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朴正熙

朴正熙简介

朴正熙(韩语:박정희;1917年11月14日-1979年10月26日),韩国庆尚北道人,大韩民国政治家。1917年11月生。他是韩国第3任、第5至第9届总统,1961年5月16日以政变方式推翻张勉政权,培植特务机构,甚至通过规定总统终身制的《复活宪法》;执政长达18年。但正是朴正熙带领韩国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腾飞,1979年遇刺身亡。

朴正熙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韩国总统。不少人称赞他是韩国汉江奇迹的缔造者,美国《时代杂志》评价朴氏为20世纪20位亚洲最有影响力的韩国人之一,但同时他的铁腕及独裁统治也受到不少反对者的批评及谴责。

朴正熙的生平

早期经历

1917年11月14日生于庆尚北道善山郡。朴正熙是其父母的五子二女当中排行第五,幼时家境贫寒。1932年考入大邱师范学校,在小学,他孤僻成性,极少与别的同学一起玩耍,而在大邱,他则改变了这种习性,逐渐乐于社交了,尽管他内心还是感到不大自然。为了增强体质,弥补先天不足,他特意选修了田径和击剑这两个项目的课程。尽管在这些项目上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每逢考试,他的成绩仍是刚刚及格。

1937年毕业,在庆尚北道闻庆市一小学任教两三年。1940年日本控制下的满洲国军官学校在朝鲜招生,朴正熙以日本姓名高木正雄考试进入新京(今长春市)满州军官学校就读,结束两年的预科学习后,1942年去东京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攻读本科。1944年毕业后,到齐齐哈尔关东军635部队担任见习军官。三个月后,朴正熙又被分配到当时的热河省满洲国军第八团任少尉,担任团长副官,有说他在满洲国军担任过中尉。

1944年毕业于日本关东陆军士官学校,其后在伪满第六军管区第八步兵联队任职,被授予日本陆军少尉军衔。之后被分到日本关东军齐齐哈尔635部队。10月担任伪满洲第6军管区少尉副官,1945年1月随部队“清剿”抗日武装力量,在战斗中得到日军上司“果断处理对抗大日本帝国的破坏分子”的评价而晋升中尉。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朴正熙的第8步兵联队拒不投降,并枪杀苏军联络员。苏军展开围歼行动,朴正熙带领3名朝鲜籍军官逃出包围。之后他乔装难民来到北京,混入国民党中央军,军统调查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解除他的武装并羁押数月后于1946年遣返他回国,同年9月,在汉城参加国防警备队士官学校。

分裂之后

1948年5月,朝鲜南部举行大选,召开制宪国会,制定宪法,定国名为大韩民国,选举李承晚为首任总统。此后,国防部长为了预防发生叛乱事件,命令在陆海军内部整肃检举公开和隐蔽的左翼人士,并交付军事法庭判罪。朴正熙也在其整肃范围之内。后由陆军本部情报局局长说情,得以保命。

1949年任韩国陆军本部作战情报室室长,1950年任陆军情报局科长、师参谋长。1951年在陆军本部情报局、作战局、军需局任职。1953年任第二军炮兵司令,同年7月朝鲜停战后,赴美国俄克拉何马陆军炮兵学校深造。1954年晋升为陆军准将,任第二军炮兵司令兼炮兵学校校长。1955年任师长。

1957年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副军长、师长。1958年任军参谋长,军衔为陆军少将。1959年任军管区司令。1960年1月任釜山地区军需基地司令、第一军管区司令、陆军本部作战参谋次长和第二军副司令。

政变夺权

1961年5月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李承晚政权,成立了国家再建最高会议,任国家重建最高委员会主席,陆军参谋长张都映中将任议长,朴正熙自任副议长但手握实权,推翻了当时的民选政府,也开启了韩国政变模式。

1961年7月,朴正熙成为议长,任命伪满新京陆军军官学校的同学李周一将军为副议长、金东河为财务经济分科委员长、金润根为交通递信分科委员长。决定政府政策的国家再建最高会议的常任委员会9名委员中,伪满新京陆军军官学校的同学占4名。同时,朴正熙又委以伪满新京陆军军官学校的同学尹泰日、朴林恒、崔昌彦、崔周钟、方圆哲等人要职。在军政府趋于稳定后,朴正熙对军队进行了一次大清洗。6月,朴正熙设立了一个由他直接控制的特务和情报机构——中央情报部,任命金钟泌担任部长。1961年7月2日,张都映被解除国家再建最高会议议长和内阁首班(总理)职务,朴正熙成为国家再建最高会议议长,随后又以“阴谋进行反革命“活动的嫌疑,逮捕了张都映和担任军政要职的高级军官40多人,清除了所有威胁他统治的政敌。后迫于美国约翰·肯尼迪政府的压力,民选政府得以恢复。同年8月升为中将,11月升为陆军上将。

