迅速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过,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要受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生产基金的装备程度的限制。然而,就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改进生产管理来说,这种潜力是永远挖掘不尽的。

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社会生产的主要途径。(2)社会总产品的增长速度还与投入的生产基金数量成正比,与单位产品生产基金的占用量成反比。生产基金,是指生产领域占用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固定资金表现为厂房和生产设备,是劳动手段;流动资金表现为原材料和能源,是劳动对象。只有在劳动者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而把它们正确地结合起来时,才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增加,为增加社会生产提供了客观条件,当这种条件越是能够充分地满足需要,社会生产就会越快增长。由于社会生产的增长是以其所形成的具体的物资产品数量的增加来体现的,因此,只有在单位产品占用生产基金的数量达到最低限度时,社会产品的增加才可以达到最大限度。这个道理说明,生产基金的合理利用和厉行节约,是决定社会产品数量和生产资料供给资源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里需要顺便指出的是,在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产品的构成比例与生产资料资源有很大的关系。当生产资料的比重提高时,则生产资料供给资源增长快,否则得到相反的结果。但是,两大部类产品的比例是由客观的再生产决定的,而不是可以由人们随意规定的。人们如果违反客观规律去片面追求生产资料资源的快速增长,则会破坏社会再生产运动,而使两个部类的产品都得不到持续的增长。

同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这就是由于生产资金增加引起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它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一种形式是通过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形式,即在原有生产场所和劳动队伍中增加生产资金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来增加生产;另一种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即开辟新的劳动场所和扩大劳动队伍来增加生产。这两种形式比较起来,前者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从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这两种形式都是必须采取的。但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侧重点的选择应有不同。一般地说,在工业化初期,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应占绝大比重;在工业化中期,其比重将显著下降;而到工业化后期,则将转为以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为主要形式。这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把两种不同的扩大再生产形式正确地结合起来,使之有利于社会生产资料供给资源的稳定增长。

2.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

诚然,进口资源是物资可供资源总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进口商品总额的大小受国家一定时期的外汇平衡所制约。就是说,要进口多少商品,就必须有相当价值的出口商品来交换。如果没有这个条件,进口商品就会成为国家外债负担,那是饮鸩止渴的办法。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究竟能拿出多少商品来出口换汇,这又涉及国内人民生活需要和供应出口需要之间的关系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在保证人民生活逐步有所改善的前提下,来考虑适当的出口规模。另外,在进出口保持平衡的原则下,还必须考虑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结构在经济上是否对国家有利的问题。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一般按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来分类。由于初级产品经过加工制造后增加很大的价值量,因此,应争取多进口初级产品、少进口工业制成品,多出口工业制成品、少出口初级产品,这样才能使国家在对外贸易中获利。否则,就会吃亏。我国1982年进口总额中初级产品占39.6%,工业制成品占60.4%;出口总额中初级产品占45%,工业制成品占55%。进出口相比较,初级产品出得多进得少,工业制成品出得少进得多。这样的结构对国家显然是不利的。在近十年来这个比例结构已有很大的改善。

3.运输条件

运输对于物资资源总量一般不发生影响,因为计算资源时凡属于离开了生产领域的产品都已包括进去。

但运输对于可供分配的资源来说,则关系极大,一种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如果没有运输条件,不能把它从产地运到销地,那么这种产品除了就地消费的部分以外,就不能成为可供分配的现实资源。因此,要使物资可供资源增长较快,运输力也必须相应地同步增长。衡量运输与生产发展是否协调的指标是运输弹性系数,即以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去除货运量发展速度所得到的商数。运输弹性系数一般大于1。如果小于1就说明运输业的发展落后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运输弹性系数为1.52,当时运输业基本上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58~1978年运输弹性系数为0.67,因此运输一直紧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运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79~1982年运输弹性系数回升到0.76。就目前情况来看,运输能力仍十分紧张,物资积压在产地的现象仍相当严重。因此,加快运输业的发展,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的首要任务。

4.价格政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资生产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物资价格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物资生产企业的经济利益,最终要影响到物资的供给总量。目前,在我国工业部门内部还存在着原材料,特别是矿产品价格偏低,加工工业产品价格偏高的问题,这很不利于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原材料资源供应十分紧张的局面。加工工业内部也经常出现许多长线产品和短线产品,生产和需要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这除了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外,比价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今后,要创造条件,让物资价格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而上下浮动,这样,对于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资料可供资源更好地符合社会需要,将起到较大的作用。

物资供给总量确定的一般方法

物资供给总量的确定,由于不同计量单位的实物量不能加总,为了与物资购买力求得平衡,只能用价值形态来表示。

确实以价值形态表示的物资供给总量,是在实物形态的物资供给量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各种物资按国内生产、进口、动用库存、回收利用以及动用国家储备等等,逐项计算出可供的实物量,然后将实物量换算为价值量进行汇总得出。各个项目的资料来源不同,其计算方法也不同。

按价值形态表现的国内生产的物资供给总量,是将各种主要的物资的可供实物量计算出来后,换算为价值量,进行汇总;然后按非主要物资在物资供给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出非主要物资的可供量;将这二者相加即可求得。此外,也可以从工业部门统计的商品产值中扣除用于生活消费的部分,求出工业品生产资料的可供量,大体上也可以视为物资供应总量,因为农产品生产资料可供量为数不大。这里需说明的是,工业品中用于生产建设和用于生活消费的界限,不能按两大部类的理论概念来作标准,而必须与实际情况和通常的习惯相吻合。一旦统计资料的这种划分确定后,即可算出工业品生产资料可供量在商品产值中的比重。这样,对于确定计划期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工业品生产资料可供量,就有了可靠的根据,即以计划期的工业品商品产值乘以工业品生产资料可供量应占的比重,即可得出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工业品生产资料可供量。

至于进口物资的可供量,可以利用进口商品的计划指标和有关数据,从进口总额中剔除那些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金额,即可求得。

动用库存和动用国家储备的物资可供量,可以从国民收入的计算资料中推出。因为这两部分价值量都是积累基金的组成部分,只要掌握了计划期内积累基金在流动资产方面的变化情况,并从中剔除掉消费品的价值,便可得出这两部分物资的可供量。

回收利用的物资可供量,计算比较麻烦琐碎,不必逐项计算,可以利用抽样调查方法,测出其在供给总量中的比重,然后,对计划期的数额大小进行估算。

物资供给总量的调节方法

物资供给总量,是物资市场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之一。依据物资供给的来源,可从以下几方面调节物资供给总量:

1.调节国内物资生产量。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投资,调整利率、价格、税收、货币投放量等经济手段增加或减少物资供给总量。

2.进出口调节。供给不足,可通过进口增加物资供给总量;供给过剩,可通过出口降低国内的供给总量。

3.储备调节。物资供给不足,可动用储备增加供给;供给过剩,可适当增加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4.扩大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也是调节物资供给总量的手段之一。

此外,改善运输条件亦可增加物资供给总量。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