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替代财源
替代财源是指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办创收项目,获得经济收入,增加自身积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而逐步替代国家财政应给予事业单位的事业经费。
替代财源建设的发展阶段
事业单位的替代财源建设从八十年代初期起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自发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特剐是实行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一些事业单位越来越面临着资金短缺、经费紧张的问题,单纯地依靠国家财政璜算内的事业费拨救,已难以维持事业的发展。为了弥补经费不足,谋末自我发展,一些生产型和有创收条件的事业单位开始面向社会,开展服务和经营,以缓解财政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这一时期,普代财源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完全是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进行的,具有较大的自发性和一定的盲目性。
2、强制的指令性发展阶段
八十年代中期,一些事业单位由于开展创收活动,兴办创收项目,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既弥补丁一部分事业经费的不足,缓解了资金紧张的矛盾,又壮大了事业单位自身的经讲实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各级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根据事业发展需要明确提出对事业单位逐步宴行企业化管理,有计期、有组织、分步骤指导部分事业单位开展创收,扶持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兴办一些创收项目,提出要求达到的目标,并且核定“以收抵支”的财务指标。这一时期.事业单位的替代财源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有的事业单位通过创收基本上弥朴了财政事业费拨款的不足,有的事业单位由于刨收逐步减少了部分财政事业费拨款,少数事业单位还基车实现了自收自支。
3、普遍发展的自我约束型阶段
八十年代后期,为了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开展创收,更好地进行替代财源建设。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创收活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及风险机制.大大推进了事业单位替代财源建设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一些事业单位耗够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按照价值规律和经济嫂益的原则,把刨收与事业发展、事业发展与财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培事业单位的剖收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目标。事业单位的替代财源建设步人丁新的自我约束型发展阶段,在这一实践探索过程中,替代财源建设的理论总结也逐步完善。
替代财源建设的主体和类别
1、替代财源建设的主体
从事替代财源建设的都是一些国有事业单位,也就是说.这些国有事业单位是替代财源建设的主体。所谓主体,是指首代财源建设的主要行为者,包括文教、卫生、科学、教育等行政事业单位等,具体是指各粪学校、科研所、科拄推广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经跻研究中心,气象部门 图书馆、农业小三场(原种场、种畜场、园艺特产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林场等等一切有剖收条件的事业单位。
2、替代财源建设的类别
根据替代财源建设的行为主体的性质可以将其蜘分为两十大类:
(1)生产经营类:是指一些事业单位为增加收人来源,围绕自身职能,以市场为导向,开办生产经营项目进行的替代财源建设。
(2)提供劳务和管理、服务类:是指一些事业单位向社会或市场提供劳务和服务进行的替代财源建设。
替代财源建设的基本模式
在事业单位开展的自身剖收实践中.替代财源建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基本模式。
1、知识密集型。部分事业单位依靠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密集优势.通过交换媒介将其拥有的知识在市场上或社会上换取一定的收入 这种通过知识进行替代财源建设的形式称为知识密集型替代财源建设,各类学校和事业单位通过办函授大学、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夜大等方式传播知识,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和劳务费.并将这种收入用来弥补学校和事业单位的经费不足。
2、资金密集型。一些事业单位由于长期得到国家的支援,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优势 这种优势并不表现为通常的资金形态,而是以物质形态(资产存量)表现出来。这样的事业单位通过资盒优势开展多种经营生产或者向社会提供劳务和服务,获得收入用于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即为资金密集型替代财源建设。
3、科技密集型。一些拥有科学技术优势的事业单位,通过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既发展了自身的科研事业,又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所获收入又用来推进科学研究、新技术开发事业。形成良性循环,即为科技密集型替代财源建设。