1962年3月任代理总统。1963年韩国结束了军政时期,8月任民主共和党总裁,同年12月当选总统,其后连任5届总统。1968年1月,朝鲜派31名武装特工潜入汉城(首尔),直至青瓦台总统府前企图刺杀朴正熙。因被识破,28名特工被击毙,1名被俘,2名逃跑。1974年8月15日,韩国政府在国立剧场举行光复29周年纪念活动。当朴正熙致辞的时候,妻子陆英修被朝鲜人文世光开枪射杀。

遇刺身亡

1979年,随着反对党势力的崛起,美国政府与朴正熙阵营的矛盾激化,执政的共和党分化为两股势力:稳健派与强硬派,郑升和是稳健派的代表人物,而车智澈死心踏地拥护朴正熙的强硬路线。

1979年10月26日晚间7点多,朴正熙被韩国中央情报部首长金载圭枪杀身亡,终年62岁。朴正熙的葬礼以国葬形式举行,葬于汉城(现称首尔)国立显忠院。

朴正熙的经济政策

工业方面

朴正熙上台后为韩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汉江奇迹”的缔造者。朴正熙上台后,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朴正熙忧心忡忡,从50年代后期开始,朝鲜正在开展一个雄心勃勃的“千里马”计划。千里马计划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朴正熙以“经济发展第一”作为政府工作的核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韩国所有资源都被调动起来,军人出身的朴正熙,将发展经济视作一场重大战役,他如同指挥官出入各个战场一样,奔赴各个重要工地,马不停蹄地主持各种经济会议,指导工程建设。根据60年代韩国国力微弱的现实情况,朴正熙政府优先发展以出口为主的轻工业,纺织、服装、鞋类等企业成为韩国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为了保证价格优势,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人工资被强行限定在低标准上。1970年11月,发生了震动韩国的全泰壹事件。全泰壹手举一本劳动法自焚,抗议企业主剥削工人。

与对劳工的打压不同,对企业,朴正熙政府是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朴正熙政府主要负责为企业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出台政策扶持,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并不干预。政府根据企业的经营业绩来确定行政奖励,经济效益越好的企业,得到的奖励也就越多,这些奖励有低息贷款、减免税收、优惠关税等。韩国企业所享有的自由空间,并不输于欧美等国企业,而其所享有的优惠,则是欧美企业所没有的。

为了获得外资支持,朴正熙掌权之后即赴日访问,在访问中他不提日本的赔偿道歉等问题。这让国内舆论很是不满,痛骂他为“韩奸”。但朴正熙不理会这些,继续与日本交往。为得到日本支持,访日时朴正熙演讲道:“日本比韩国先进,我把日本看作兄长,所以请以兄长的心情培养我们。在韩国这辆汽车发动时,务必请日本在后面助一臂之力。”在朴正熙的推动下,日韩两国于1965年恢复了邦交。韩国从日本得到了大批援助与贷款,有力地支持了韩国的经济建设。在两个五年计划打下了经济的基础之后。1973年,朴正熙发表了“重化工宣言”,将经济重心转到钢铁、石化、造船、机械、电器等大型产业上,为此特别设立了专门委员会。为培养重化工企业,韩国政府除了给予企业以税收、贷款优惠之外,更将企业的原材料供给和产品销售接下,以保证企业的迅速发展。

在朴正熙统治的18年间,通过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韩国每年保持9.2%的经济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2年的87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1503美元。今天著名的现代、三星、LG等韩国企业,正是从朴正熙时代开始成长;韩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京釜高速公路、第一条地铁——汉城地铁都是朴正熙执政时期完工,他可谓是韩国现代化之父。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韩国实现了经济腾飞,其所创造的经济成就被称为“汉江奇迹”。

农村方面

从1962年至1971年,韩国推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经济开始腾飞。与城市的快速发展相比,农村却仍然处于停滞状态。由于城乡差距悬殊,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寻觅工作,留在农村的农民在农闲时节无所事事,沉溺于赌博等恶习。1970年,朴正熙就提出了“新村运动”的想法。新村运动试图通过对农村社区进行综合开发,鼓励农民勤奋劳作、互相合作,改善农村的经济与生活环境,摆脱贫困。在新村运动中,各地都依靠农民自己进行建设,政府只负责提供建设原料及政策支持。朴正熙政府向全国农村提供了大量水泥,以修建道路、架设桥梁、加固河道堤坝、建设公共浴室、改良水井等。计划实施时,韩国政府为每个参加计划的村庄无偿发给335袋水泥。至1973年末,所有农村都加入了这个计划。

新村建设项目多在农闲期间进行,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农民修路、造林、开荒等都是有酬劳动。新村运动除了为农民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之外,村民们自己也投入了相当的资金和劳动力,以兴办公共事业。在新村运动中,政府每一美元的投入,都产生了3美元以上的产出。在完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之后,新村运动的重点转为美化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各地农村修建了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并新建住房。同时开始在农村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普及高产水稻“统一稻”。为了提高农民素质,朴正熙动员大学教师、科研人员到农村进行轮回讲课,推广科技知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70年代,韩国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畜牧业、渔业、林业都有较快发展。新村运动也重视培养村民的自治精神,每个村都有一个村发展委员会,负责本村各项建设的具体执行。各村新村运动项目的选定与组织实施办法,通过村民大会来集体表决。新村运动的积极分子被称为“新村领袖”,每村男女各一名,由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他们不拿政府工资,没有正式权力,只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自愿服务于新村运动。

