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汪德昭

个人简介/汪德昭

汪德昭汪德昭

汪德昭,物理学家,江苏灌云人,192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40年在巴黎大学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曾荣获法国法语区声学家协会授予的最高级奖章、法国巴黎市政府颁发的银质奖章、法国总统授予的法兰西军官级荣誉军团勋章。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声学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长。开创了中国水声学和国防水声学研究,创建、组织和直接领导了有关研究工作,创建和发展了中国第一支水声科技队伍,为中国物理学研究、国防科技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40年代在大小离子平衡态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被誉为“郎之万-汪德昭-布里加理论”。数十年来在诸多方面取得创见性成果。

教育背景/汪德昭

汪德昭全家在巴黎合影

汪德昭,1905年12月20日出生在江苏省灌云县板浦镇。他的父亲汪寿序(号雁秋)曾任北洋政府农林部主事,1912年,携眷来到北京。汪德昭在家中排行第二。长兄汪德耀是生物细胞学家,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曾任厦门大学校长、教授。他对汪德昭早年树立爱国思想及赴法留学的影响颇大。三弟汪德熙是核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四弟汪德宣,早年学习生物学,后经商。

1913年,汪德昭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1919年升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2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预科。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于毕业前一年(1928)就被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张贻惠破格聘为物理系助教,直到1933年出国。在此期间,他还兼任中国大学物理学讲师。汪德昭治学严谨,讲课生动,又擅长动手做实验,所以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爱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当时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会主席赵世炎、副主席汪德耀的影响下,汪德昭逐渐认识到中国之所以穷,之所以受人欺凌,是因为中国的科学落后,于是他萌生了献身科学事业、使国家富强起来的强烈愿望。

1933年10月,汪德昭前往欧洲,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学习一年法语。翌年10月,他到法国巴黎大学郎之万实验室攻读研究生。P.郎之万(LANGEVIN)交给汪德昭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低空大气层中大小离子平衡态的研究”。这是郎之万毕生关注的一项研究课题。在郎之万的指导下,他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用人工方法创造了一个可以控制的环境,对大离子的半径、单位体积内的数目、迁移率等加以测定,并和郎之万一起推导出大离子的合成系数理论。1940年,汪德昭根据这项研究成果写出论文,通过了巴黎大学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的答辩,评议为“最荣誉级”。在郎之万的培养和指导下,汪德昭对近代物理学诸多分支学科当时的前沿课题进行了广泛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创造性的成果,受到郎之万的特别赏识。1939年,郎之万曾推荐汪德昭到法国国家研究中心(C.R.S.)第四研究组参加战时科学研究,开始接触水声技术,曾为法国加大海军声纳的发射功率做出过成绩。

科研经历/汪德昭

1938~1956年,汪德昭一直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任副研究员、专任研究员等职,后任研究指导主任。在此期间,他除了大气电学的研究外,还从事过负光致效应、利用B射线控制造纸的厚度、液体对超声波的吸收、郎之万离子发生器、X射线对超声振动状态压电晶体的衍射、RAD转换电子的绝对强度、关于放射锕的弱能量Γ射线等方面的研究,以及设计制造了超灵敏度静电计和微量天平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受到法国科学技术界的赞扬。在这期间,汪德昭还先后兼任过法国石英公司顾问、法国原子能委员会技术指导、英国同位素发展公司顾问等职。

1956年,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召唤海内外学子共同努力把祖国建成富裕、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汪德昭虽已侨居法国20多年,但他魂系中华,情怀祖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和之后,就曾经接触进步力量,多次帮助人民政府做过不少工作。1950年在法国出现的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就是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升起的。如今得知祖国缺乏科学人才,他感到应为祖国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毅然放弃了在巴黎的丰厚待遇,以及事业、地位,偕同夫人和孩子,于1956年12月回到阔别了23年的北京。

回国之后,汪德昭先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兼室主任,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器材局局长;后经聂荣臻元帅推荐,出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开始筹建中国国防水声学的研究工作。1964年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他一直担任所长或名誉所长。

