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李翀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
李翀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7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学系
1981年在北京大学获的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经济学家陶大镛先生
1991-1992年赴美国密执安洲大学进修
1981-1995中山大学任教
1992年开始担任中山大学副校长
1995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0年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2010年不再担任经济学院院长
人物采访/李翀
论及工作,李翀教授也分别在他的两所母校工作过。1981-1985以及1988-2000年间在中山大学任教;2000年1月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2000年7月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翀教授在北师大经管学院任院长之前是中山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这位曾经放弃多次从政机会来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带着恩师陶大镛先生的深切期望,重振北师经院雄风。
说到为什么要当年选择回中山大学任教,又从中山大学来到北师大,李翀教授开始了对往事的回忆。“其实当时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北大就希望我留校任教,”他实事求是地说,“我是广州人,还是希望回到广州。”后来师从陶大镛教授,在北师大读博士,读完之后仍回中山大学工作。李翀教授说,当时北大邀请他回北大任教,但北大提供的物质条件太差,只分配给我学生宿舍,而那时我已经成家了,同时中山大学也邀请我回去,提供了相当好的条件。另外师大也要求他留校,但当时的师大还是一所师范味很重的学校,经济学的地位不高,属于边缘学科,不受学校的重视,所以再次回到中山大学。但每年回师大看望恩师,陶大镛教授都坚持劝说他来振兴师大的经济学院。这样,导师坚持了12年,师大也慢慢地由一所师范转变成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他终于被打动了,来到了北师大的经济学院。
师大的经济学院的确底子很薄,虽然说以前有陶大镛这样一批德高望重的教授,但和其他大学比起来,这所有政治教育系发展来的经济学院明显缺乏必要的资历和积淀。但是,经过李翀教授和经济学院师生七年的共同努力,经济学院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经管学院已经超越文学院成为北师大本科生第一大院;本科专业已经由三个增加到六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已经从八个增加到十二个;博士生授权点由2个增加到5个;还有许多零的突破:第一个博士流动站的建立;第一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第一个省级重点学科…….. 其中理论经济学已经在全国排名第十一。李翀教授自豪地说,外界评价北师大的经济学院是国内发展最快的经济学院之一。虽然还无法和北大等一流的院校相媲美,但师大的经济学院的发展速度已经在给我们描述一个美好的未来。而这,也算是自己对母校的一点贡献吧。
当然,除了建设经济学院,李翀教授平时也总不忘自己的科研工作:“北京是经济学的研究中心,有这么多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聚集,信息交流和学术交流很方便,加上自己平时的钻研,个人的学术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平平淡淡的几句话,轻描淡写,但我们却知道,渊博精深的学术水平之后是不为人所知的勤奋和坚持。作为新时期早期高校毕业生,他有千千万万个赚钱、升官的机会,然而他选择了科研和教书,选择了外人眼里的单调和枯燥。他说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很坚定,我问为什么时,他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每个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人要观察自己、分析自己,这是人一生成功很重要的条件。他对科学研究和教学感兴趣,所以他选择了这条路,并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做到最好。
研究项目/李翀
1.培育和发展我国外汇市场,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992年
2.人民币自由兑换及汇率政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96年
3.转型时期的珠江三角洲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大项目,1997年
4.粤港澳关系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大项目,1997年,
5.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01年
6.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的构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2001年
7.金融虚拟化及其运行机制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2001年
8.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构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05年
9.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构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0年
10.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0年
教学奖励/李翀
1.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类)三等奖,1989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
2.广东省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1995年,省高教厅局 省人事厅
3.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中青年奖,1995年,教育部
4.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广东省高教厅
5.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特等奖,2002年,宝钢教育基金会
6.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2年
7.《宏观经济学》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9年
8.《微观经济学》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9年
9.《金融市场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2013年
10.《金融市场学》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4年
11.北京师范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第一届),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
12.北京师范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第二届),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
13.北京师范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第三届),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
14.北京师范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第八届),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
科研奖励/李翀
1.第一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着作类) 二等奖,1995年,教育部
2.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1989-1993)二等奖,1994年 广东省
3.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1994-1998)二等奖,1999年 广东省
4.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年,北京市
5.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着作类) 三等奖,2012年,教育部
6.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3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荣誉称号/李翀
1.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
2.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1993年,广东省青年联合会、广东省团委
3.广东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1994年,广东省委宣传部
4.全国优秀教师,1995年,教育部、国家人事部
5.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996年,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人事厅
6.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奖,1997年,广东省青年联合会、广东省团委
7.国家级优秀中青年专家,1997年,国家人事部
8.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997年,教育部
个人作品/李翀
着作(2000年以来)
1、《国家金融风险论》(专着,20万字),商务印书馆,2000年
2、《国家金融市场》(教材,33万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国际金融市场》(教材,22万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
4、《金融资产投资》(教材,30万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
5、《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教材,46万字),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
6、《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第四版)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