新村运动使韩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经过新村运动的改造,原先韩国农村的草房被砖瓦房取代。全国所有农村中都开设了村会馆,里面出售各种生活用品,并有托儿所和儿童游戏场。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国所有农村都通了汽车,装了自来水,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也开始进入了农家。

朴正熙的反腐政策

朴正熙治下的17年中,他在大力领导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时时不忘打击腐败。因腐败而受处分的官员1965年达5163人,1969年光上半年就达4000人。考虑到当时韩国的人口,这已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上世纪70年代初,官员及其家庭生活奢侈、拥有豪华住宅都要受处分,对犯错误者的上司和责任监查员也要连带给以处分。1977年1月推行“庶政刷新奖惩记录簿”,每月记录一次,不准“刷”下来的官员受雇于新单位,也不准他们到原先同流合污的企业工作,否则双方都要受惩罚。这一年,他还公布12种肃清对象,包括索要礼品、保护企业非常经营、懒惰、刁难群众、提升中走后门、拥有豪华住宅、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有情妇、无能力等。

朴正熙打击腐败的范围很广,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走后门调工作、“生活奢侈”、“拥有豪华住宅”都是严厉打击的对象,同时采取“连带责任制”,如发现贿赂事件,不仅要处理行贿受贿者,也要处理责任监察员和监察机构领导人。反腐败问题之所以成为朴正熙政权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一是因为朴正熙深刻认识到了腐败在韩国社会的根深蒂固,二是朴正熙出身农村,对腐败有一种天然的仇恨。所以,朴正熙时期反腐败的理智行动里夹杂着强烈的道德冲动。在大规模更换政府官员的同时,朴正熙建立起了严厉的监查制度。中央设监查院,地方设监察室,实行责任包干,除了公开监察还有暗中监察。1962年5月,对新政府的中高级官员进行的第一次监察中,就一次性处分了350人。这些人受处分的原因不仅包括贪污受贿,还包括生活奢侈,包括喝咖啡、跳舞、听日本音乐、请家庭教师、打高尔夫球。朴正熙本人则以身作则。“他从来不是一个大交际家,社会的盛大宴会对他的血液来说太奢华了;并且他尤其厌恶卑劣的沙龙政治活动。”他从不打高尔夫球,到乡下视察时,常光临小吃店,吃大众化食物。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他从来没受到任何有关腐败的指控。在探讨朴正熙政权能够进行有效的反腐败斗争的原因时,许多学者都强调朴正熙个人的清廉或“不腐败”。在同反对党的互相竞争、揭短的斗争中,“朴正熙本人没有受到任何有关腐败的指控”,他的政敌金大中也承认1967年竞选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不能够把朴正熙本人包括在政府的腐败之中”。

由于顽强地追求经济发展的目标以及中央政府不那么腐败,所以朴正熙政权能够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反腐败斗争中有所作为,保持了行政效率,从而使各项政策得到较好的推行。但另一方面,不断地采取自上而下的强硬措施,专制的色彩日益加强,结果使整个政治制度结构逐渐失去弹性。到70年代末,反腐败斗争以及其他工作都要靠朴正熙对下级的训斥和谩骂。体制的缺陷导致他个人的悲剧。

但即使这样,他的反腐败依然是有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献金问题。据说,他对政治捐款“本人从不过问”,均交给政党领袖和政府官员处理;二是腐败现象太多,特别是对军内、政府内的丑闻,一般是暗中处理;三是对他认为可能影响经济发展的腐败,或他认为一时不便打击的对象,他总是予以容忍。如1974年大韩航空公司副总裁因违反外汇管理罪被捕,问题出在他把10万美元送给出国旅行的韩国官员或执政党成员。由于当时韩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他让两个执行人员从国外带10万美元回国,以弥补国内外汇储存的亏空,结果这两人在通过海关时被捕。这件事朴正熙没有兴师动众,而是在20天后亲自干预,让有关部门释放了这位副总裁,整个事情不了了之。

朴正熙与李光耀的比较

李光耀和朴正熙的治国思想都包括:重视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用国家的政策支持,促进经济发展;让人民分享发展成果;逐渐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把政治体制改革推迟到经济发展以后。

而在具体做法上,由于新加坡和韩国的国情不同,二者有一些不同的政策。如新加坡的打开国门引进跨国公司和组屋制度,韩国的发展本国工业和推进新农村运动,等。李光耀和朴正熙的治国思想的成功,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冷战时代的国家生存危机的压力,世界制造业繁荣时代的资本支持,儒家文化圈进入全球经济的第一代人的进取精神,当时的以电台、报纸、有线通信为主的媒体时代。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