回国30多年来,汪德昭最突出的贡献是从无到有地开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水声事业,把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建设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研究所。他还根据中国海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我国水声学“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研究发展战略,培养了一大批水声学研究人才,其中有多人被外国专家称为“世界级专家”(WORLDCLASSEXPERT)。1981年,他同他的学生尚尔昌合作,把他们30年的研究心得写成了中国水声学的第一本专著——《水声学》。

个人年表/汪德昭

1923—1929年 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

1928—1933年 任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师。

1933—1934年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学习。

1934—1938年 在法国巴黎大学朗之万实验室攻读研究生学位。

1940年获巴黎大学国家科学博士。

1938—1956年 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专任研究员、研究指导主任。

1956—1958年 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器材局局长。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8—1964年 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

1964—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所长。

1984年—1998年 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个人荣誉/汪德昭

汪德昭汪德昭

由于汪德昭的学术成就和在国内外科学界享有的盛誉,1957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担任多种学术职务。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荣誉委员,任过中国声学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国防科工委水声学领导小组组长、顾问;国家科委海洋专业组成员。他还是法国物理学会和法国声学学会的国外会员和英国《低频与振动》学报编委。

汪德昭1945年曾获得法国科学院颁发的“虞格”(Hughes)奖金;1981年获法国声学学会(前身是法语区声学家协会)的最高荣誉奖章——银质奖章;1983年获巴黎市政府的荣誉奖章;1991年8月30日,又获得了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汪德昭于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七届委员。

传奇人生/汪德昭

寻求科学救国之路

汪德昭收到撒切尔夫人接见汪德昭收到撒切尔夫人接见汪德昭1905年12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灌云县板浦镇。这一年。是世界科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年份。是年,26岁的爱因斯坦建立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包括10年以后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物理学中新的时空观,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这一年,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划时代变革的开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开始了推翻封建满清王朝的斗争。

幼年的汪德昭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深受现代科学思想的熏陶,又亲身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刚刚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的汪德昭,耳闻目睹中国的积弱与贫困,以及广大学生和群众的爱国热情,同时深受中国无产阶段革命的先行者、时任师大附中学生会主席的赵世炎的影响,萌生了献身科学事业、使国家富强起来的强烈愿望。

1923年,汪德昭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预科,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开始了在北师大长达10年的学习和教学经历。由于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很快成为学校的高材生。毕业前一年(1928年),就被校长张贻惠破格聘为物理系助教。随后,汪德昭一直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还兼任几所私立大学的物理学讲师。汪德昭治学严谨,讲课生动,又擅长动手做实验,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1931年10月初,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访问中国,先后在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上海等地的多所大学讲学,并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一天,汪德昭亲身在中法大学聆听了朗之万教授的演讲。朗之万教授的一句话“科学家不能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他们负有社会的责任,要对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尽自己的义务”,深深地打动了年轻的汪德昭,使一直怀着科学救国理想的汪德昭下定决心到法国。

留学投师朗之万

1933年10月,汪德昭抛下挚爱的父母家人和结婚不到半年的娇妻李惠年,告别了自己生活了20多年,当时正笼罩在日寇侵略阴影之下的古城北平,登上开往法国的巨型外国客轮,开始了他人生旅程中的一个新阶段。

蜚声法国科技界

汪德昭到法国后,几经周折,于1934年10月进入朗之万的实验室,按照朗之万的安排,从事有关大气中离子的研究。这是朗之万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从此,汪德昭就成了朗之万的研究生。

经过几个月的思考和研究,以及对各种数据的分析对比,汪德昭决定在实验室里用人工方法创造一个可以控制的环境,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系统地研究大、小离子的平衡态。他从一盘燃烧的蚊香中得到灵感,自己动手制造试验设备,经过多次试验,试验终获成功。

试验的成功,给了汪德昭极大的鼓舞。从此,他一发不可收,在1935年~1939年间,围绕大、小离子平衡态的问题,做了大量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很快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朗之万把汪德昭的论文带到院士会上宣读,受到了法国科学界的注意和欢迎,很快在法国科学院院报上刊登。

