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港口公共关系
港口公共关系是港口与其所处环境中各组织、各部门、各社团和各集体之间的关系。
港口公共关系的特点
港口公共关系是港口的一种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是港口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各组织、各部门或各集体之间的关系组合。这里所指的社会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两部分。内环境有港口内部各级、各组织、各部门等公众,外环境有政府机关、协作单位、货主、旅客、船车,周围居民及新闻单位等公众。所以,港口公共关系是多种关系的组合,除具有一般公共关系的特征之外,还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港口既是一种企业又是一个地方政府的代表,因此港口公共关系具有企业公共关系和政府公共关系双重特征。
第二,随着港口功能的扩大,港口涉及的公众也不断增多,使港口公共关系有更多的工作对象,因而增加了复杂性。
第三,我国港口企业是社会主义的盈利性的服务机构,既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客户服务,又要为企业和国家尽可能多地盈利、创收、取得经济效益。因此港口公共关系要同时注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四,港口企业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窗口”,每年要接待外籍船舶几千艘,国际海员上万名,港口公共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港口以至整个国家的国际声誉。因此,港口公共关系具有明显的国际性特征。
发展港口公共关系的必要性
目前,公共关系在我国港口企业中尚未真正发展起来,开发港口公共关系,为港口生产经营服务已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在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港口企业只有得到各有关公众的通力合作和支持,才有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可能。因此,公共关系活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十分迫切和十分必要的事情。
(一)发展公共关系是保证港口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
港口的生户经营受到货源、船舶和集疏运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需要通过超前开展公共关系工作,争取货源,争取船舶及改善集疏运条件,才能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地、均衡地进行。
(二)发展港口公共关系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需要。
随着运输市场的进一步放开,“港方市场”正在向“货主市场”转变,港口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港口必须借助公共关系工作扩大知名度,树立良好信誉和形象,争取在竞争中取胜,在竞争中发展。
(三)发展港口公共关系是港口深化内部改革的需要。
随着港口内部改革的深化,层层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优化劳动组合、进行人事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等,越来越需要通过公共关系工作来沟通信息,理顺关系,调解纠纷,维护内部安定团结的局面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四)发展港口公共关系是港口创汇的需要。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为港口创汇带来了良机。港口必须努力搞好海关关系,船公司关系、驻港外事机构关系,以吸引更多的船舶来港装卸,增加外汇收入。
港口公共关系的职能
(一)建立和维护港口信誉,树立港口形象。
港口的信誉和形象是港口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信誉和形象好的港口能够得到公众的信赖,进而得到经营的发展,反之,就可能使港口萧条不振。
港口的信誉和形象应该建立在优质服务的基础上,但是它的优质服务还需要有效地传播到社会,让公众了解。这种传播就是港口公共关系的一项主要职能。港口公共关系部门应及时地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宣传工具将本企业的优质服务状况向社会公众宣传。使港口的良好形象能被社会公众了解和接受。
(二)促使相互谅解,争取最大支持。
港口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货主、旅客和船舶等社会公众。为了取得他们的谅解和支持,港口公共关系部门应做好预防纠纷发生及妥善处理纠纷的两方面工作。港口和任何一部分公众产生纠纷都会损害自身的形象,对内部与外部公众和社会的影响都不利‘因此,港口公共关系要培养企业的自律意识、社会整体利益至上的意识和尊重舆论的意识。并建立港口公共关系“警报”系统、及时调查分析和预测公共关系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纠纷发生。一旦有纠纷发生,则要采取措施,妥善处理,转纠为和。
(三)提高港口经济效益和杜会效益。
港口要通过公共关系工作开发利用新闻媒介的信息资源和港口的信息集疏功能,及时提供港口需要的经济信息、政策法律信息、社会环境信息及竞争对手信息等,以便港口及时抓住经营时机,制定对策以提高港口的经济效益。同时,向社会提供优良服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防止环境污染,使港口的行为符合公众的要求,求得较高的社会效益。
