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梅州院士广场

广场简介/梅州院士广场

  院士广场位于梅州城区东山教育基地。东山教育基地的前身是梅州城区的老工业区,它曾经在梅州历史进程中作出其自身的贡献,但老的工业生产方式污染严重,由于落后的生产方式老工业区的工厂逐渐被淘汰,梅州市政府对它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如今在这里建成了亮胜客家艺术中心,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梅州剑英图书馆,梅州市艺术学校,东山中学剑英校区等,院士广场就建在这群教育、文化艺术基地的中间成为梅州文化教育的地标,是梅州市民又一个游玩休闲的好去处。在院士广场外教育基地一带的梅江提岸还建成了亲水公园,亭廊、梅花、翠竹、垂柳、绿草地清水公园依着梅江成为美丽的风景地,又通过浮桥把梅州两岸紧紧相连。

  广场占地面积约42000平方米,其中园林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停车场约5000平方米,广场休闲面积90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约1200万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黄色巨大石头上的“院士广场”,由梅州地改市后的首任市长,原广东省省长,现任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黄华华题。四个大字刚劲有力,显得特别醒目、别具风格;大理石铺成的台阶逐级通向广场中央,显得豪华气派;通道两边红色大理石建成的专栏,分别刻印了古德生、李国豪、王佛松等23位梅州籍院士的主要简历和丰功伟绩;广场中央矗立着三根粗壮的石楣杆直指云霄,非常引人注目,石楣杆均为花岗岩石质,工艺精美,构思巧妙,分别雕刻有莲花、蛟龙、鲤鱼等图案,其中:莲花象征客家人纯洁向上,蛟龙象征客家人自强不息,鲤鱼象征客家人才辈出的意义。宽阔的广场正中是一幅客家先贤石雕群象,有黄遵宪、丘逢甲等老一辈的光辉形象;广场的两边还有建筑风格特别的亭台楼阁,可供游客躲避风雨或休息、交友、谈天说地。

夜幕降临时,这里华灯齐放,四周的高杆灯和喷池的彩灯相互映照,整个广场更加显得光彩照人,照得广场流光溢彩、游人红光满面。

  院士广场为文化之乡、世界客都增添了一个新景观,充分展现出梅州客家人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在这优美的环景中浏览,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在这里我们尽情地享受优美的自然环境、陶冶心境,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一次生动具体的传统客家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让我们进一步认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也更加深对可爱家乡的了解。院士广场为文化之乡、世界客都增添了一个新景观,在这优美的环景中浏览,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在这里我们尽情地享受优美的自然环境、陶冶心境,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一次生动具体的传统教育,让我们进一步认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也更加深对可爱家乡的了解,激起勤奋学习的意志,树立起从小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石楣杆/梅州院士广场

  在封建社会客家地区有人考取了秀才、举人、进士,不管出在哪家,都被视为全村、本宗族人的荣耀。中了科举的人均可在祠堂或祖屋竖立楣杆,以显示功名,光宗耀祖、流芳千古。因此,在平远县乡村留下了许多楣杆。

  石楣杆用花岗石凿成方形,圆锥状石柱,高约15米,从平地拔起,直冲云天,如一柱擎天。楣杆工艺极为讲究、精致,分若干节竖起,一般为三至四节,每节接合处有一四方石栌斗,柱上雕刻各种图案,有“龙凤呈祥”、“刘海戏蟾”、“双龙盘柱”、“鱼跃龙门”等,形态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楣杆镶嵌在两块长方体石柱中间,两块长方体石柱分别刻有“×××(人)立”、“×××(时间)立”字样。如平远县东石镇锡水村石楣杆(如图),竖于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为圆形花岗岩楣杆,高17米,共分为四段,第一段通身浮雕,黄龙由上而下缠绕楣杆。夹石左柱刻有“大清咸丰八年戊午岁孟冬吉旦”字样,右柱刻有“由国学钦加创贡生李应春立”字样。

  有些地方把石楣杆称为“石笔”,在封建社会读书人要经过科举考试才能步入官场,把笔作为科举应试的象征,读书人又以笔为晋升的阶梯,因而被受到尊崇。

  平远县现存完整的石楣杆只剩下中行镇中行村凹背石楣杆、中行镇中行村合华石楣杆、东石镇洋背村儒者树下石楣杆、东石镇汶水村石楣杆、中行镇中行村丰田里石楣杆、仁居镇南龙村中坪石楣杆、东石镇锡水村石楣杆、八尺镇 竹(两处)石楣杆等九处,其余则残存楣杆基部长方体石柱(楣杆夹)。 通过对平远县石楣杆的调查、研究发现,平远在清嘉庆二十五年后中了科举的进士、举人、贡生、秀才等还有许多。如新发现的进士有3人,为东石人吴相、林桂云,八尺人肖观拔,他们都有残存在各自祖屋前的楣杆为证。如东石镇锡水村吴屋石楣杆,共两条,左边为吴相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中进士时所立,右边为“由国学生钦加创贡生吴联兴于清咸丰十年立”,原楣杆已毁,现仅存楣杆夹石。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