大、小离子平衡态的研究是在“空气中带电粒子的研究”刚刚起步不久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这项研究中汪德昭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把几种方法应用于大、小离子的测量中,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他与导师朗之万推导出大离子的合成系数的理论,并且应用到低空大气层中,解决了多年的争论。1940年,汪德昭以这项工作作为博士论文的内容通过了答辩,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并被评为“最荣誉级,评委致以祝贺”。

1945年,汪德昭这项研究成果荣获法国科学院的“虞格”奖金(PrixHughes)。1955年4月,在爱尔兰的首府都柏林召开的“国际凝聚核学术讨论会”上,平衡态的理论被认为是“目前普遍接受的朗之万—汪德昭—布里加理论”。现在这项理论已成为大气电学的经典理论。

与纳粹德国斗争

正当汪德昭科研工作进展顺利的时候,国际局势风云突变,1939年希特勒突然进攻波兰,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很快被拖入战争的旋涡。由于朗之万是反潜艇声纳的发明人,而当时纳粹德国的潜艇横行,1939年,朗之万实验室受命成为法国C.N.R.S.国防第四研究组。按照惯例,战时一切外国人都必须离开国防研究机构。但是,朗之万备加信赖汪德昭的才能和品行,破例把他留下,使他成了战时法国国防科研机构中唯一的外国人。

朗之万把海军部下达给他的课题——“尽快解决主动声纳加大功率的问题”,交给了汪德昭,这使汪德昭有幸接触到了水声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也因此,使汪德昭与我国水声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为日后开创我国的水声事业,培养和造就自己的水声科学研究队伍打下了基础。

声纳是英语缩拼字“Sonar”的音译,原意是“声音导航和测距”,俗称水下雷达。它是利用水下声能来探测水中目标、状态的仪器或技术。声纳是朗之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明的。但是,“朗之万式”的圆盘状声纳换能器,探测潜艇虽然很灵敏,但因为设计的缘故,功率不能太大,否则会直接影响声纳设备的性能和寿命。郎先生让汪德昭想办法加大它的功率。汪德昭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试验,最后巧妙地采用了一种工艺,使单位面积的功率大大增加,极大地提高了声纳的性能和可靠性。后来汪德昭还受命研究了另一个国防项目——飞机场声波驱雾技术。由于法、英两国很快战败,汪德昭这些研究成果,没有来得及付诸实践。

法国沦陷后,汪德昭一直留在法国,依旧在朗之万实验室做研究工作。更确切地说,他们是在一种特殊的方式,同仇敌忾,在敌占区与纳粹德国开展新的战斗。

1940年10月,汪德昭的恩师、担任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主席的朗之万被纳粹德国逮捕入狱,法国傀儡政府,也宣布撤消郎之万所有行政和学术职务,包括“院士”在内。为了抗议法西斯,汪德昭仍然把要发表的文章寄给郎之万,请他继续推荐发表。朗之万入狱后,汪德昭时时刻刻惦记着自己的恩师。逢年过节,他总不忘给朗之万写信,并想办法带去小礼物。

为新中国做贡献

汪德昭夫人李惠年的七姨父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卫立煌。卫立煌行伍出身,骁勇善战,曾追随蒋介石多年,是其手下的得力干将。抗日战争中,卫立煌因作战有功,很受美国人的青睐,从而遭到蒋介石的嫉恨,于1947年以派遣“出洋考察”为名削除兵权。

汪德昭在法国以复杂的心情接待了这位不速之客。通过几次深入的交谈,卫立煌流露了追求进步、迷途知返的意向。并且希望汪德昭把他的想法转告给中国共产党,并取得联系。于是,汪德昭通过与苏联驻法大使馆的多次接触,取得信任后,把卫立煌亲笔写的代电,译成外文,转递到苏联驻法大使馆,苏联使馆又设法将电文转给了当时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很快回电,对卫立煌的决定表示欢迎,表示卫立煌如果是真心实意的话,应当自己选择并且利用当时的情况,做有利于革命的事情。