港口公共关系的原则
为取得公共关系预期的效果,达到公共关系的目标,港口公共关系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以事实为基础,以真实为原则是与现代公共关系一起诞生的。《纽约时报》记者艾维•李认为一个组织或一家公司要获得好的声誉,必须把真情告诉公众,如果真情的披露对公司或对组织不利,那么就应该调整公司或组织的行为。
港口公共关系工作也应在这样的原则下进行。公共关系人员在进行双向沟通时应该如实地向对方传播真情。是好说好,是坏说坏,是一说一,是二是二,既不夸大也不缩小,相信公众对真情实事会有明智的谅解,理解和抉择。相信企业领导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觉悟。公共关系人员在对外部公众沟通时,应如实介绍本港口的“家底”。如企业的生产能力:这包括有多少职工、多少设备、多大起重能力、多少及多大的泊位、多大库场面积和年吞吐量等。企业的服务质量:如货物运输质量的保证、旅客服务体系、企业的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等等。让外部公众在了解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后作出意向抉择。港口的良好形象首先是通过本身的实力、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真实情况树立的,而不是靠故弄玄虚、无中生有,胡乱地吹嘘出来的。公共关系只是起一个公开事实真相,宣传与介绍.事实,让公众了解港口企业的真相的作用。公共关系人员在对内部公众沟通时,应如实介绍港口企业领导的想法和做法,增加透明度,使内部公众意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愿意和企业领导分忧解愁。绝不能不顾职工利益或欺骗和愚弄群众。公共关系人员在将内外部公众情况沟通给企业领导时,也应事实求是,反对就是反对,欢迎就是欢迎,把职工和客户的要求、呼声、趋势、动态真实地、全面地、准确地掌握后报告给领导,不能为讨好领导只报喜不报怨,使领导不了解真实情况,不能发现真实问题而贻误工作,结果不但树立不起好形象,反而问题越积越多,形象越搞越坏。
(二)符合公众利益的原则。
公共关系不仅要有利于本企业而且要有利于公众,这既是一项职业道德准则,也是一项工作原则。我国的港口企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组织,理应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绝不能为了本企业的利益影响人民的利益。例如,港口不能为了赚钱而采用野蛮装卸法去加快装卸速度,造成货物损坏,为了贪图舒服而不顾旅客的安危,为了本作业区方便,而影响周围居民的休息和健康等等。港口的利益要建立在有利于它的公众的利益的基础上。必要时可以对某些公众作一些赞助活动,既树立了本企业的良好形象,又支持和帮助这些公众。
(三)以科学为指导的原则。
港口公共关系的科学指导应体现在:所掌握的信息和资料是用科学的方法获得的、定量的数据是用现代化方法分析统计出来的、工作实迹是有现代化科学理论为依据的、传播活动应用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思想和技巧,使公共关系工作成为有效和有价值的。不然的话,可能导致徒劳无益或得出错误的判断、产生错误的行动、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例如,港口企业为了扩大经营范围,必须了解确切的市场信息和市场需求才能定出正确的经营目标,否则就有可能找不到经营内容或者有了经营内容但找不到经营对象。另外,为了使本港口企业的经营有内容有对象,还必须在外部公众中建立信誉,这种信誉应以真凭实据为后盾,以可靠数值为基础。例如本港口企业有多少机械设备,有多大起重能力、有多少技术力量等等,使人们对企业所宣传的“形象”有置信度,愿意与其协作和支持。
(四)区别对待公众的原则。
在进行公共关系工作时,应根据不同的公众对象采用不同的对策和方法,确定不同的工作内容,真正做到“有的放失”。例如对内部公众可以把领导意图、有利条件、不利因素交代清楚,以动员群众发扬主人翁精神,与企业领导同甘共苦。而对外部公众则应多宣传有利条件,少讲困难阻力以避免失去协作和支持者。同样是外部公众,在沟通方式和内容上也应有所不同,例如对旅客及货主应通过优良的服务质量来树立企业的形象,对船东应以高效率的装卸速度来取得形象,对社区公众应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或对公众的实际贡献换取支持。
(五)全员公关的原则。
全员公关是指企业或组织的全体人员都参与公共关系活动,都注意树立公共关系的观念,按照公关要求去行动。
一个港口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不是光靠几个公关人员的宣传、介绍或传播所能奏效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港口企业的全体人员的集体表现来体现。例如,一个客运站的形象就是通过客运站的全体人员包括清洁工、维持秩序的纠察员、站台的服务员、门口的检票员等具体态度来体现的。任何一个部门或人员不注意自己的形象或不注意保护企业组织的形象,就有可能损坏该客运站的整体形象。
(六)遵守职业道德的原则。
我国港口是社会主义的港口,公共关系工作的宗旨应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特点,应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具体来说应遵循下列一些道德原则: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
2.遵守国家规定的各项法令法规;
3.不传播欺骗性的信息,不组织虚假性的活动;
4.尊重和维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
5.不泄露对方不愿公开的信息,不干涉对方内务;
6.不接受贿赂、不敲诈勒索、不谋取私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