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李家明_李家明[物理学家]

人物简介/李家明[物理学家]

李家明,1968年台湾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毕业,获得工程科学学士学位;李家明中科院院士李家明1974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毕业获得博士学位;1974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任职(ResearchAssociate),从事原子动力学基础研究;1975-1976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物理天文系任职(ResearchAssociate),从事量子电动力学应用于原子和分子物理的基础研究;1977-1978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激光能量研究所任职(SeniorResearchAssociate),从事与激光聚变有关的原子物理基础研究以及激光聚变理论模拟计算研究;1979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从事离化态原子基础研究、与惯性约束聚变有关的原子物理基础研究以及原子、分子激发态与动力学的基础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原子分子测控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原子、分子、团簇物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曾获得国际理论物理中心Kastler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李家明研究发展了多通道量子数亏损理论;应用量子电动力学于高能原子过程,阐明了电子轫致辐射过程(高能光子能区)和辐射复合过程的内在关系;建立相对论性多通道量子数亏损理论,为分析高离化度、高Z原子的激发态能级结构建立了理论基础;建立了非相对论性多重散射的分子自洽场理论计算方法,并阐明分子里德伯态的电子结构;同时建立了原子超越自洽场的多通道理论计算方法,以阐明电子关联效应。

职业生涯/李家明[物理学家]

李家明中科院院士李家明在旅途中1969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u.Fano教授从事原子物理理论研究;1974年获得博士学位。1974年,在芝加哥大学物理系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动力学基础研究;1974年底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物理天文系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分子动力学基础研究以及量子电动力学应用于原子物理之基础研究。1976年底又前往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激光能量研究所任高级助理研究员,从事与激光聚变有关的原子物理基础研究以及激光聚变理论模拟计算研究。李家明1978年底回国,当时便将其教育科研经历呈报中国科学院,等待分派工作。1978年12月底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工作,任副研究员。李家明根据研究室情况并结合其本人专长而从事离化态原子基础研究,期望能推动磁约束等离子体有关的诊断理论分析研究。同时还继续进行激光内爆动力学之基础研究,并与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进行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科研协作。20世纪80年代初期物理所研究工作调整,李家明被分派到第三研究室;该室围绕著激光光谱进行研究工作。1983年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原子、分子激发态与动力学之基础研究。80年代中期科学院不断进行调整,后来中科院进行改革,李家明建立了原子分子理论研究组。从事原子、分子激发态与动力学之基础研究。这期间完成相对论多通道量子数亏损理论的建立;为定量分析複杂原子体系的激发态能级结构和其有关动力过程,建立重要理论基础。同时还继续进行激光内爆动力学之基础研究以及号魄性约束聚变有关的原子物理之基础研究,阐明激光内爆微球靶x射线背光四分幅成像的诊断实验。
李家明中科院院士李家明在学术会议上当时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是国内物理研究的薄弱环节,李家明在中国物理学会原子分子专业委员会里倡议国内原子分子物理界可面向国家聚变研究计划和空间研究计划来发展原子分子物理学科的研究工作。90年代在中国惯性约束聚变研究计划执行期间,中国原子分子物理界也积极参与相关的研究工作;使得中国原子分子物理研究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90年代中科院改革深入,物理所科研工作也进行调整,后以凝聚态物理研究为重点对象;李家明课题组进行了相应的延拓,开始从事原子、分子、团簇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继续进行与惯性约束聚变有关的原子物理之基础研究,为中国惯性约束聚变研究计划的“精密物理化”做出贡献。1997年李家明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和原子分子纳米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以原子分子层次的超灵敏探测、超灵敏识别、操纵与控制长期牵引目标,开展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科研教学工作。

主要贡献/李家明[物理学家]

李家明中科院院士李家明正在发言李家明长期从事原子、分子物理理论研究。主要贡献包括:建立并发展多通道量子数亏损理论,并用于定量分析複杂原子、分子体系的激发态、能级结构和其有关动力过程。直接计算多通道量子数亏损理论的物理参数,即散射矩阵的本征值和本征矢量,为定量分析复杂原子体系的激发态能级结构和其有关动力过程建立重要理论基础,并为中国惯性约束聚变研究计划的“精密物理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建立分子多重散射理论计算方法能够计算量子数亏损理论的分子物理参数。根据该理论,定量阐明分子内壳层近阈能级结构以及相应分子内壳层x射线吸收谱。

从事原子分子物理、计算物理、理论物理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围绕着研究发展量子多体理论和计算方法;可以对原子、分子、团簇体系的物理性质和有关动力过程进行定量的理论计算和描述。面向着纳米科学的需要:即原子分子层次超灵敏探测、识别、操纵与控制方面,进行理论计算研究。

(a)应用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纳米管的性质;探索新型的半导体纳米管;研究了各种表面上吸附原子运动的机制。

(b)根据时间关联函数理论并结合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分子团簇的红外吸收谱和振动谱,以及电离和离解复合。

(c)研究分子近阈结构;研究分子广义振子强度;发展超越自洽的分子理论计算方法。

(d)根据相对论多通道理论,研究了原子(离子)的高激发态能级结构和自电离态结构;研究原子的双激发能级结构,阐明电子关联作用。

(e)应用R矩阵方法,结合通道方法,研究原子广义振子强度及振子强度密度规律。

所获荣誉/李家明[物理学家]

第六、七、八、九、十届的中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学科评议组委员国家人事部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理事,物理学会名词委员会委员,物理学会原子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攀登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家863-416项目专题专家组成员获1986年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的Kastler奖获199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0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国务院颁发为科研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和证书1991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1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七五重大科研任务先进工作者获199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2年被评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被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评为“在863计划科研工作中的先进个人”1998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预研基金二等奖200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国家科技部授予“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奖”国家863-804项目专题专家组成员国家973项目专家组成员2002年国家科技部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