1948年初,卫立煌出任东北“剿总”司令长官。立即用密码致电巴黎,邀请汪德昭急速回国,到东北沈阳来帮助他工作。接到卫立煌的电报后,汪德昭经过激励的思想斗争,毅然决然决定回国协助卫立煌。1948年4月,汪德昭以“回国为老母祝贺80岁大寿”为名,抱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决心,辞去了法国国家科学院研究中心和原子能委员会的各种职务,退租居住了10多年的舒适住宅,变卖了所有值钱的家什物件,离开巴黎回到国内。然后,只身一个到沈阳担任了东北“剿总”司令部的少将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在东北剿总司令部,汪德昭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协助卫立煌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由于了解到握有东北国民党军最精锐兵力的廖耀湘对蒋介石非常忠心,再加上当时解放军在东北战场已呈摧拉枯朽之势,客观上使卫立煌缺少在东北战场公开起义的条件。卫立煌在同汪德昭多次密商和会意之后,顶着蒋介石的命令,在锦州战役最激烈的时刻,迟迟不肯弛援锦州,造成了国民党的战败;卫立煌还采取措施阻挠实施破坏沈阳的计划,保护了沈阳的许多重要工业设施和文物建筑,以此来实践自己的“代电”中的诺言。到1948年10月,国民党在东北战场的形势胜负已判。1949年4月汪德昭辗转香港,于1950年重返法国巴黎,仍旧在法国国家科学中心供职。

汪德昭的这样一段经历,在当时鲜为人知。就连严济慈、钱三强等这样一些极熟悉他的老朋友当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去东北。对此,汪德昭平静地说:“我那时虽然还没有共产党人那么高的觉悟,但也懂得应当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我想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正直的科学家,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处在我那样的地位,都会这么做,不去考虑个人安危的!”

开创中国水声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特别是在一些重点的科学技术研究方面,需要迎头赶上。在1956年初的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发出号召,欢迎留学外国的科技工作者回来参加建设。早就想亲自投身祖国建设行列的汪德昭,再也按捺不住他那颗科学强国之心,欣然命笔疾书,请命回国。不久,他收到回信,中央同意他回国。周恩来总理还转告他:“凡是对人民做出贡献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1956年12月中旬,汪德昭一家人抛弃了在法国优厚的科研和生活待遇,取道瑞士、奥地利、德国、波兰、苏联等国,回到日夜思念的北京,并受到了周恩来的接见。正在广招海外学子的中国科学院接纳了汪德昭,按照他归国前所从事的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的研究水平,任命他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一级研究员、第九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器材局局长。在1957年5月中国科学院第二次学部大会上,汪德昭同吴文俊、张文裕、张宗燧、钱学森、郭永怀等几位同样从国外归来、科研成绩突出的科学家一起,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8年,中央制定“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决定,立即采取若干紧急措施,在一些重要领域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当时中央负责领导科学技术的聂荣臻元帅亲自点将,授命汪德昭组建中国自己的水声研究队伍,发展中国水声事业。

水声科研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尖端技术。前苏联把它看得与原子弹的“真空阀门”一样,视为最尖端、最重要的保密工作。汪德昭回国后,虽说有服从祖国需要,去从事任何工作的心理准备,但要他从自己熟悉的大气电学、原子能应用领域跳出来,以年过半百之躯,去专搞水声研究,而且还是组织和开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还是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而且,当时,我国水声研究,完全属于白手起家,既无成果,更无人才。一切都从零开始。在巨大的挑战面前,汪德昭没有丝毫地退缩,而是毅然地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从此,我国国防水声科学研究在他的精心组织和具体领导下开始了艰难的航行。

培养水声科研队伍

水声学是近代新兴的综合性尖端科学,是当代诸强争夺占地球70%的海洋和保卫本国海防的重要手段。临危受命的汪德昭,认识到水声研究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支水声学研究队伍。于是马上撰写报告,向中央建议立即从全国几所重点大学物理系高年级遴选品学兼优的学生提前毕业,参加水声研究。周总理同意抽调100名差半年至一年就要毕业的大学生,提前分配到中科院参加水声研究,边干边学。人们把这一措施形象地称为“拔青苗”。

