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港元

港元历史

香港现行流通货币一览 放大香港现行流通货币一览

据考,香港是最先把通货称为“圆”的地方。本来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初,采用英国的货币。但因为当时与中国大陆的贸易主要以银作为单位,使各地的银圆:包括墨西哥鹰洋及中国大陆的银圆都在香港自由通行。后来,政府为更有效规管当地的通货,而採用了银圆为基本通货单位,而银圆一词亦由原先的形容词变成量词。1863年香港首次发行官铸货币,并於1866年在香港成立铸币厂。当时香港生产的一圆银币,都会印上“香港壹圆”四字。这个通货的名称亦由香港传回中国大陆、日本及韩国,并成为各地通货的单位名称。后来铸币厂於1868年关闭,香港改以其他银元作为法定货币,1872年港元辅币才於伦敦重新铸造。

1935年,因为美国等地的银价上升,引起中国及香港的白银外流。香港政府在1935年11月9日通过货币条例,公布以“港元”作为香港货币单位,并将港元与英镑汇率定为16.8港元兑1英镑。(中国是在香港通过以港元为货币前的五天,即11月4日宣佈放弃银本位,改发法币。)1937年8月1日,终止了各种银元的流通,正式以港元作为法定货币。二次大战日本点领香港时,强行以日本军用手票代替港元。战后港元才恢复法定地位。

港元最初与英镑掛钩,但是战后英国的经济实力减弱,更曾一度大幅贬值,影响香港经济。香港政府於是在1972年6月英镑作自由浮动后,改为将港元以美元掛钩。汇率由1972年7月6日开始,最初为5.65港元兑1美元。1973年2月改为5.085港元兑1美元。1974年11月起,改作自由浮动。直至1983年,由于香港前途问题引发的信心危机令港元匯价大幅下降,到了同年9月一度下跌至9.6港元兑1美元。同年10月17日起,当时的财政司彭励治宣布港元汇价与美元掛钩,定为7.80港元兑1美元,一直维持至今。

港元类型

现时,港元同时以纸币及硬币的形式存在。截至2006年,香港流通的纸币有$10、$20、$50、$100、$500及$1000;流通的硬币有$0.1、$0.2、$0.5、$1、$2、$5及$10,但 $10 硬币已停止新发行。

港元流通货币

最新港元硬币及纸币式样

硬币

面值 ($) 材质 形状
一毫 ($0.10) 黄铜合金 圆形
二毫 ($0.20) 黄铜合金 波浪形边缘
五毫 ($0.50) 黄铜合金 圆形
一元 ($1) 白镍合金 圆形
二元 ($2) 白镍合金 波浪形边缘
五元 ($5) 白镍合金 圆形,边缘上刻有汉字“香港伍圆”及英文字“HONG KONG FIVE DOLLARS”
十元 ($10) 外环白镍合金,黄铜合金圆心 圆形

纸币

面值 ($) 颜色 反面地标图案(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中银香港/渣打银行)
十元 ($10) 紫色 政府发行,有财政司司长及香港金融管理局主席的签署
二十元 ($20) 蓝色 太平山顶/凌霄阁/1850年的香港
五十元 ($50) 绿色 大屿山凤凰山/尖沙咀鐘楼及香港文化中心/1890年的香港
一百元 ($100) 红色 青马大桥/青马大桥/1930年的香港
五百元 ($500) 棕色 香港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1970年的香港
一千元 ($1000) 金色 香港会展及维多利亚港/香港会展/2003年的香港

外号

香港的纸币都有各自的外号俗称,详列如下:

纸币面额 外号 原因
10元 (旧)青蟹/(新)花蟹 旧版因顏色为青色(绿色)得名/新版因设计花巧得名
20元 (没有)
50元 (没有)
100元 红衫鱼 因顏色为红色得名
500元 大牛/棉胎/啡牛 因1909年汇丰500元钞票有“大牛”图案得名“棉胎”是因为从前的500元钞票面积很大,人们便用“棉胎”来形容
1000元 金牛 因颜色接近金色得名

港元数目本身也有俗称,如一元是“蚊”、十元是“草”、“条”、一百元是“旧”、一万元是“皮”或“饼”、一百万元是“球”。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