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爱斯基摩结构是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为了让狗拉雪橇能够更快更好驾驶而发明的一种驾驭之道。
内容
利用动物排他性,爱斯基摩人将拉雪橇的狗分成两个层级:领狗与力狗。[1][2]
领狗一只,在前面领跑。它享有多种特权:单独享用食物,吃的是好肉,而且量多;独享最好的狗舍;从不会挨打。
爱斯基摩犬
力狗若干,在领狗后面拉雪橇。它们吃不饱、住不好,一起抢食、一起蜗居,时常挨鞭子。
领狗享有的优越待遇让力狗忿恨,每次拉雪橇时,看到前面领狗傲慢的尾巴,总是够不上,力狗们很愤怒,总想追上去咬它。然而,领狗的缰绳长过力狗缰绳二尺有余,为了要咬到它,力狗们不惜一切地向前奔跑,而这样一来却让长缰绳的领狗近乎不出力状态。
通过这样,狗拉雪橇就有了速度的保证,在严寒的北极圈内,爱斯基摩人得以驰骋。
这种手段,称之为爱斯基摩结构。
评价
爱斯基摩结构,利用动物的排他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动物的潜力,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然而这种组合方式,导致领狗随时有被撕碎的危险,让人不禁要想,如果抵达目的地,雪橇要停下来的时候,力狗是不是会扑上去咬领狗呢?须知,心理承载量也是有限的,当心中的愤怒超过了对主人的恐惧时,它们会不会不顾一切也要在雪橇停了的时候咬领狗呢?可见,这种手段,仍旧属于低层次的心理战术,虽然比滥用鞭子来说显得“慈悲”了些。
发散思维
尽管爱斯基摩结构属于相对低层次的心理战术,但是在全球工业化时代的今天,随处可见这种渔猎时代的管理模式的影子。实际上,所谓的“树典型”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着爱斯基摩结构的影子。
爱因斯坦说,宇宙应该是和谐的。
如果以制造仇恨心理为动力,用末位淘汰制来追求高速发展,那么似乎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初始目的——创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