(参考书,30万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
7、《短期资本流动的成因、效应与风险》,(专着,30万字),
人民出版社,2004年
8、《国际金融市场》,(教材,30万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9、《现代西方金融理论》,(专着,33万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
10、《国家金融市场》第2版,(教材,40万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构建》,(专着,30万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12、《国际金融市场》第2版,(教材,27万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第五版)》(教材,48万字),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
(参考书,30万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微观经济学》,(教材,28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6、《宏观经济学》,(教材,25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7、《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的构建》,(专着,80万字),
商务印书馆,2009年
18、《金融战争:虚拟经济时代的财富掠夺方式》,(科普,20万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
19、《金融市场学》(教材 60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0、《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构建》(专着20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论文(2000年以来)
1、“入世”对广东经济的影响,《广东财政》,2000年第1期
2、冷静思考教育产业的问题,《学术研究》,2000年第1期
3、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手段选择,《河北学刊》,2000年第1期
4、论加强对套期保值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南方金融》,2000年第1期
5、论国家金融风险和国家金融安全,《中国经济问题》,2000年第1期
6、论国家金融风险的 内涵、起因和度量,《学术研究》,2000年第2期
7、对东亚发展模式的再思考,《岭南学刊》,2000年第2期
8、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马歇尔均衡价格论的比较和思考,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3 期
9、论国家金融风险的形成,《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0、跨国银行的电子金融创新与国际资本流动,
《中国外汇管理》,2000年第8期
11、论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经济评论》,2000年第4期
12、国际资本投机性冲击模型及其政策建议,《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10期
13、论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制度改革,《华南金融研究》,2000年第12期
14、2001年美国经济的分析和展望,《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期
15、道德风险与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河北学刊》,2001年第1期
16、金融全球化过程中的利益分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2期
17、证券交易所无形化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2001年第3期
18、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第2期
19、论防范国际资本投机性冲击的政策选择,《学术研究》,2001年第3期
20、论提高我国资金融通效率的有效方法:资产证券化,
《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21、论欧洲证券交易所合并的原因及影响,《湘潭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2、论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与西部大开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3、论金融全球化过程中的金融市场格局的变化,《南方金融》,2001年第2期
24、我国的分业经营如何面对混业经营的国际趋势,
《福建论坛》,2001年第3期
2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金融资产的虚拟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26、论欧元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27、西方学者对短期资本流动研究的新进展,《福建论坛》,2001年第9期
28、论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效应和危害,《求索》,2001年第5期
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
29、论近期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创新,《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30、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求是杂志内部文稿》,2002年第1期
31、论欧元在新世纪的命运和地位,《南方金融》,2002年第1期
32、我国的财政政策不应长期化,《福建论坛》,2002年第2期
33、论证券市场板块化的发展趋势,《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34、论港元联系汇率制的改革,《中国经济问题》,2002年第3期
35、论货币局、美元化和货币替代的制度选择,《世界经济》,2002年第6期
36、论从实物经济、货币经济到金融经济的转型的异化现象,
《学术研究》,2002年第2期
37、论证券交易所的发展趋势,《福建论坛》,2002年第6期
38、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经济学,《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7期
39、论人民币的区域化,《河北学刊》,2002年第5期
40、论金融的虚拟化及其运行机制,《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1期
41、限控短期交易:国际资本流动风险探析,《国际贸易》2002年第12期
42、论短期资本流动的利益与风险,《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43、短期资本流动的风险和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长白学刊》,2003年第1期
44、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福建论坛》,2003年第2期
45、虚拟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人民日报》2003年4月1日
46、论短期资本逆转的原因与防范政策的选择,《学术研究》2003年第5期
47、论境外人民币汇率的决定,《中国经济问题》,2003年第3期
48、“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9、虚拟货币的发展和货币理论与政策的重构,《世界经济》,2003年第9期
50、论国家金融风险,《国际政治研究》,2003第6期
51、OFII:我国现阶段开放金融市场的合适模式,
《华南金融研究》,2003年第5期
52、金融资本的发展与经济的虚拟化,《东南学术》,2003年第6期
53、论虚拟经济的发展及其运行机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54、关于短期资本投机性冲击的预警系统,《河北学刊》,2004年第1期
55、论跨国公司资金融通的内部化,《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3期
56、论近年最重要的金融创新CDOs,《南方金融》,2004年第2期
57、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可能与影响,《学术研究》,2004年第4期
58、投资组合理论在跨国证券投资领域的拓展,
《华南金融研究》,2004年第2期
59、关于境外人民币利率的预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4年第12期全文转载
60、国际金融发展的动向与趋势,《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
61、从市场汇率与购买离平价的差异看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
《国际贸易》,2004年第8期
62、金融创新、金融风险和金融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63、利率上调能够抑制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第11期
64、生物技术与国际贸易的“超绝对利益”,《国际贸易》2004年第11期
65、论人民币区域化与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
《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第6期
66、论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取向,《开放下的宏观经济与企业理论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8月
67、论社会分工、企业分工和企业网络分工,《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68、从价值的角度构建马克思的汇率理论,《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
69、短期资本流动的成因:投资优势的视角,《学术研究》,2005年第2期
69、论国际贸易的超绝对利益,《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3期,
《新华文摘》,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70、超绝对利益理论的构件以及与相关理论的比较,
《福建论坛》,2005年第5期
人大复印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