这100名“青苗”开始参加研究工作的时候,多数人并不知道水声是什么?在连教科书也没有的情况下,汪德昭组织人员翻译俄文、英文资料、编写启蒙教材;重译柏格曼的《水声学物理基础》和秋林的《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基本现象》等两本教科书,使一大批水声工作者掌握了基础理论。在培训班上,汪德昭先讲了第一课。讲水声、讲水声物理,讲水声技术,深入浅出,非常清楚、非常形象、非常生动。同时,汪德昭甘当“工作母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从事科研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并归纳为“标新立异,一丝不苟、奋力拼搏,自己动手”十六个字。汪德昭还经常以“老鹰捕兔”的故事,引导学生在选题上动脑筋,下功夫。汪德昭说,老鹰在觅食的时候,总是先飞得高高的,在高空盘旋,用它那敏锐的目光搜寻猎物。等到发现了目标,就会如闪电般地猛扑下去,紧紧抓住不放。一个好的科学工作者就应当像老鹰捕兔那样,在开始工作之前,先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寻找并思考自己工作的“切入点”。等到酝酿成熟,就要下大力气,紧紧围绕课题锲而不舍地做下去,这样就有可能做出好成绩。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造就了我国水声事业的灿烂群星,由他培养和带领的我国声学科技人才达到了近千名。

实践证明,周总理同意抽调100名差半年至一年就要毕业的大学生,提前分配参加水声研究工作,边干边学,是一项非常英明的决策。时间隔得越久,越能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当年的100名“青苗”,如今大部分已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汪德昭的学生张仁和、侯朝焕、李启虎已经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更有相当数量的人已颇负国际学术声望,有的甚至被外国人称为“世界级专家”。

建立水声研究机构

中国从1958年开始搞水声研究以来,在汪德昭的领导下经过几年的筹备、充实、提高,一个综合性的声学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除了水声部分外,还包括空气声和超声等领域的研究,仍以水声为重点。汪德昭运筹帷幄,先后在南海、东海和北海各建立了一个水声科学研究站。声学研究更是朝气蓬勃地开展起来。水声学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如中国第一个大型水池,声学专用实验室,均已经完备,新生的科研力量已经形成队伍,群星灿烂,成果和论文不断出现。1964年7月1日,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59岁的汪德昭被任命为声学所第一任所长。

汪德昭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中国水声发展战略并获得批准,即:“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高到低,有合有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即先研究近海、浅海,后研究远海、深海。“由高到低,有合有分”:“由高到低”是指在声频率方面,先搞高频,再搞低频;“有合有分”则是指在进行海上考察或试验某种装备时,可以和中国各水声单位联合攻关,也可以独自进行。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汪德昭提出的这一战略思想是非常正确的。

汪德昭为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定的目标是,创建一个能在世界声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声学研究单位。用他自己的说法,是要在世界声学研究这个大合唱中,中国至少要在几个方面处于“领唱”、“指挥”的地位。他坚持这个信念,颇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势。以致他的几位学生都说:“汪先生的事业心强,在科学院的研究所所长们当中是少见的”。

在汪德昭及几任所长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走过了40余年的风风雨雨,40余年来,经过广大声学工作者的奋力拼搏,声学所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唯一、世界少有的国家级声学综合研究机构,形成了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技术、超声学与声学微系统技术、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技术、语言声学与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声学制导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数字音视频与宽带网络技术等六大优势学科,其研究水平和实力在国内声学界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建声学所

十年动乱,给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带来了三次体制上的变化:先是1967年划归国防科委领导;继而是1969年属海军七院;最后是1970年,声学所被拆散——水声部分划归国家海洋局,空气声学和超声学部分并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文革”结束,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这年的8月10日,汪德昭夜不能寐,彻夜疾书,给时任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同志写了一封长信,请求邓小平帮助恢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汪德昭在信中,阐述了水声学这门学科的性质、任务、作用,中国水声的发展历史,文革中,声学所遭解体、声学研究日益削弱、发展速度减缓、水声学的发展遭受挫折的现状,以及国际上的声学研究突飞猛进的情况,最后“以一个党内科技工作者”的身份,郑重提出建议:“立即恢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把分散的力量再集合起来,形成拳头,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有一定设备、相当基础,九百多人的声学研究队伍(包括北海、东海、南海三个水声工作站)为研究声学基础理论起骨干作用,并为国民经济现代化服务”。在信中,汪德昭还婉言辞谢了当时有关部门准备让他当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的任命,表达了一个大科学家“不愿当大官,只想搞研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邓小平同志收到信后,当即审阅,挥笔批示:“我看颇有道理,请方毅同志研究处理。”按照小平的批示,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等都做了许多工作,重新将声学所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完成了移交手续。1979年1月,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召开复所大会,汪德昭仍被任命为所长。