4、信息密集型。经济信息部门或技术信息部仃通过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或提供服务和劳务.换取的收入用于发展经济信息事业.即为信息密集硒替代财源建设。
5、资源密集型。一些事业单位自身拥有各种资源优势。包括人力、物力和其他自拣资源等.通过对这些资源的组织、开发和利用,从而取得相应的收入来发展事业.即为资源密集型替代财源建设。
替代财源的培植
l、对替代财源建设的资金拄持。
欲要取之。必先予之。要使事业单位通过自身刨收以替代国家财政的部分支出,必先给予一定的拄持。而事业单位在进行替代财源建设初期,投入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是十分必要的。但投入的方式可以作适当改变。过击国家也曾对事业单位刨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产生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由于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资金的损失浪费现象还十分严重,并且使事业单位产生了依赖思想,考虑到这些因素,为了更好地支持事业单位开展替代财源建设。国家可以采取贴息贷款 投放周转盒或将已替代出的财政事业费拨款转为生产资金实行有偿投放、定期回收的办法。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责任感和效益性,从而刺激和鼓励事业单位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
2、替代财源建设的政策扶持。
对于事业单位兴办的创收项目给予优惠的政策扶持,主要是为了调动其开展替代财源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扳性。这是所说的政策扶持。具体可以理解为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1)正确处理好“取”与“予”的关系。对于事业单位核定以收抵支指标,实质上是一种 取”。从 予 来看,国家财政在一定时期内并没有把事业单位通过剖收取得的收人纳人预算收支进行管理,而是以预算外资金的形式留归事业单位使用,而且事业单位这种收入的取得无外乎来自三种因素:国家政策允许的事业性收人,国家政策的松动发展起来的事业性收人。国家财税部门的扶持即碱税让种得到的收人。“予”是为了增强事业单位的 造血功能 ,而“取 是为了更好的“予”,故而国家在确定。取”与“予”的比倒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取”和。“予”要适度,既要满足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祷要,形成良好的自我积累机制,又能够适当减少国家财政的部分支出。
(2)正确处理好“抵”与“征”的关系。所谓“抵”是指“以收抵支”;所谓“征”是指国家对替代财源建设收入征收孺算谓节基金和能源变通重点建设基金。要求事业单位。以收抵支 与国家征集预算调节基盒和能源变通重点建设基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矛盾的实质体现了国家与事业单位的利益分配关系,也就是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分配关系 因此,在处理“抵”与“征”的矛盾时,应坚持全局观念,从大局出发,首先确保完成中央的预算调节基金和能源变通重点建设基金任务,然后再考虑和安捧地方和事业单位的“以收抵支”问题。
(3)正确处理好事业单位剖收过程中的“劳”和“酬”的关系。对创收单位实行。以收抵支”时。要注意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对剖收单位和非剖收单位、剖收多的单位与剖收少的单位。在职工福利、奖金和事业发展等问题上,应始终贯彻接劳分配的原剜和优先支持事业发展的原则。把“劳”与“酬”挂起钩来,把剖收多少与单位职工报酬结合起来。逐步健生和完善激励机嗣,以鼓励和调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开展替代财源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逐步培植时序合理的替代结构财探。
替代财源按时序结构划分,有现实替代财源、后备替代财源和潜在替代财源三种。所谓现实替代财源,就是那些已经能够提供财政收人,并能替代部分财政支出的项目。所谓后备替代财源一就是替代财源建设中具有强大后续作用的创收项目。无论是现实替代财源,后备替代财源,还是潜在替代财漂,都是财政收人的源泉,三者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一定时期内有着互相补充、往此更选的密切关系。
对于现实替代财源,重在改造以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和挖掘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优势,以获取最佳经薪收入,即对现实替代财源的培植主要以获取盈利为主。
但是任何财源都有它的生命周期。都要经历生长、旺盛、衰老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培植现实替代财源的同时,为了不至于因现实财源的衰老而出现财源的断层,还应注重对后备替代财源的培植。培养后备替代财源的目的,就是在现实替代财源一旦老化或牯竭时。后备替代财源能及时更迭为现实替代财源,重新构成一个支柱、主体和群体互相交织的替代财源结构网络。
为了使替代财源连续不断,除了注重培植后备替代财源以外。还要开发具有潜在市场容量和增收敛益的潜在替代财源。潜在替代财源一般具有超前发展的特点,就是说在现实替代财源、后备替代财源正在发挥作用时,是看不到潜在替代财源的作用的。但在一定时期后,后备替代财源因现实替代财源的老化或砧竭而更迭为现实替代财源,而潜在替代财源由于得到了较好的开发,也髓之更迭为后备替代财源,开继而更选为现实替代财源。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实替代财源、后备替代财源和潜在替代财源呈现出不断补充,互相更替演变过程。