71、从中美经常项目差额看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格局,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人大复印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
72、国际金融资产组合的选择,《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73、两种国际经济比较方法缺陷性差异的分析,《中国经济问题》,2005年
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
74、对经济周期形成原因的重新认识,《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75、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分析,《经济全球化与自由主义思潮》,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76、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专刊
77、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1期
78、比较优势与超比较优势: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
79、论国际垄断的形成及其特点,《福建论坛》,2006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
《新华文摘》,200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80、论国际垄断和国际垄断价格,《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81、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创建竞争优势的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82、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构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人大复印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
83、论国际贸易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和社会资本再生产,
《广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84、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研究的进展,《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1期
85、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的构建,《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86、发展中国家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福建论坛》2007年第6期
87、发展中国家局部竞争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学术研究》,2007年第4期
88、马克思主义国际生产价格理论的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7期
89、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9期
90、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福建论坛》,2008年第2期
91、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92、关于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的构建,《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
93、论国际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94、经济增长的奇迹:论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增刊
95、外国经济学者关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讨论,
《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1期
96、我国境内的“热钱”问题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2期
97、论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影响,《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98、各国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政策比较和我国的政策选择,
《学术研究》,2009年第4期
99、论我国石油供给发展战略,《福建论坛》,2009年第6期
100、论北京涉外总部经济与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北京金融评论》,2009年第3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01、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2、外汇汇率理论的比较和思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3、马克思主义垄断价格理论的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1期
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
104、我国外汇储备若干问题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新华文摘》,2010年第8期,全文转载
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10年第5期全文转载
105、论建立超主权货币的路径和前景,《学术研究》,2010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1日,文摘;
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10年第5期全文转载
106、超比较利益学说的构建,《学术月刊》,2010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
107、论我国建立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的风险,《福建论坛》,2010年第3期
108、金融危机后的美国经济,《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6期
109、中国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意味着什么? 《西部论丛》,2010年第5期
110、破解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的难题,《西部论丛》,2010年第11期
111、人民币汇率若干问题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12、论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其效应,《学术研究》,2011年第2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 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
113、超主权国际货币构建方案的比较和设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3期转载
114、加快推进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3期
《新华文摘》201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115、财政赤字观和美国债务分析,《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9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201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16、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福建论坛》,2011年第8期
117、财政赤字观和我国政府债务分析,《学术研究》,2012年第1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财政与税务,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
118、战略抉择: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学术月刊》,2012年第1期
119、以美国主权债务危机为契机构建超主权国际货币(1),
《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120、我国外汇储备的性质和损益,《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
121、美日德产融结合模式分析(1),《金融与经济》,2012年第6期
人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22、国际产融结合的比较分析及借鉴(1),《亚太经济》,2012年第3期
123、关于国际铸币税收益的探讨,《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8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24、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力度剖析,《当代财经》,2012年第10期
125、论年英镑、美元和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126、超主权国际货币运行的实证研究(1),《学术月刊》,2013年第1期
127、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学术研究》,2013年第1期
128、论黄金货币地位的演变有前景,《中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129、论中美两个贸易失衡的原因、效应和解决方法,《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年第4期
130、论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和方法,《福建论坛》,2013年第3期
131、论加快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战略,《中山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132、关于国际铸币税的再探讨,《南方经济》,2014年第1期
133、超主权国际货币构建方案研究,《学术研究》,2014年第2期
134、广场协议是导致日本“失落十年”的原因吗?《福建论坛》,2014年第3期
135、金砖国家还是真金吗?《学海》,2014年第3期
136、以市场能够换技术吗?《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