浮舟苍海天为伍

声学所重回科学院,再度出任所长的汪德昭立即投入科研第一线,他把目光直指海南岛南端的深海,准备进行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深海水声实验。

当时,汪德昭已经73岁高龄,但是出于对水声研究的热爱和实验的重要性,汪德昭不顾家人的劝阻,执意要亲自披挂上阵,远航出征。1978年11月6日下午三点钟,汪德昭踏上了出海的实验船,朝着预定的海域——西沙群岛东北海域——驶去。

11月的南海,浪高涌大,汪德昭等科研人员乘坐的实验船又比较小,海风把实验船刮得像摇篮一样,船体摇摆达30多度,许多人都晕船、呕吐。

在以往的岁月里,汪德昭历来以不晕船在同事中享有盛名;有些人甚至认为他有在海上作实验的天生素质。其实哪里有这么回事?!在许多时候,只是意志力的作用,使他坚持挺住而已。可是这一次却与以往不同了。或许是毕竟年逾古稀、岁月不饶人了;或许是因为风浪太大,加之又有好多年没有出海的关系,……。总之,这一次汪德昭也呕吐了,而且吐得很厉害。然而他还是坚持着,不肯躺下休息。当大家发现他开始吐黄水时,为了他的健康和安全,同志们不得不连劝带强迫性地把他扶进了船长室休息。刚刚躺下,一个大浪重重地横拍在船身上,船身剧烈抖动起来,竟把体重近百公斤的汪德昭从床上抛向了空中,向桌子上冲去。幸亏随行的陈秘书反应机敏,纵身一跃,挡在了他和桌子之间,双手抱住了他的身驱,才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四天三夜,汪德昭带领参加试验的科研人员,克服了风大浪高带来的种种困难,终于胜利地按预定计划完成了任务。可是,正当他们准备返航之际,又出现了更意想不到的事故——一直欢叫的舰船发动机突然停止了喧闹,原来是船舵失灵,无法转向了,舰船在海上随风漂流起来,而且从方位上看,正在不偏不倚的向着与回程相反的西沙群岛漂去。……一束紧急呼救的无线电波射向天空,得到消息的南海舰队司令部紧急派出救生舰艇,经过十几小时的搜寻,终于使实验舰船有惊无险安全返回港口。

国际水声学指挥者

复所后的声学所,在汪德昭的领导下,各个学科重新进入了原有的发展轨道。全所人员意气风发,忘我拼搏,成果累累。1979年一年内,就完成了近50项科研课题,其中获得意义重大的成果有14项。1979年的12月,声学研究所受到了国务院的通令嘉奖。

30多年来,汪德昭指导他的学生们在水声物理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完成了许多高水平工作。在简正波研究方面,声学所发表了“浅海简正波的群速度与衰减系数”的普遍公式,被认为是在国际上第一次在简正波群速与衰减公式中考虑了波束位移与时延。声学所在美国《声学学报》上发表的有关浅海声场的“简正波过滤”的论文被美国的博士班选为教材;美国的浅海声场专家克莱教授为此曾向其上级打报告要经费,表示也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他在报告中谈到:“目前世界上搞这个问题的有两个中心,一个在法国马赛,一个在中国北京”,足见他对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评价之高。此外,在声场时空实验方面,浅海声场研究,深海声场研究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特别是,声学所的浅海声场研究,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不少著名的国际水声学家曾经表示,中国的水声研究可能仅次于美国。而美国Gould公司国防电子部的总裁则公开表示:在浅海声场方面,最有发言权的是中国。1986年著名信号处理专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刘必治教授在访问声学所后,向汪德昭院士说,我看是国外到你们这里进修才行。1982年,联合国海洋委员会在法国召开专家咨询会议。到会15个国家22名代表,汪德昭是唯一的中国代表。议题是“到2000年海洋发展的目标”。会上,一位美国的海洋学家提出有一个海洋技术问题很重要,但是还没有得到解决。汪德昭听了,微笑一下,礼貌地站起来,说:“我完全同意这位美国报告人的发言。但是,我可以告诉各位,他所提到的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地点,就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声学所的研究成果和汪德昭的豪情与自信震惊四座。

主要著作/汪德昭

1.空气中悬浮质点的计数(法国科学院学报C.R.T.2031936)

2.空气中悬浮质点的大小C.R.1937.T.204

3.气体中离子的平衡态C.R.T.205.1937

4.大离子迁移率的谱C.R.T.206.1938

5.气体中大离子及由x-射线产生的小离子的平衡态C.R.T.205.1938

6.大离子迁移率的分布法则(法国物理学报T.9.1938)

7.气体中悬浮质点的大小与大离子组成的关系C.R.T.208.1938

8.空气中的悬浮质点对小离子的吸收系数C.R.T.209.1939

9.大气中离子的平衡C.R.T.211.1940

10.气体中由x-射线或放射性物质引起的悬浮质点电离现象的研究(法国物理年报AnnalesdephusiqueT.16.P.102.1941)

11.超声波对于石英晶体由x-射线衍射法国物理论文集cahierdephysiqueT.8.P.55.1943

12.石英在超升频振动时的x-射线衍射C.R.T.217.p.1943

13.Tadioaactinum内变能谱的绝对强度C.R.T.218.p.190.1944

14.Tadioaactinum的弱小线C.R.T.218.p.s91.1944

15.超声波在CS2中的色散C.R.T.222.p.1165.1946

16.超声波在CS2中的吸收C.R.T.222.p.1215.1946

17.负光数现象C.R.T.230.1950

18.郎之万气体离子分析器的研究C.R.T.232.1951

19.光数现象实验探讨C.R.T.234.1952

20.高灵敏度单旋静电计法国物理学报。T.14.P.62.1953

21.TL204及Sr90的B射线对普遍胶片的影响C.R.T.237.1953

22.用放射性试剂测量超声抱速度法国地理学报T.15.1954

23.空气中离子迁移率法国物理学报T.15.1954

24.RaD转换电子能的绝对强度C.R.T.217.1943

25.Co60.Tl204.Sr90.Ru106的B-射线对薄页的吸收(法国物理学报。T.17.1956)

26.用砝兰瓷胶合压点石英及钢板(法专利460911)

27.几种重要声纳的最佳频率(中苏联合考察总结报告第六章。绝密.1960)

28.我国南海海区几种特殊水声情况(中苏联合考察总结报告第四章。绝密.1960)

29.苏联水声物理研究工作及苏呼米水声工作站概况(1958内部)

30.主持,参加并审订七种中苏联合考察学术报告(机密级)

(1)南海浅海海区声传播的研究(执笔人:蒋继萍等)

(2)声波在表面声道中传播的研究(执笔人:尚尔昌.张仁和等)

(3)南海海区海水吸收的实验研究(执笔人:裘辛方等)

(4)南海海区浅海混响的研究(执笔人:吴承义)

(5)南海榆林海区海水散射的实验研究(执笔人:丁东等)

(6)连续声海面散射的统计混响(执笔人:侯朝焕)

31.“水声学”(与尚尔昌合作1980)

32.我国浅海内波实验(第十届国际声学会议,尚尔昌.高天赋)

33.水声学基础研究概括和动向(1964.3.第一届国防水声学学术会议)

34.近代水声学发展趋势(1964.4.第一届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

35.声学和四个近代化(1979.第二届全国声学学书会议,电台广播稿)

36.细铂丝焊接技术(法国“实验室技术”第二册,1955)(科普论文从略)

个人影响/汪德昭

开拓中国国防水声学事业,制定了中国水声学的研究发展战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水声学研究人才;领导实施了水下预警体系,完成了多种国防和民用水声先进设备的研制,为中国海军建设和声纳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